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娜娜要努力奮鬥
-
2 # 菩提樹下的鏗鏘玫瑰
不知道您家的寶寶多大了,如果是六七歲了呢,建議您要多和孩子溝通,而且您需要想一下,平時在生活裡,家裡的大人是不是有經常當著孩子面面發脾氣的,這對寶寶的影響是很大的。
其實,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作為家長就應該時常陪孩子聊天,他犯錯的時候,在很嚴肅的把他叫到房間談話,要他習慣這種談話方式,知道這是大人不允許的事情,同時,家長也能時刻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各方面的。
-
3 # 飛慕課
相信您是遇到了這種情況,孩子脾氣非常大,大哭大鬧,甚至尖叫,想要的東西立馬就得滿足,講話講不聽,道理就更不用提了。你經常控制不住自己,就吼/打了孩子......
然後感嘆:孩子越大越難管!!
其實,這個問題是有解決辦法的。
只是需要家長不怕麻煩,以及狠下心來立規矩!
要記住小時候的一切麻煩,都是為了以後的輕鬆,嫌麻煩的,未來會有更大麻煩在等著。
接下來具體講講如何不打、不囉嗦,管教愛發脾氣的寶寶:
1、一歲前,要有表達需求的意識
一歲前的初次立規矩,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有了這幾個月的積累,以後的事情會好辦很多。
但太多家長,因為覺得孩子太小,不捨得孩子哭,就乾脆只要看到孩子哭,馬上就去哄,想要什麼就給什麼,這才是事情的禍端。這樣,孩子會覺得使喚大人理所當然,等兩三歲時,脾氣會更大,更難管,動不動就因為大人不滿足他的要求而發脾氣。
學會正確表達需求,家長才能正確響應。所以,我們要趁早教孩子學會跟我們建立溝通的模式。
只要一次學會用手勢和詞語表達需求時,父母就需要馬上響應他,並給予誇獎。如果孩子一直哭,不聽大人的話,那就靜靜地陪著他,幫助他緩和情緒,但就是不滿足他的無理要求。
並且,每次孩子哭完,平復了情緒,家長可跟他複述:剛剛發生了xxx,以及媽媽為什麼會那樣做,下次想要什麼時,要指給媽媽看,這樣媽媽才知道。
很快的,孩子就發現哭沒有用,學會了用手勢和簡單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2、一歲後,要學會描述需求
一歲前的寶寶只需要用手指,和簡單的稱呼,就能被滿足需求,所以,一歲多後很可能會出現,寶寶明明會說話了也不說,依舊只是用指的。
因為一歲多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完善,他們經常話到嘴邊說不出,把自己給急哭。這種時候,我姐姐是這樣引導的,她告訴孩子:“你是想要勺子嗎?來跟媽媽學,‘要勺子’。
小外甥學了,她就把勺子遞給他,並告訴他:“以後要告訴媽媽,你想要什麼,媽媽才能拿給你哦,不然媽媽不懂你在說什麼。”
這樣重複幾次之後,孩子就習慣表達了,顯得特別通情達理,有事情都會跟姐姐說,而且會舉一反三,吃飯時不止會表達想吃什麼,還會表達不要吃什麼,語言表達能力飛昇。
3、三歲左右,要明確界限感
只有把事情當成自己的責任,孩子才會產生責任感,如果家長每次都幫孩子收拾玩具,那他會覺得玩具就該你收拾,找不到了還怪你。
如果每次他一說不想吃飯了,你都嚇得不得了,軟磨硬泡讓他吃,那他會感覺,吃飯是應付你,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如果,孩子每次要遲到時,你都比他還緊張,那他自然就沒感覺了,有你催著,他樂得做個什麼都不想的小寶寶...
三歲左右的孩子,就要明確自己的責任了,也就是,要養成為自己負責的思維模式,不能什麼都依賴大人,把使喚大人當成理所當然。
孩子玩完玩具,家長讓孩子自己收,如果孩子不情願,就幫他一起收,但不會替他收,不管他收得多慢,都配合他的節奏,讓他主導。
吃飯時,如果孩子說不餓,就放他走,到下一頓飯之前,不給他任何東西吃,讓他記住餓的感覺,下次,他就不會任性不吃飯,因為,不吃飯是自己捱餓。
孩子上學磨蹭,家長不需要急,因為遲到的小朋友會在門口罰站,這挺丟臉的,孩子磨蹭一次之後,自己就不想遲到了。
4、三歲以後,先解決孩子情緒,再解決問題
就算孩子已經五六歲,甚至八九歲了,也依舊可以幫他們樹立規則,只是家長要更努力,更耐心一點。壞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自然也不會一天改掉!
