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史春秋

    一、《明史》中有明朝人口明確資料

    在《明史·食貨志》有這樣的記載:

    戶口之數,增減不一,其可考者,洪武二十六年,天下戶一千六十五萬二千八百七十,口六千五十四萬五千八百十二。弘治四年,戶九百十一萬三千四百四十六,口五千三百二十八萬一千一百五十八。萬曆六年,戶一千六十二萬一千四百三十六,口六千六十九萬二千八百五十六。

    這裡提到明太祖時期,天下人口有約6054萬,此後有減少,到萬曆六年又達約6069萬。

    根據這個記載明代人口最多不超過7000萬。

    對於人口的增減變化,《明史》解釋道:

    太祖當兵燹之後,戶口顧極盛。其後承平日久,反不及焉。靖難兵起,淮以北鞠為茂草,其時民數反增於前。後乃遞減,至天順間為最衰。成、弘繼盛,正德以後又減。

    另外,在《明史·地理志》對各地人口也有具體記載:

    如順天府“萬曆六年,戶一十萬一千一百三十四,口七十萬六千八百六十一。”

    揚州府“萬曆六年,戶一十四萬七千二百一十六,口八十一萬七千八百五十六。”

    蘇州府“萬曆六年,戶六十萬七百五十五,口二百一萬一千九百八十五。”

    諸如此類,全國各地各府相加便是“六千六十九萬二千八百五十六”。

    這裡記載道萬曆六年,一般認為到了晚明時期人口仍有增加並且達到峰值,主要是紅薯等外來農作物的引進。

    但是關於最高有多少人口,學者有很大的爭議。

    二、2億人口的是怎麼來的

    很多學者根據《明實錄》認為,明朝人口的峰值是7100多萬,但考慮到其中的漏報瞞報,這些學者認為明朝實際人口是超過了1億。

    對於具體是多少,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研究,我們可以看看這些學者的資料。

    趙文認為明朝於1626年達到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一億人左右;

    王育民認為萬曆年間達到峰值,實際人口在1.3億人至1.5億人之間。

    英華人安格斯·麥迪森則認為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有1.6億人。

    何炳棣認為1600年實際人口達1.5億,他被公認為用近代方法研究中國史的世界第一人。

    曹樹基認為1630年明朝達到人口峰值,人口大約有1.92億人,1644年約有1.5億人。

    葛劍雄認為1600年明朝約有1.97億人,而1655年明清之際人口谷底約為1.2億人。

    這裡還有很多其他學者的提出的各種資料。

    古代的人口普查並不嚴謹,出現各種誤差在所難免。

    在眾多資料中,1.9億,將近2億是最大的資料,不過對於這個資料很多學者也是持懷疑態度的。

    這個屬於學術問題,存在爭議甚至是爭辯都是可以理解的。

    不管怎麼,明代人口的各種資料也是依據史書記載的資料進行推測而得出的。

  • 2 #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

    當中國曆史走到明朝這個時代,因為戰爭,民亂,國力大為衰退,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明朝依然是當時世界的超級強權,在許多方面仍然是位居世界第一。

    比如人口世界第一:明朝的人口有多少一直存在爭議。在明末清初,因為戰亂,大部份人留離失所,但有戶可查的人口仍然達六千萬左右,當時實行的是按人口繳稅政策,民間隱瞞了大量的人口,也有的認為將近兩億,所以明朝絕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史料記載,明天啟-崇禎年,戰亂開始前,在冊的是6000萬丁。丁是指14-60歲的男性,按一般的人口比例,大概還應該有6000萬的女性和2000萬左右的小孩和老人總計大約1.4-1.5億。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時進行全國戶口調查,推行戶帖制度,這是明代施行最早的人口管理制度。在隨後的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又在全國建立了一個新的制度,即黃冊制度,這是明代人口管理最基本的制度。黃冊建立後,此前的戶帖,以及部分地區實行過的“小黃冊”,就都被取代了。

    明代的黃冊不僅登記了每戶人口的具體情況,還登記了各戶的財產,如田地、房屋等。此外,黃冊上還有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就是登入各戶的“籍”,如民籍、軍籍等。明代黃冊每十年重新攢造一次,其中有些內容可能會有變動,但“籍”是不變的,因為這是明代人口管理的一個基礎。

    明朝的人口分佈,主要是指內地,既十三個布政使司加京師南京。這些地方是明朝直接統治的區域,北元、東北、西北,以及最西南的地區沒有計算在內。

  • 3 # 怪獸小火龍

    其實,怎麼說呢?都是推測,但也並不是沒有道理,你可以不相信,但明朝“黑戶”確實嚴重。可能,樓主對明朝戶籍制度不是很瞭解吧?

