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厚德載物145303946
-
2 # 金山獨行
計時的漏壺、漏刻
很早之前,用來記錄時間的工具是漏壺。一隻裝滿水的陶壺,底部流失的水就像流逝的時間,漏的水越多,代表流逝的時間越長。公元前1千多年,古埃及人就會用漏水的容器計量時間。
中國古代則用漏刻來測量時間,漏刻是由漏壺和箭刻組成,漏壺裡頭盛水,箭刻上的刻度用來表示時間。
立竿見影的日晷
日晷則是白天記錄時間的工具,用的是立竿見影的原理。太陽隨著時間在天空中執行,不同時間會有不同的日影,利用日影位置的變化,就可以來測量當下的時刻。
日晷由一平臺晷面和一根晷針構成。若晷面和地球的赤道面一致,和地平面成一固定角度,這種日晷稱為赤道日晷。另外還有地平日晷和垂直日晷。
-
3 # 自在光影
古人沒有鐘錶?顯而易見是錯誤的。
鐘錶是度量衡儀器之一。鍾是圓錐形而中空用來敲擊發聲的樂器,在這裡是明確時間點併發出聲音以起到提醒的作用。表是竹杆測影法透過對影子長短的刻度標計,起到表示時間早晚的工具。鐘錶皆主要用於方便觀測時間的早晚、快慢、先後,和尺規用於觀測體積的長短、寬窄、高矮,秤權用於觀測質量的多少、輕重、大小是一樣的道理。
古人也使用沙漏、滴漏、日晷來觀測時間的,只因受體積、位置、重量的影響,日常使用起來很不方便而已。歷史上正因為其不方便才更顯得殊異、莊重和神聖。
日晷是透過觀察針影的指向,我們就能準確知道到了一天中的某個時間點,而沙漏、滴漏是透過計量日晷的針影順著錶盤走了一週用了多少水或沙的平均數,來統計一天十二個時辰或二十四小時中每一時會用多少水或沙,當同樣量的水或沙漏完後,我們就知道用了多少時間。古代為讓更多的人知道時間會透過敲鐘擊鼓和打更來提醒,鄉下農村只好依賴公雞打鳴來判斷時間,可惡的周扒皮就鑽了這個空子。
現代鐘錶就是晷漏和打更相結合的產物,因為小巧價廉而得以普及。
說到這兒,我忽然靈光一閃,我們的世界應該不止長寬高三維度,應該加上時間而是四維的。
我們的宇宙中空間和時間不可分離,長寬高僅能表達空間的形狀、大小和虛擬質量而不能表現出新舊、老幼、生死這樣的抽象漸進概念,我們的環境不止長寬高還有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一切的長寬高在時間軸上都是變化的,普朗克常數的不確定性和海森堡不確定原理就是因為時間的變化在起作用,這和量子的不可計算性以及混沌效應也不謀而合,無論我們如何計劃最終結果都可能出乎我們意料之外,不受控制,“類似牛頓力學體系方程、麥克斯韋電磁力學體系方程、愛因斯坦相對論力學體系方程、薛定諤量子力學波動方程等絕大多數物理學方程的數學手段,都沒有解決好複雜的時間箭頭問題”。
所以我們真的是否處於四維之中呢?我們的祖先創造的太極文化確實偉大,空間為靜,時間即動,動靜相成方陰陽和諧,“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4 # 君德同學
古人沒有鐘錶,白天可以利用“日晷”,根據太陽投射在立於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標誌刻度的圓盤上的石針的影子的指向來確定白天的時間。
-
5 # 穿插游擊隊
前兩篇講了古人計算年份的紀年法和年月日的歷法。那在一天之中,古人又是如何看時間的呢?
