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anfengz3
-
2 # 快意恩仇123
不敢苟同。
臭皮匠很多,而諸葛亮只有一個。
如果此觀念正確的話,那劉備也不用不辭勞苦三顧茅廬了。隨便找幾個臭皮匠當軍師不就行了嗎?
精英永遠是精英。他有著常人達不到的高度。始終掌控著事態的發展的方向和全域性。
人無完人,當然精英也有短板之處。但精英的試錯成本遠遠低於普通人。
-
3 # 閒說青史
這句話原本是“禆將”,也就是軍隊中的副將,絕對不是什麼社會底層的“臭皮匠”。就原句而言,軍隊中的人能夠做到類似於參謀長一樣的副將,個人能力自然是不一般的。再者,古語中的數詞大多都是虛指,這裡的“三”也並非就是三個,也可能說的是多個。所以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多個副將加在一起,智慧也能夠頂得上一個諸葛亮。諸葛亮在中國是智慧的化身,這句話的內涵就是說集思廣益的力量要超過個人智慧。所以我認為“三個臭皮匠”能夠“頂個諸葛亮”。
-
4 # 聚靈陣
我覺得這個不一定。“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中的皮匠原意是指裨將,也就是副將的意思,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可以頂得上一個諸葛亮。只不過在民間流傳成了皮匠。
我之所以不是太贊同這句話是因為這句話有正確的地方,也有不正確的地方。正確的地方體現在“三個臭皮匠有的時候確實頂個諸葛亮”。三在這裡指的是多的意思,三個臭皮匠主要是指群體智慧,群體智慧本身能消除個人認識問題的侷限和偏差,實現決策的精準。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諸葛亮,他雖然智慧已經很高了,能掐會算,但他還是會傾聽別人的意見,他曾拜馬謖為參軍,時常接見一起談論軍事謀略,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軍討伐雍闓,就聽從了馬謖的建議攻心為上策略,在平定南方過程中取得了好的效果。這說明再厲害的人y有侷限性。不正確的地方在於:有時候三個臭皮匠連一個臭皮匠都抵不過。也就是說要實現“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是有條件的:
條件一:,要發揮群體智慧的作用,首先要這個群體能充分溝通,資訊能充分的交流。充分的溝通和交流能為我們消除認識盲區,使我們看問題更全面。很有可能你忽略的資訊被在別人眼裡能發現了有價值的東西。
條件二:三個臭皮匠的閱歷、身份、地位要有差別,這樣從同樣的事情中獲得的資訊才各不相同,看問題的角度才能有所差別,否則和一個人沒什麼兩樣,再結合每個人的認知,得出的結論才會千差萬別,有差別才能發揮群體智慧的優勢。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定式,大家一起思考問題才有助於消除思維定式。
條件三:有的時候人多了,意見就不容易統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時候就要有人可以把大家的意見,進行綜合和統一,得出結論,然後進行最終的決策。如果各有各的認知,你也說服不了我,我也說服不了你,最終形成不了統一的意見,那麼這三個還不如一個。
條件四:要發揮群體智慧的作用還要注意區分正確的意見和錯誤的意見,不是每一個意見或主張都有建設意義的,正確的意見建議能幫助我們儘快達成目標,稍有偏差的會耗費你的資源拖慢你的效率的,相反的意見、建議直接就能讓你失敗的,這就要你能擅於區分。再說到諸葛亮的例子,同樣是在馬謖的問題上,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沒聽,導致馬謖失街亭被斬,諸葛亮也迎來了出山以來的一次重大失利。這也說明發揮群體智慧是個技術活。
所以要實現“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達到上述幾個條件,要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消除大家的短板,再把所有有益的資源集中統一到一起形成的綜合決策才能抵得上或者超過諸葛亮。
-
5 # 陳聖鋼
我同意這種說法。“三個臭皮,頂一個諸葛亮”這是比喻的說法。意思就是“集思廣益",每做好一個計劃、策略、有效的方案必須要經過多個人的意見,做到集思廣益,徵求群眾的意見。我黨主張的“群眾路線”就是"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的集中體現。
-
6 # 趙日金141
要看什麼情況了。
修鞋,用不著三個臭皮匠,一個臭皮匠就頂三千個諸葛亮。
軍事,三千個臭皮匠也頂不上一個諸葛亮。
呵呵。
-
7 # qSy112233864喜樂孩子
同意。
小人三思,必有一得。君子千慮,或有一失。
君子是人,不是神。
諸葛亮也有想不周的地方。
如果諸葛亮什麼都能想到,何必議事。
-
8 # 所謂的未來還未來850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三個普通人的智慧,合起來要頂一個諸葛亮。
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分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非常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兩千多公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紅耳赤。後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醜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醜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裡不服氣,便聚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於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後,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
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裡。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訊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三個醜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浯。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三個普通的人智慧合起來要頂一個諸葛亮。其實,臭皮匠和諸葛亮是沒有絲毫聯絡的,“皮匠”實際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第“副將”這句俗語原意是指三個副 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另一種說法,來自於小學語文課本一篇名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文章。文章中寫到諸葛亮帶兵過江,江水湍急,而且裡面多是突出水面的礁石。普通竹筏和船隻很難過去,打頭陣的船隻都被水沖走觸礁沉沒,諸葛亮一籌莫展,也想不出好辦法,入夜來了3個做牛皮活的皮匠獻策。告訴諸葛亮買牛,然後把牛從肚皮下整張剝下來,封好切口後讓士兵往裡吹氣,做成牛皮筏子,這樣的筏子不怕撞,,諸葛亮按此方法嘗試並順利過江。之後“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句民間諺語廣為流傳。
回覆列表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為什麼那麼聰明智慧的諸葛先生,怎麼就給三個連書都沒碰過的臭皮匠比下去了呢?因為,一個人的智慧終究是有限的,思路總有一定的侷限性,所以一個人想著想著,常常會拐進一個思維的死角,然而,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當旁邊有個人用他不同於你的思路提醒你的時候,你一下子就會感到豁然開朗。
在一個集體當中,一個人的力量顯然是有限的,需要相互之間溝通與交流的,所以要學會合作。這樣,才能糾正你偏離的航向,激起你靈感的火花,開啟你智慧的大門。可以說,得到他人支援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因此學會與他人合作是至關重要的。有些人自視甚高,看不起別人,總覺得別人想的不如自己正確,結果到頭來發現自己一事無成。因為他只看到了別人的缺點和自己的優點,而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這樣的人不會得到良好的發展和別人的認可。最好要放平心態,想一想孔老夫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吾日三省吾身”,你就會用一種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別人也會用一種欣賞的眼光來賞識你。“別人有優點,我們要借鑑。不要讓偏見矇蔽了你的眼”。
當然,吸取他人的經驗教訓不等於對別人的話言聽計從。你需要從中篩選出對自己有用的內容,摒棄那些沒用的和有害的,要有對資訊的辨別能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實近朱者不一定赤,在於你對朱者的學習;其實近墨者不一會定黑,在於你對墨者的看法。任何一個人都存在優點和缺點的,你總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東西。我們應該學習他身上的優點,對照著他身上的缺點改進自己,我們就能變得更加完美。
總之,我們應該博採眾長,借鑑他人好的經驗和做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不斷的提高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