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會紅
-
2 # 哲學教育慕容姑娘
一個孩子的自愈能力跟性格有關,性格和經歷有關,孩子剛出生都是一張白紙,那麼,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受到什麼樣的父母的引導很重要,或者是學校,總之,跟成長的環境和經歷有關。當孩子懂得了什麼是使命、信仰、格局、奉獻、利他、擔當、負責、團結、膽識,懂人性,一切合於道,擁有了良好的品格,諸如:真誠、善良、快樂、積極、勇敢、正直、堅定、謙虛、感恩、寬容、禮貌、專注、勤奮、惜時、拼搏等等,不只是孩子的自愈能力,各方面能力都會提升,心打開了,能量激發了,一切是順其自然的事情。當然,需要家長和老師們正確的引導,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擁有高層次文化修養的家長和老師才能給孩子指出一條光明大道,這就是哲學教育的意義。歡迎大家多多瞭解哲學教育。為中華民族文化復興而學習!
-
3 # 燈下君
構建孩子的“安全型依戀模式”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塑造高水平的自尊培養孩子有時候真的會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特別是你懂得越多的時候,越是擔心自己的不良言行舉止、錯誤的應對方式、和不當的方法“不經意”地影響了孩子的一生!所謂“自愈能力”分為兩種:生理和心理
生理自愈能力,絕大程度上取決於遺傳基礎和代謝水平,這個不談,因為我不是專業的。
心理自愈能力,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心理受到打擊、甚至創傷後,恢復到之前水平的能力。也即:心理滿血復活的能力。
作為一個“社會性動物”的人,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無不時刻處於可能受到打擊、和受打擊的狀態:
職場上的不如意、事業上沒起色、考試沒透過、戀愛失敗、甚至幼兒乃至嬰兒時期一聲奇怪的叫喊,卻沒有得到及時的、充滿愛意的迴應……
所以,“心理自愈”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如果我們天生沒有這種能力的話,我們分分鐘就會崩潰!所以談不上“激發”,本來就有。
如何提高這種能力?一、構建安全型依戀模式。
從剛出生到學會說話之前,嬰兒和大人的交流模式主要靠的情緒和情感交流,這種交流模式則成為依戀,根據親子之間互動的質量和形式,可以把依戀歸納為以下4種:
安全型依戀(2/3)當媽媽離開時,孩子會表現出明顯的想念跡象,通常是哭泣。當媽媽回來時,孩子會主動問候媽媽,通常會尋求直接的身體接觸。
父母對孩子的聯結嘗試很敏感,能夠讀懂孩子的訊號,並有效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能量流與資訊流以和諧的方式流動
迴避型依戀(20%)當媽媽離開時,他們沒有顯露出悲傷或憤怒的跡象;當媽媽回來時,他們要麼視而不見,要麼主動迴避媽媽
父母以不可信賴的方式迴應孩子,甚至忽略
依戀神經迴路活性降至最低
趨向於刻板僵化
矛盾型依戀(10%—15%)又稱抗拒型依戀,他們會抗拒別人的安慰。
父母有時能與他協調,很敏感,會應答,但有時就不能
在陌生情境中,矛盾型依戀的嬰兒即使在分離之前也會顯得小心翼翼或痛苦憂鬱。在重新團聚時,他們尋求父母的安慰,但不容易被安撫。他們也可能一臉擔憂或失望地抓著父母不放
與父母在一起顯然沒有帶給他們放鬆感,他們的依戀迴路被過度激活了
趨向於雜亂無章
紊亂型依戀(10%)當媽媽回來時,嬰兒的表現非常令人不安。他們看起來嚇壞了,會接近媽媽,但隨後又退縮回來;他們要麼僵住不動,要麼倒在地上,要麼在粘著媽媽哭鬧的同時又會轉身離開。
當父母嚴重缺乏與嬰兒的協調,或者嬰兒害怕父母,或者父母本身就充滿了恐懼時,便會產生紊亂型依戀
嬰兒無法找到任何有效的應對策略
交替出現刻板僵化和雜亂無章
綜上所述,構建“安全型依戀”的條件是:
