-
1 # 使用者6847260121957
-
2 # 瀾芯大女人
最近看了一部愛情電影,裡面有段這樣的場景。
男孩:“剛才在忙,手機靜音了沒聽到。親愛的發生了什麼事嗎?”
女孩:“你最近一點都不關心我,只有發生了什麼事情我才能聯絡你嗎?你什麼意思,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男孩:“對不起,我不是那個意思,我最近工作也非常忙,但是我還是愛你的……”
女孩:“不用解釋了,你根本就不在乎我,分手吧。”
接著女孩結束通話了電話,然後坐在沙發上哭得聲嘶力竭,男生不斷地打來電話,但是都被女孩結束通話了,後來女孩直接把手機關機了。
我相信這段經典的對話場面不僅只存在於電影裡,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情侶都應該對這樣的場景不陌生。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叫 “愧疚誘導”。
也就是說當兩個人產生衝突時,一方會強調自己受的傷和委屈,以此讓另一方產生 “內疚”。另外一方一旦內疚,便會做出一系列的道歉、安慰、關心、彌補行動,這種內疚感越強,彌補行動越到位,這時候生氣發脾氣的哪一方越會感覺到被在乎,越有安全感。
但如果在一方發脾氣,伴侶沒有任何內疚感,也沒有做出任何的補救行為,那麼發脾氣的一方就會感覺自己的伴侶是不愛自己的,然後兩個人開啟了一場“世界大戰”。
那為什麼會產生“愧疚誘導” 呢?它往往跟一個人的“依戀模式”有關。
依戀模式它最早在嬰兒身上發現的,心理學家先讓媽媽們帶著孩子在實驗室中玩玩具,中途媽媽會突然離開。
然後,發現依戀安全的孩子,在媽媽突然離開時會傷心,但是當媽媽回來後,他們會立刻找媽媽抱抱,很快平靜下來並繼續玩。
依戀迴避的孩子變現得很高冷,媽媽離開或回來他們都沒有什麼反應,陌生人和媽媽的陪伴對他們來說似乎一樣。
依戀焦慮的孩子,媽媽一走就悲傷到不能自已;媽媽回來後,他們既很想被安慰,又表現出氣憤和拒絕,之後也不想玩了,只想黏在媽媽身邊。
研究發現,那些依戀焦慮的孩子一般童年的時候都缺少父母的陪伴,父母總是沒空理他,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經常出現那種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跟著自己,便會趁孩子玩的時候偷偷溜走,這時候孩子就會有種被拋棄的感覺,沒有任何的安全感,就容易形成依戀焦慮。
這時候,孩子為了獲取父母的關注,會大發脾氣,來獲得家人的情感關注,這種習慣也會延續在TA的戀愛關係中。
成年人談戀愛的時候,也有表現出類似於嬰兒的依戀模式,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會覺得自己的伴侶是“粘人精”的原因,他們之所以“很粘人”是因為內心沒有安全感,沒有感受到對方對自己的愛,總擔心自己被拋棄。
因此,情緒就容易崩潰,表現得自己很受傷、很委屈,以此讓對方覺得很愧疚,得到伴侶的關心和關注。
更為嚴重者,就是那些動不動發脾氣,提分手的人,很多人都知道“分手”二字是非常不好的,不應該說出口,正因為知道這件事情的嚴重性,所以也就常常將其作為自己的殺手鐧,提分手,等著對方來負荊請罪,這些反應就是前文提到的 “愧疚誘導”。
從研究資料上來看,依戀焦慮者中女性比例遠大於男性,因此女孩子更容易使用愧疚誘導,不斷地發出靈魂拷問“你愛我嗎”“你現在走了回來還愛我嗎” 。
依戀焦慮者 “引發對方愧疚” 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僅僅是為了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因為總覺得得不到足夠的愛和安全感,所以希望看到對方在乎自己的樣子才能放心。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愧疚誘導確實能夠幫助人在短期內感覺到很幸福,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但是長期以往,那些經常被誘導的人,感情滿意度會日漸下降,會在感情中消耗很大的能量,就此別過了。
那麼,該怎麼解決呢?
依戀焦慮者想要的雖然是關心和愛,但是Ta們最缺的是“自我安全感”,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因此怕對方會離開自己。 因此,如果想要緩解依戀焦慮,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內心尋找自信。
鍛鍊自己獨處的能力,偶爾給彼此單獨的空間,嘗試自己一個人去做些事情,在獨處中享受自己的樂趣,學會消化自己的情緒,是掌控自己的情緒。讓我們真正的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很被欣賞的人,我本來就值得被愛。
這樣當你再問對方“你愛我嗎”的時候,內心不再是恐懼,而是相信,因為你知道所有美好的東西,你都值得擁有。
回覆列表
經常說:分手,又沒有分手,那她說的就是一種氣話,是她在心情不好的時候說的話,哄哄她就沒事了,他就是想讓你在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