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辜負愛和期待
-
2 # 郭劍—家庭教育
其實每個國家都是有文化的,教育是文化的傳承,其實美國教育更側重於冒險,公辦學校跟私立學校也不一樣,這中間就會有差異
-
3 # 賣手藝的小哥
人家是興趣培養和性格培養為主,沒培養成功的就是底層,培養成功的就是精英,和咱們應試教育不一樣的,咱們是有文化的並不見得是精英,沒文化的不見得不是精英
-
4 # 王小弘美麗語文
對美國教育也是道聽途說,從媒體上知道一些,從書籍資料上看到一下。說兩極分化嚴重,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必然現象,美國教育是這樣,中國教育也是這樣。接受教育的學生,有各種各樣的,有認真學習的,也有不認真的,在學習習慣、學習心態、學習方法等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教育的結果最終兩極分化,應該也是個正常現象。就像我們中國的教育,考上清華北大的,和連高中都考不上的,這個兩極之間差距有多大?
這個問題的背後,應該還隱藏著對教育公平的誤解,有關於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之間的巨大差異的擔憂。據說美國的公立教育實施的是基礎教育,而精英教育通常在私立教育完成,我對這個據說不是太相信。因為在我的經驗中,覺得不管到什麼樣的學校,一個學校裡總會有精英,也會有糟糕的學生,按理說應該只是比例的多少而已。當然我沒法去美國實證,只是憑感覺猜測而已。
但這個問題,其實正在困擾著中國當下的公立教育。一方面我們在強調實施公平教育,要讓每一個學生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權利 ,另一方面,從初中開始,絕大部分公立學校都用各種名目對學生按成績進行了分班,因為要在衝擊中考、高考中出成績,生源的質量和老師的水平的確是有重要影響的,這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不是口號可以解決的。而選拔性考試是選拔人才的合理途徑,有選拔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淘汰,有淘汰就有殘酷性。這原本應該是正常的,但因為我們非要強調公平教育,就導致了面子上強調的教育和實質的教育之間的扭曲。細究起來,應該還是對公平教育的理念的理解出了問題。
從原理上來講,公平教育並不是要讓每個孩子接受一樣的教育,而是要讓每個孩子接受最適合他的教育。就像Sunny給予萬物一樣,給予一棵小草的Sunny和給予一棵大樹的Sunny,一定是不一樣多的,如果一樣多,就一定會出嚴重的問題。但現實中,人心不會像小草和大樹那樣平和,因為公立學校的資源是國家統一配送的,所以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均分,然而現實卻不是均分的狀態,所以一定會出現大量的不平、怨憤的心理。
所以,也許只有承認兩極分化的教育本質,探索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適合教育的教育模式,才能建立比較好的教育體制,逐漸實現一種教育的理想化:在不同的專業上,的確是兩極分化嚴重的,但是每個孩子都學得快樂,都學有所長,這也許是未來教育的方向吧。
-
5 # 眾人的黃昏
這裡的兩極分化指的是什麼?若指的是科學知識,能走入頂尖水平領域的人不多,兩極分化沒什麼不對。若指的是能獨立生活,把握自己的人生,美國教育不存在兩極分化,而是正好相反,培養出的學生大都更具有創造性與獨立性,勝過其它國家。就本人接觸過的美國高中畢業生,邊打工邊遊歷,才18、20歲,完全能在異國獨立生活,成熟得很,比我們強太多了。在他們身上看不太出是有錢人家或貧窮人家的孩子,許多人未來也是要回國上大學的。
-
6 # 北美ClassTop課淘
美國教育兩極化,在我看來是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的兩極化,換言之是美國貧富差異所導致的教育兩極化。有錢人受的教育更好,越來越有錢;窮人受的教育不好,越來越難翻身。
首先,在美國,家世好,可以保你進常青藤。
國外的大學招生的時候青睞校友,叫做legacy preference,私立的中小學也是這樣。這個校友制就是說如果你的父母、祖父母是哈佛畢業的,你報考哈佛的時候就有先天優勢,會被優先考慮。大多數透過“校友關係”考進大學的大一新生,他們的GPA和SAT都低於其他的學生。據統計,目前常春藤大學每一屆的學生裡有10% - 30%的學生是透過“校友關係”被錄取的。普通人家的孩子,要付出好多倍的努力,才能進入這些名校。