只要記住一個大原則:先平復情緒,再進行說教。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好!
如果媽媽的第一句話,都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孩子一定會逆反。
當孩子說出明顯過激的話時,很可能只在宣洩情緒。
這時候,你只需要傾聽就好了,可以轉過頭,用“嗯”、“是這樣啊”、“哦?”這些話,來表示自己在聽,或者要詢問為什麼。接著你可以描述出孩子的感受:“因為xxx,所以你很生氣。”
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描述孩子當時感受的話,就可以讓孩子瞬間好受很多,他們會覺得有人理解自己。
然後給出安慰,或者解決方案,或糾正孩子的行為:“以後穿不上鞋子,可以叫我來幫忙,不可以亂扔。這事兒也就過去了。
但有些父母就是揪著孩子過激的話不放,而錯失了可以跟孩子溝通的機會。
我們要限制孩子的行為,但前提是,一定要全盤接受孩子的情緒。
最後再小結一下:
1.一歲前:告訴孩子想要什麼,就要用手指,哭不管用。而且,不合理的要求,就不滿足,並給孩子講明為什麼不滿足他。
2.一歲到三歲:引導孩子學會描述需求,並且和家長建立正確溝通的模式
3.三歲左右:明確界限感,孩子該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寧願等,寧願讓孩子吃虧一次,也不要上手做,不能做孩子的保姆
4.總的溝通原則:對事不對人、不說教、不攻擊孩子的人格、說出自己的感受、給出解決方案與建議。加上凡事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才能不淪為每次都要將囉嗦上升到打罵,甚至還沒有教育效果,光家長自己在瞎生氣了
以上,希望對您有幫助。
-
4 # 貽生
孩子發脾氣,原因找家長,孩子小,會管教,不要死板老一套,玩,鬧是孩子的天性,他怎會都隨家長的意願,別忘了家長也是從嬰㓜兒走過來的,讓孩子走進自由的空間,他們會更聰明,思維,想像力更強,長大後會獨立面對一切,我喜歡這種所謂不聽話的孩子,他們在心理上健康成長,對否?
回覆列表
最管用的方法是“瞭解你的孩子”,想要做到這一點,你就得在每個階段研究孩子的行為和能力。參考一些關於兒童成長的書籍和雜誌,同樣可以和其他父母聊聊,特別是孩子比你孩子稍大些的父母。同時試著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首先、愛發脾氣的寶寶是什麼階段的呢。比如大多數2歲的孩子在餐廳總是坐立不安,在等待上菜的時間裡,他可能會爬上桌子,你說了他,他就發脾氣哭鬧,讓你更加難堪,如果在這個時間段,你時刻不停地和他互動,他就沒有時間做這種危險動作了。其實兒童的想法和大人不同,有些孩子的舉止語言父母給予足夠的耐心、幽默和引導,最終孩子會脫離某個特定成長階段,而相應的行為舉止也會隨之消失。學會容忍特定年齡和成長階段的兒童行為,能讓你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更順暢。
其次、父母的命令在孩子眼中可能是另一種意思。兩歲的孩子跑到大街上不是有意藐視媽媽的權威,只是想把球撿回來而已。孩子的行為伴隨著突然的衝動,之間沒有思考的過程,我們成年人會停下來思考個人行為的必要性,安全性和道德性,但孩子不會,成年人有時候都會做事衝動不計後果。你的這種講可能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試著換個說法,用孩子的眼睛看問題。
最後、適當的體罰可以有。針對愛發脾氣的孩子一些危險行為,你可以適當的懲罰下。如果孩子能表達出為什麼發脾氣,你可以幫他分析,如何能正確解決。
意識到對孩子的觀點加以考慮能使我們的管教效果更好,這對於父母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