在鐘錶還沒有普及前,古人是透過鐘鼓樓來知曉時間的。早在漢朝,中國就有了鐘鼓樓報時制度。早期的鐘鼓樓設在皇宮內,只為皇家服務。唐朝的鐘鼓樓,早晨敲鐘報時,晚上敲鼓報時,“晨鐘暮鼓”的說法就是這麼來的。
唐朝長安城實行夜禁制度,晚上不許出來瞎逛了。所以主要街道上都設立了街鼓,跟隨著鐘鼓樓報時,以便全城都能知道夜禁的開始。暮鼓敲完,所有人都不許出來上主街了,否則就會捱揍。所以如果你穿越回唐朝,一定要趕在白天,否則你小命不保。這不是危言聳聽,唐朝真的有因為喝醉酒犯夜禁而被杖殺的例子。
如果穿越回了宋朝,就不用擔心了,因為宋朝沒有夜禁。宋代的城市生活空前繁榮,宋人多是夜貓子。夜貓子們夜晚也需要知道春宵幾何,所以晚上也得報時。宋代夜晚負責報時工作的,一般是寺院的僧人,他們拿著鐵牌子或木魚沿街報時。古人將夜晚分為五更,每更一報時,所以報時又叫“打更”。這些僧人在天亮時還要兼職天氣預報員,順便報一下當天的天氣,非常貼心。
元明清三朝,不光都城設立鐘鼓樓,其他大城市也有鐘鼓樓。今天西安的鐘鼓樓,很多人以為是盛唐時留下的,其實那是明朝時建造的。
那鐘鼓樓又是如何測算出時間的呢?古人最早透過觀測太陽來測時的,三千多年前的周朝發明了測時儀器“日晷”,利用太陽照出影子的長短和方向來測算時間。古人把時間稱為光陰,所謂一寸光陰原意就是日晷上一寸影子的意思。日晷把一晝夜劃分為12個時辰,一個時辰是兩小時。日晷最小的刻度合今天15分鐘,所以古人管15分鐘叫一刻或一刻鐘。在古代,一天是12個時辰,一個時辰是八刻鐘。
△日晷附圖一
△銅壺滴漏(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附圖二
△二十四小時和十二時辰對照表 附圖三
日晷在陰天和晚上就沒用了,所以古人又發明了不受天氣影響的計時器——漏刻。漏刻是往銅壺裡裝入一定量的水,讓它慢慢漏出,透過漏出水的量來確定時間,又叫“銅壺滴漏”。早期的漏刻有一個嚴重缺陷,由於水位高低不同導致的壓力差,會出現“水位高時漏得快,水位低時漏得慢”的現象,這樣計算的時間就會有較大誤差。到了東漢,科學家張衡改進了漏刻,將其設計成二級漏壺,即增加一個漏壺,讓水的高度變小,流得更勻速,減小了時間計算的誤差。後世沿用了這種方法,在宋元時期還出現了更為精確的四級漏壺。
古代還有種更簡便的計時工具——燃香。所謂“一炷香的工夫”就是這麼來的。古代有專門用來計時的燃香,稱為“更香”,更的原意即時間的刻度。更香用燃燒速度均勻的木料製成,有的更香上還嵌有金屬珠,燃燒到固定時間時金屬珠會掉落,用以提醒時間。宋代時,這種更香隨著宋代的商船遠行海外,其準確程度讓外華人歎為觀止。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評價更香說:“吾人從未見其有大差誤,此發明可代自鳴鐘。”的確,在那個西洋鐘錶價值連城的年月裡,更香的價格的確更親民,更接地氣。明朝時,一盤更香只需3文錢,可用一晝夜。
燃香計時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才有的。還有很多時間量詞也與佛教有關。比如一彈指,合今天7.2秒;還有一瞬,合0.36秒;最快的是一念,合今天0.018秒。“就在這一瞬間,才發現,失去了你的容顏”——0.36秒就會失去,的確是太快了。
明朝中葉後,西洋鐘錶作為禮物和商品進入中國。160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將自鳴鐘送給萬曆皇帝,鐘錶進入中國古代宮廷。到了清朝,上層貴族和官方已經普遍使用鐘錶作為計時工具了。
-
6 # 本昌談歷史
古代也有計算時間的方法。
古人計算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的儀器稱"圭表。“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是冬至;表影最短的時候,是夏至。
古人計算一天內時間的儀器稱"刻漏 ”。"刻漏”是透過漏壼滴水來計算時間。
"圭表"和“刻漏”這些計時工具只有官府才有,百姓家是沒有的。一般百姓要知道時間的方法有幾種。
一是聽"更"聲。古時每村都有"更夫”,夜裡每到更時就敲木板,透過敲聲的間隔長短告訴人們是幾更天了。每更大約相當於現在2小時。
二是靠經驗判斷時間。比如聽雞鳴,雞鳴是有時間規律的,一般夜裡頭遍雞鳴時間大概在凌晨1點半左右,第二次雞鳴在3點左右,第三次雞鳴在5點左右。再如透過北斗星在不同季節的位置判斷時間等等。
回覆列表
很簡單,其實透過肚子飢餓程度,就可以推測,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月明星稀,星移斗轉,即可推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