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歲寒楊勉仁

    這問題問得,首先表明一下我的觀點,諸葛亮被稱為三代以後第一聖人,又在唐朝的時候進了武廟。不是誰都可以跟諸葛比的(這個誰就包括了荀彧,郭嘉,賈詡等人),本人以前回答過一個問題,就是關於諸葛的,諸位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

    曹公即便立志匡扶漢室,荀彧也不會成就諸葛這般名聲的。

    第一個原因,諸葛在陳壽的三國志中記載幾乎是一個全才,這個意思是說,諸葛在劉備的陣營中不僅僅是一個謀士,諸葛是一個戰略家,是一個政治家,是一個軍事家,是一個發明家,是一個文學家(這些在三國志中全部可見)。荀彧麼,我讀三國志中則覺得他更多像是一個參謀長。

    第二個原因麼,諸葛之所以可以流傳後世的原因除了他的智謀之外,還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諸葛已知天定三分鼎,尤竭人謀六出師的精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第二個是諸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這幾點在荀彧身上我沒看出來。

    第三個原因麼。曹公此人是啥性格?性格多疑,絕對不會讓一個人大權獨攬(這點和劉備很不一樣),所以荀彧註定不會和諸葛那樣有很大的空間來發揮。劉備和諸葛看似君臣,實則更像朋友關係,諸葛的空間比荀彧大的多。

    再補充一下:荀彧自己最後不滿曹操欺負漢帝,他自己就識人不明啊。

  • 2 # 如切如磨

    不能成就!這種可能性就不存在!其一,曹操可不想當霍光。

    曹操起初本來是有匡扶漢室之志的,可後來形勢的發展已經不能是曹操本心所能決定的了,他和匡扶漢室的志向有了根部不可調和的矛盾,走向權臣的道路是必然而不可逆的。彼時,如果曹操要匡扶漢室,那他必須還政於漢獻帝。問題是他能嗎?他敢嗎?他甘心嗎?

    要知道到了權臣的份上,已經不再是曹操他僅僅一人的問題。他的部下臣屬、他的子孫家族、包括他自己,生死興衰榮辱皆繫於他一身。漢獻帝一旦接掌權力,能容得下這些既得利益者嗎?這些人又怎麼能容許利益代言人被輕易更換掉呢?黃袍加身發動起來,可不再是趙匡胤一人的意志所能決定的了。

    如果曹操要匡扶漢室而不還政,繼續做權臣,那就是落了霍光的窠臼了。霍光忠心耿耿,輔佐漢室三代帝王,做了青史留名的忠臣典範。可他身後呢,龐大的家族一朝風流雲散,香火不存。權臣從來都是帝王的心病,早晚總是要除之而後快的。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政治鬥爭涉及到最高權力的爭奪,從來都是你死我活容不得半點退讓的。以曹操的心智頭腦,豈敢交出權力後任人魚肉?且以他的大志雄才,又怎麼會甘心交出權力迴歸平淡呢。所以匡扶漢室在曹操的權臣之路上註定要被摒棄,荀彧想要透過輔佐曹操實現匡扶漢室無異於緣木求魚!

    其二,荀彧做不了諸葛亮。

    荀彧要匡扶漢室,那他要輔佐的應該是漢獻帝呀。第一點就說了曹操根本不能代表漢室的利益,他恰恰是荀彧理想志向的最大敵人。所以荀彧要想實現匡扶漢室的目標,頭一個就要想法除掉架空皇帝的權臣曹操。諸葛亮匡扶漢室是透過代表漢室利益的二劉實現的,荀彧根本做不到。所以他做不了諸葛亮。

    其三,曹二丕也不是劉禪。

    諸葛亮最大的名聲就來源於“兩朝開濟老臣心”,只為先帝知遇之恩、託孤之重,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扶保幼主、隻手補天。拼將一死,終償恩遇。正是後主劉禪全心全意的信賴和倚重,才給了諸葛亮放手施政、大展抱負的機遇。而後成就諸葛亮青史留名,成為後世忠臣賢相的文人榜樣。

    荀彧即使活著,也肯定沒這機會呀。曹丕又不是平庸無能的劉禪,連做繼承人都是經過殘酷艱難的政治鬥爭的,早已經被曹操調教歷練出來了。而且曹丕也算是個英明有為的君主,手中的權力是從來不肯放鬆的。曹魏下面人才濟濟,可不是就荀彧一個指得著的。起碼司馬懿就夠荀彧對付的了。所以曹丕不可能像劉禪一樣完全放權給荀彧,讓荀彧去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負。