父母要對孩子的各種需求非常敏感,並且即使在自己有了負面情緒的情況下還能給孩子以積極的迴應。不安全的依戀則會很大程度上助長各種神經症的形成:孤僻、懦弱、扭曲、依賴、自卑、自閉、強迫、絕望、施虐傾向……
二、培養“成長型思維”
其實這得首先要求家長具有“成長型思維”,並把這種思維體現在日常的教養當中。如果自己是“固定型思維”的話,孩子則會在親密的成長環境中有意無意地模仿你的行為和思考問題方式。
下圖是“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特點,各位請對號入座。
我們大多數人在某些方面、某些領域或多或少都會有點“固定型思維模式”,所以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實際上也是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關於“思維模式”,可以參考書籍:《終身成長》
三、塑造高水平自尊:
自尊心極強的人在生活中有多難受、有多彆扭,真不用我多說,直接說自尊的三支柱:
除了“自信”和“自我觀”(可參考思維模式)以外,最重要的還是“自愛”,即:
無論自己有多糟糕、無論自己有多不堪……無條件地愛護自己!關於自尊水平低下、如何構建高自尊,在這裡不贅述,可參考書籍《自尊》(馬修·麥凱)。這裡只講生命早期影響自尊水平的幾個要點:
回覆列表
多數孩子和成年人都有自律性好的某個方面。只有極少數人會形成兩個極端。那就是對任何事情都缺乏自律性。和對任何事情都有很強的自律性。下面我談談孩子自律性差的原因,以及應對的方法。
一.不要用命令的口吻。碰到孩子這種自律性差的時候,我們的父母總是反反覆覆地用“不準”“不能”等強制命令,殊不知孩子會因此產生消極情緒,久而久之就會對家長的話無動於衷,甚至出現心理反抗的傾向。
二.責任在哪裡?責任感是自律產生的基礎。在現代家庭生活中,孩子普遍都缺乏責任感的培養,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都是由成人包辦。即使孩子完成了任務,家長也會認為那是寶寶的一時衝動、好玩而不予重視和關注。家長的一些消極評價也會讓寶寶的失去自信心,使孩子無法堅持到底,從而造成了孩子的任務意識淡薄,責任感不強。
三.好奇心使然。孩子喜歡干擾別人,容易被其它事物所吸引,其實是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以及有好奇心的表現。家長要理解寶寶的這種心理發展特點,要尊重孩子的這種模仿和好奇的心理特質,充分地給孩子提供模仿和有新奇感的物件。 讓孩子多多認識事物,並鼓勵孩子當小老師,讓孩子享受不斷更新的認知資訊和情感資訊,獲得成功的滿足感。這樣才能有助於家長更好的進行家庭教育,更有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的秩序美感,這樣也才能逐步培養孩子的自主和自律性。
四.因為孩子還小。其實孩子的這種所謂自律性差是和其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有關的。比如,孩子不能完成一項家長要求的任務,可能是因為他的肌肉運動缺乏協調動作的能力,當寶寶的這些大、小肌肉動作的協調性有了提高,他們控制自己的能力也就會有所提高。
五.哭鬧成法寶 。當家長沒有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孩子就會經常大吵大鬧,這說明平時家長對孩子情緒方面的自我控制的培養並不重視,孩子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把哭鬧當成法寶。因此,家長要重視在平時的生活中注重關心孩子的情緒問題,培養寶寶的情緒自制。
六.規則要不要?有很多家長都不重視對孩子樹立規則的意識,就算制定了規則的也只是基本停留在孩子的生理上,還沒有上升到孩子的行為品德規則上,這也是孩子自律能力發展較弱的原因之一。 孩子最初的自我控制,是在外界紀律的制約和成人語言的影響下,從遵守規則開始的,因此,家長在家中應該為孩子制定一些基本的飲食、作息、行為和品德規則。 對於孩子自律性差的原因你瞭解了嗎?一定要用正確的態度和孩子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