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桃花小龍
-
2 # 見識不只是行萬里路
申時行和稀泥的行為的確是高明之至。
在嘉靖之後明帝國的權利遊戲遠比今天的紙牌屋還要有趣,如果你細讀明史就會發現明帝國的權力角逐,普通人在裡面活不過三集。張總,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申時行一個個如走馬燈般的變幻,嚴嵩的罷官處爵、張居正的鞭屍掘墓,殷鑑不遠的痛處,決定了老好人的申時行既不會替皇帝背鍋,更不會做一些損害官僚集團的事情。
申時行的人生決定了其既不會像張那樣飛揚跋扈,更不會像嚴那樣抱死老樹。申出身官宦,卻幼年喪父,與母親嫁入他門,寄人籬下的生活,加上繼父的品行端正,使申的性格謹小慎微,不會做派系的老大與皇帝對著幹,更不會替皇帝打壓臣屬
總之明君在位悍臣滿朝的局面,在萬曆時期依舊如此,非和事佬無以屹立於宮廷,成為萬曆時期最牛逼的存在。
-
3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我覺得申時行沒有問題,是那些爭國本的大臣們有問題。
申時行是張居正提拔的大學士。在張居正去世以後,他成為首輔。言官彈劾張居正,把他涉及在內,造成他和言官有一些宿怨。
國本之爭,是從萬曆十四年,三皇子一出生就開始了。
萬曆寵愛鄭貴妃,這本不關大臣們的事,鄭貴妃也沒有干政的任何跡象。但大臣們偏偏要表現自己的忠貞,全力排斥鄭貴妃。現在她生了孩子,以申時行為首的大臣就馬上上本,要求萬曆皇帝馬上把大皇子立為太子。
大皇子當年才只有四歲。那年頭小孩子夭折者多,四歲的孩子,立什麼皇太子啊?我覺得萬曆把這份奏本留中,沒有什麼問題。這不等於他就要立鄭貴妃的兒子,也不等於鄭貴妃以後就能幹政了。
可是,大臣就是要干涉皇帝家事,根本不允許皇帝有自己的寵妃。這大臣們紛紛上奏本指責鄭貴妃,搞得萬曆皇帝非常生氣。因為鄭貴妃身在內庭,沒跟這些大臣打過交道,他們對鄭貴妃的指責也不可能都是實錘的。這樣做除了能惹皇帝生氣,啥問題也解決不了。申時行給萬曆出主意,幫他把這樣不著調的奏本壓下來,我覺得是理所應該的。
申時行自己無疑也是支援大皇子為太子的,他也曾上書進諫,希望萬曆皇帝早立太子。
萬曆被他們弄得煩不勝煩。萬曆十八年,大皇子八歲,三皇子五歲,萬曆皇帝下旨:"朕不喜鼓譟。諸臣的奏疏一概留中,是痛恨一些人離間朕父子。如果你們不再鼓譟,就於後年冊立。否則,等皇長子十五歲以後再說。"
皇帝沒說要立小的,他把群臣的做法定性為“離間朕父子”。這也就是說你們希望太子心裡怨恨父親,親近你們,為了你們的榮華富貴想害皇帝父子反目。如果我現在答應立太子,將來太子可能會覺得我實際上不想立他,全憑你們保他我才立的。所以只要你們兩年時間不再說這個事,我就答應你們兩年以後立大皇子為太子,這樣可以避免父子之間的誤會和隔閡。
可是群臣根本不聽他的,不管你說什麼,我就認定了你不立太子就是為了鄭貴妃。在他們眼裡皇帝一定就是徹頭徹尾的昏君,說什麼話都是搪塞臣下的。我有時就覺得給這幫大臣當皇帝真不是人乾的。
在申時行的安撫下,群臣安靜了一年。第二年,申時行適逢休假,工部主事張有德上疏,請訂立冊封儀式。神宗大怒,詔令冊立之事延期一年。
這個時候,申時行的助手和老鄉,代替申時行主持內閣的大學士許國,他也上一個奏疏,再次請立太子。他覺得申時行一定會贊同,所以把申時行的名字署到前面。
這件事再觸龍鬚,不但不能有利於大皇子上位,反而會把問題複雜化。皇帝已經說那麼清楚了,你們有必要非逼他自食其言不可嗎?再等一年不行啊?到時候皇帝不兌現承諾你們再說多好?
申時行聞知,密上一疏,說:“臣正在度假,那道奏疏實與臣無關。冊立一事,聖意已定。張有德愚笨不諳大事,皇上自可決斷冊立之事,不要因一些小人鼓譟而影響大典。”
這道密疏啥意思?就是皇帝你答應了兩年以後立大皇子為太子,現在大家都遵守了約定,只有張有德一個冒失鬼惹禍。皇帝你別搭理他,當他放了個屁,你還按我們以前的約定,別耽誤了明年立太子的事。
這道密疏很快傳開,群臣都憤怒的指責申時行搞兩面派,故意拖延立太子的大事,以邀皇寵。他就是鄭貴妃一夥的!