其次,有錢上私立學校的孩子,他們所受的精英教育,優勢明顯。
比如,小班教學,老師有更多精力幫助每個小孩;同學都是被精挑細選進的學校,符合家長想要的成長環境;提供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和學生俱樂部,申請大學的時候有優勢;學校的設施齊全,孩子人手一臺iPad或者MacBook是很常見的;就連私立學校的食堂都比公立學校的好很多。
反過來看看公立學校。因為住在附近的孩子都可以報名,學生的能力差異、背景差異較大,本來就經費不夠,老師不多,老師們還要顧及各種各樣情況的孩子,精力有限。同樣是因為經費有限,學校能提供的硬體設施,對課外活動的支援,都很有限。很多學校連教材,都是上一屆學生用完了,又給下一屆學生用。治安不好的街區,學校裡的情況會更糟糕。
公立學校當然有好的,但是差的公立學校可以差到難以想象。
有的公立學校,每天上學之前要過安檢,因為有學生會帶刀之類的兇器來學校,存在安全隱患。我有一個朋友在比較艱苦的公立學校工作,看到的家庭悲劇非常多,父母嗑藥過量去世的,學生在家受虐待的,學生的各種自殺行為等等。這些孩子,上課的時候不尊重老師,不相信教育對他們有什麼好處,非常難管,因為他們的生活裡沒有可以作為榜樣的大人。而這樣的學校,也很難吸引到願意去教書的好老師,能在那裡繼續教書的完全是聖人。
公立學校招聘的時候,通常看重的不是老師的教學水平,而是能不能鎮得住三十幾個學生。他們不要鬧事,不要有危險,是第一位的,學了多少知識是次要的。在這樣環境下的孩子,我真的不知道他們要如何和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孩子競爭。
美國教育的兩級分化是很殘酷的,我們從媒體上看到的大多是光鮮的一面。
-
7 # 京領新國際
美國的教育兩級分化的現象越來越明顯。
有研究顯示,近二十年來美華人對教育的態度越來越和中國大眾趨同,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如今的美國父母要比前幾代人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錢養孩子。原因是確保他們的孩子未來在經濟上比他們更好,或者至少不會更糟。對於美國父母來說,給孩子們一生中最好的開始就是盡一切可能確保他們的孩子能夠上升到更高的階層。這背後的動因是強大的經濟焦慮,這種強化育兒(素質教育?),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是中上階層父母的常態,馬里蘭大學社會學家菲利普科恩認為“隨著貧富差距的擴大,教育失的成本增加了。這些家庭最擔心的是最終會陷入社會的底層。
從這一點上來說,和當今中國父母面臨的情況是非常相似的。
該報道還指出,在美國無論收入,教育程度或種族,“強化養育”現在是養育孩子最受歡迎的方式。美林(Merrill Lynch)的一份報告顯示,在美國,當下撫養孩子至18歲的平均成本高達23萬美元。並且這種支出並沒有因為孩子成年而停止,美國79%的父母會繼續為其成年子女提供經濟支援,每年總額約為5000億美元。(看來啃老這一現象在美國也不少)。
對於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來說,教育的支出則是翻了8倍有餘。在Town&Country在1973年發表的一篇內容將當時富裕家庭的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的費用列了一個清單,如果想要進入精英大學(藤校)總費用是30萬美元。而在該項調查的2017版本中,這個數字上升到了驚人的170萬美元。該篇報道指出,富裕家庭正在透過加大教育投入(競爭),讓他們的孩子進入藤校,從4歲開始,兒童的音樂和藝術課程就要花費29870美元,外語啟蒙教師104000美元,旅遊和體育鍛煉56600美元。
從這些資料來看,富裕家庭投入比平均達到了普通家庭的數倍,但是中產階級家庭是美國的主流,由於較為有效的教育福利,使工薪家庭和中產家庭之間的差距並不是很大。美國的中產階級佔比、淨資產規模龐大,是社會的主流,所以說太嚴重則有些誇張。
回覆列表
美國是開放式教育,也是精英教育,而中國更多的是大眾化教育。這就造成了美國的學生在性格上更加自由,同時在學習上兩極分化。這是這種體制一開始就決定了這種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