    明朝人口向來是眾說紛紜,有的人說有1.5億,還有的說是兩億……明朝朱元璋時代做過人口普查,結果數字為7054.5812萬人。此後百年,明朝到底有多少人口仍然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明朝在地方政權層面實行的是裡甲制度,裡甲制度便於人口統計以及徵稅,但誰敢保證沒有逃匿戶口的現象?洪武三年,朱元璋命令天下脫籍的百姓限期自首,並在全國開始人口調查正式推行戶帖制度。戶帖內詳細列明本戶鄉貫、丁口、名歲等基本情況。如《嘉禾徵獻錄》…11年後開始編制戶籍黃冊,所以在朱元璋時期人口,數字應該較為準確,但是隨著後來……以下僅供參考:

    明朝松江人何良俊在所寫的《四友齋叢說》中,對明朝的真實人口情況做了推斷,他說“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自嘉靖四十年以來)去農而蠶食於官府者五倍於前”,“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農”。以明朝的戶籍統計重點和統計能力來看,官戶和農戶是構成官方人口統計數的絕對主力,“去農”的人口基本上就遊離於官方統計之外了。所以按照何良俊的這些說法,以《明實錄》所載正德以前弘治十七年的6015萬人口數來算,官戶人口數應是601.5萬。那麼,在《明實錄》所載嘉靖四十年之後隆慶元年的6253萬人口數中,官戶人口數就是3007.5萬人(即601.5的5倍),剩下的3245.5萬人基本是農戶人口。再按“已六七分去農”的說法,這3245.5萬人應當只佔官戶以外總人口數的約35%,那麼官戶以外的總人口就大約是9272萬人。這樣算來,隆慶元年(1567年)的明朝真實總人口就約為1.23億人。

    與何良俊同時期的大才子徐渭寫過一篇《會稽縣誌諸論戶口論》,文中提出了“今按於籍口六萬二千有奇,不丁不籍者奚啻三倍之”的觀點,也就是說會稽縣的官方統計人口數只是真實人口數的四分之一。如果把會稽縣情況擴大到全國範圍的話,那麼隆慶元年(1567年)的明朝真實總人口就達到了2.5億人之多……

    明朝人口統計失真的主要原因在於,明中後期農業稅越來越重,人們開始逃亡,自然災害造成的流民也是很難統計原因之一。其次,明朝保留了元朝的賤民制度,賤民制度不只是在中國,印度、日本、北韓等諸多國家都曾經出現過,它是一種典型的身份等級制度。一定有人會問什麼是賤民?佃戶,奴僕、丐戶、樂戶、僧道、娼妓、海戶(菜農和豬牛羊雞鴨的養殖者包括後來的太監)、皂(隸)者(因犯罪而服役的人)、疍戶(水上漁民)等,他們都屬賤民。賤民和流民是造成明代人口統計不準確的主要原因,賤民是沒有戶籍的,俗稱“黑戶”。尤其是明末,崇禎幾次打敗李自成張獻忠,但沒過多久他們又重新率領百萬大軍殺向京城,不是崇禎蠢,而是官方對農民軍人數,根本沒有準確(正確)數字,這真不能怪崇禎啊!

    經過兩相對比,可見明朝的人口統計失真情況是多麼的嚴重,所以,如果把這些隱藏的“黑戶”翻二倍也就是一億多,如果翻三倍,那麼就是二億多;所以個人看法,說明朝有兩億人口,並不是空穴來風。

  • 4 # 你們呢

    我來回答所謂二億人口只是一種推測沒有任何證據,當時全世界人口是3.3億人,明朝就二億人口那是什麼概念?當時跟明朝時期的印度人口也是過億這兩個國家占人口比就是百分之百我請問歐洲非洲澳洲美洲那些人口都是突然變出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問問各位老司機,對於車損險到底需不需要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