雪片般的的奏疏彈劾申時行,申時行只好請辭。第二年立大皇子為太子的事也就作廢了。
我要是萬曆,我就把他們全體貶到外地去,然後再立大皇子當太子。
-
4 # 復酸染聯合創始人阿坤
和的一手好稀泥。只能這麼說。沒有他。他的上一任大哥就得全家死光光了。而他打得一手好太極能報上一任大哥的恩。又不惹火燒身。真的是高明。
回覆列表
申時行是明朝嘉靖年間狀元,於明神宗時期入內閣,後來成為內閣首輔。儘管為相,但是在後世人的眼中,申時行這個宰相是一位不作為的宰相,對當時的政治並沒有太多貢獻,在許多人眼中申時行實在不是一個稱職的宰相。
申時行出生在明朝嘉靖十四年的長洲,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富商,至於生母,據說是一位尼姑。申時行的祖父小的時候被過繼給徐姓舅家,所以申時行為蘇州知府徐尚珍收養,小的時候是姓徐的。
申時行所在的長洲文化興盛,名士輩出,而他父親又是有名的富商,有能力將他培養成人。所以申時行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之他本人十分聰慧而且勤奮好學,所以學識增長很快。觀申時行此人,既有文人的才學,同時又有商人的機敏。直白點來說,就是有商人的投機特性,這也是他日後在官場的顯著特徵。
申時行順利的透過鄉試,於嘉靖四十一年進京參加殿試,在參加此次考試的299人之中,申時行高居榜首,為一甲第一名狀元。而等他中狀元之後,即迴歸同宗,恢復申姓。
明朝狀元郎慣例是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申時行子安也不例外。如此幾年之後,進宮為左庶子,不久之後又遷禮部右侍郎。也是在這段時期,世宗和穆宗先後去世,繼承皇位的是穆宗的皇太子朱頤鈞,也就是日後的宋神宗萬曆皇帝。
也是在這一年,作為改革領頭羊的張居正因為老父病逝,依禮回家守孝。雖然明神宗有意用“奪情”法留用張居正,但是在愛朝臣的攻擊之下,最終還是離職。張居正走之前,嚮明神宗舉薦了兩個人,其中一個就是申時行。
在張居正的舉薦下,申時行得以進入內閣,參預機務。當時內閣之中有四人,分別是呂調陽、張四維、馬自強、申時行。在內閣之中,呂調陽年邁,因此很少入閣辦公,明神宗下令遇大事馳告張居正,叫他裁決;小事由張四維全權處理。
在四位內閣大臣中,申時行處於末位,僅是充位而已。不過有趣的是,就是一個充位的位置,最終卻讓申時行坐到了內閣首輔的位置。
萬曆十年,張居正去世,立馬遭到了反對派的汙衊。張四維繼承張居正的內閣首輔之位,但是沒有多久就因為父親去世而回家守孝。張四維離職,內閣首輔的位置應該落到呂調陽和馬自強上才對,但是關鍵是呂調陽因為年邁請辭,馬自強病死。如此一來,相當於內閣之中就只剩下申時行最有資格了,於是申時行就這麼戲劇的成為了內閣首輔。
申時行成為首輔之後,一邊反對張居正當初實行的各項政策,以此來得到百官的擁護,一邊秉承上意。這樣的行事,一直貫穿在他為首輔的最終。後來因為立儲一事惹怒百官,最終在官員的激勵彈劾之下,辭職歸鄉。
當時明神宗想要冊立寵妃鄭貴妃之子為太子,但是朝臣卻堅持不可廢長立幼,應立皇長子為太子。在這場立儲爭鬥中,申時行十分狡猾。他在神宗面前一副支援立鄭貴妃之子的模樣,到了大臣們面前則一副祖宗禮法不可侵犯的模樣,堅決反對冊立幼子為太子。
為了取得中間的平衡,在隨大流上了幾份支援皇長子的摺子之後,又立刻密奏皇帝,言明該如何冊立幼子為太子。這份奏章的內容,後來被百官得知,群情激奮,前仆後繼的彈劾申時行。雖然明神宗有意保他,但是在百官的強烈施壓之下,申時行最終還是辭職歸鄉。
申時行在歸鄉閒居二十三年,萬曆四十二年,他年滿八旬,神宗遣使存問。詔書到了申府大門,申時行嚥氣。明神宗得知訊息之後,詔贈太子太師,諡號“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