    綜上所述就能看出,荀彧是不存在做諸葛亮的機會和條件的。不過我覺得如果荀彧可以放下執念,全心全意去輔佐曹操平定天下,改朝換代。倒不失為可以有成為留侯張良的機會,畢竟他可是曹操認可的自己的張子房,真正的王佐之才。就其才能而言,我覺得文若是不弱於孔明的。
  • 3 # 鄉村野居的二超

    荀彧是不會成為第二個諸葛亮的,誠然荀彧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絕對的人才一個,但是他在曹操處當差,曹操本身就是不亞於諸葛亮的一個人物,漢室半壁江山在曹操掌權時期還是湊合的。曹操本性又多疑,也不會允許第二個類似他的人物在他身邊,荀彧根本沒有機會能像諸葛亮一樣,諸位看官不覺得諸葛亮和曹操比除了政治野心之外其餘的都很像嗎?曹操在做魏公之前是丞相武平侯領冀州牧,諸葛亮是丞相武鄉侯領益州牧。荀彧要做到諸葛亮的地步那就相當於中配的曹操,曹操絕對不允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可是曹操自己說的。再者荀彧死在曹操之前,哪怕活到曹操死後,也是年事已高,此時司馬懿風頭正盛,荀彧先生即使有心也是無力了。

  • 4 # 南宮寂嵐開壇品歷史

    眾所周知,曹操從古至今均被冠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雅號”,世人都認為他“名託漢相,實為漢賊”,倘若曹操確有匡扶漢室之志,再加上“荀令君”荀彧的盡心輔佐,筆者覺得完全可以成就不世之英名。但荀彧欲成就諸葛亮那般脩名恐難如願。

    曹操由一個默默無聞的驍騎校尉最終成長為統一黃河流域的超級大軍閥,自然擁有常人無法企及的能力。他在短短數年之內,統一了北方。在平定北方的過程中,如能及時順應天下民意,尊奉漢獻帝為漢室正統,勢必會得到朝中眾多漢臣的支援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以匡復漢室為己任的劉備集團也會傾心歸附,這樣對外征伐就具備了道義上的合理性,加之曹操軍團人才濟濟,文武兼備,擁兵數十萬,劉備軍團頂級謀士臥龍孔明、鳳雛龐統的加盟,五虎大將關羽、張飛、趙雲的到來,最終會使天下英才鹹集於此,匡扶漢室指日可待。

    不過,以曹操的個人秉性及成長履歷及與荀彧之間的關係,待其功成名就之後,很有可能與荀彧之間無法再維持以前那種和諧融洽的君臣關係。

    緣何如此說?

    其一,漢室之光幽而復明之後,荀彧作為諍諍漢臣,會傾心於漢室皇帝,盡心竭力為國盡忠,同時也會與曹操之間保持之前那種魚水之情,設若曹操一如既往輔佐獻帝,彼此之間倒也相安無事。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荀彧和曹操間能有劉備和諸葛亮之間那種水乳交融的君臣關係嗎?反正筆者對此不抱什麼幻想。

    因為荀彧和曹操的關係與劉備和孔明的關係不同。

    荀彧是在當年曹操起事時從袁紹陣營轉投曹操的,從以前為袁紹效力即可看出,荀彧出仕擇主的目的很明確,無非是想透過自己平生所學,實現政治抱負。而所謂的政治抱負,僅僅停留在他所代表計程車家望族層面,期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夯實士家大族的政治基礎和在朝中的影響力。至於如何使天下蒼生衣食無憂,並不在他的主要考慮範圍之內。對他而言,只要自己的主子能使自己遂願即可。只是後來發現自己錯看了曹操,才與曹操分道揚鑣的。

    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就不同了。當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孔明出山的,孔明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才嘔心瀝血幫助劉備匡扶漢室的。劉備死後,盡心竭力輔佐後主劉禪,最終病逝於五丈原。

    除此之外,孔明對蜀國的民生也不遺餘力。他先後在國內頒佈了一系列保障民生、發展生產的措施,一度使“面有菜色”的蜀國百姓度過了一段相對富足、和平安定的歲月。在這點上,孔明遠非荀彧可比。

    還因為荀彧與諸葛亮的出身不同。荀彧出身於士家大族,平生的政治理想充其量不過是效法歷史上的謀臣智士,依託於明主,施展自己政治、軍事方面的才華;而諸葛孔明出身于山野,其生活履歷使他更能體察民生疾苦,加之有幸遇到了奉行“得民生者得天下”的劉備,且對其絕對信任,放手讓其施展“王佐之才”,故而更能贏得民心,最終其形象在民間有口皆碑。

    綜上所述,能否在民眾中贏得脩名,其決定性因素在於能否贏得民心。正如一句流傳甚廣的民諺“得民心者得天下”中說的那樣,無論何時,人民群眾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永恆動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比,誰更勝一籌?如果兩人回到現代,誰更能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