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清代咸豐七年(1857年)鐫刻出版的《冕寧縣誌》記載:“冕寧縣為古鄀國,黃帝封其子昌意於此,娶蜀山氏女,生顓頊於若水。若水即城外南河也!故冕邑為帝子之都,高陽氏故里。” 顓頊是什麼人?冕寧真是顓頊故里嗎?
19
回覆列表
  • 1 # 新冕寧

    據冕寧的老人回憶,在解放前冕寧縣城南門外,還有“帝子之都 高陽故里”的牌子。明清冕寧縣誌裡也有“昌意降居若水,娶蜀山氏女,生顓頊的記錄”至今還有一個若水村呢!

  • 2 # 野叟雜談

    一般而言,地方誌對於儲存鄉邦文獻非常重要,瞭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地方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地方誌會記載很多官方史書所不屑於記載的內容,或者是官方史書不便於記載的內容等等,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歷史資訊。但是,地方誌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是可信的,對於地方誌的記載,我們還是要批判地來看待它。一般而言,地方誌對於時間比較近的歷史,記載比較可信,而對於遙遠的歷史記載,往往是傳說與史實混雜在一起。而且,地方誌多少還都存在著誇耀鄉里的弊端。另外,地方誌的編撰者水平參差不齊,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地方誌的質量。這都是我們在使用地方誌的時候需要注意的。

    顓頊畫像

    具體到問題中所提到的《冕寧縣誌》所記載的有關顓頊的故事,則是非常典型地體現了地方誌的弊端。首先,就顓頊來說,關於顓頊最為可靠的記載是《國語》、《史記》等文獻。根據這些文獻的記載,顓頊是軒轅黃帝的孫子,他在黃帝去世之後被立為天子,據認為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睿智的人,他出任天子期間,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安康。顓頊在耄耋之年去世後,天子之位由其子帝嚳接掌。

    古史辨的代表性人物顧頡剛先生

    其次,今天的我們該如何來看待顓頊的歷史記載呢?近代以來,歷史學經歷了很大的變化,人們認識到,不能直接將傳說當成歷史,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還有著很大的距離。尤其是在經歷了近代疑古思潮洗禮之後,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來看待顓頊等人的歷史,更是不能直接當信史。

    王國維塑像

    再次,自從近代從西方傳來了考古學以後,王國維先生提出了二重證據法,主張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相結合來研究歷史。這也為我們認識上古時期的歷史傳說指明瞭路徑。傳世文獻中對顓頊等人的記載雖然不能直接看為信史,但是這些傳說的背後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有歷史的影子在,就是所謂的“史影”。傳世文獻中對顓頊個人的很多神奇記載肯定是不真實的,但作為顓頊時代,他是真實的。顓頊的時代,就是龍山時代晚期,處於氏族部落聯盟向國家過度的時期,顓頊所在的炎黃部落聯盟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最大的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的發展取得了非常明顯的優勢,在這一時期內,也有很多文明成果不斷湧現。顓頊就是這個部落聯盟的首領,也是這個偉大時代的一個代表性人物。

    河南內黃的二帝陵

    一般認為,顓頊所在的炎黃部落聯盟主要活動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已經將顓頊、帝嚳的活動範圍認定在今天黃河以北的新鄉、安陽、濮陽一帶。顓頊、帝嚳的二帝陵位於安陽市內黃縣城南30公里梁莊鎮境內,距離濮陽15公里。漢代修有陵冢,唐太和四年(830)建廟,宋乾德六年(968)年修,金大定七年(1167)重修,元代後又多次修葺,歷朝歷代祭祀不絕,宋代以後列為定製。因地處黃河古道,清末逐漸被黃沙湮沒。陵地古屬東郡濮陽,1949年劃入內黃縣。根據春秋文獻可知帝嚳是商人先祖,如今商丘城南高辛鎮也建有帝嚳陵。也建有祭祀帝嚳的廟宇。而顓頊號稱高陽氏,在今天河北高陽縣也有關於顓頊的紀念性建築。

    河北高陽縣的顓頊紀念性建築

    顓頊的時代裡,炎黃部落斷然不可能跑到四川省西南部的冕寧縣,在漢武帝開西南夷之後,冕寧縣才得以與中原地區有了實質性聯絡。所以,《冕寧縣誌》裡的記載肯定是不靠譜的。但是,為什麼那裡會出現關於顓頊的傳說呢?就我個人的理解,在漢武帝開西南夷之後,大量的中原移民來到了那裡,並且將中原地區關於三皇五帝的傳說也帶到了那裡。於是,在冕寧縣就有了關於顓頊的記載,甚至人們還可能附會出一些所謂的古蹟出來。

  • 3 # 商丘全媒體宋州夜話

    顓頊又名高陽。漢代有所謂高陽酒徒,高陽又是個地名。高陽,在今天的開封陳留一帶。

    (帝嚳又名高辛,同樣高辛也是地名,今商丘有高辛鎮,四千年地名不變。)

    顓頊高陽,生於高陽(今開封陳留),葬於帝丘(今濮陽內黃顓頊陵)。

    而帝嚳都亳,生於高辛(均今河南商丘)。

    以上,史有記載。

  • 4 # 齊聲喚賢

    顓頊是三皇五帝之一,黃帝之孫。先在商丘建都,後在濮陽定都。杞縣人。繼位的是帝嚳,他的侄子,黃帝曾孫。也是三皇五帝之一。他們都葬於浚縣與內黃一帶。這二人全生活創業在河南。帝嚳子堯到了山西,傳到禹,又回到了河南創業建都。其子啟正式建夏朝。

  • 5 # 百里不奚

    顓頊(zhuān xū)是“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 。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他“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jì)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可以說顓頊是一位澤被蒼生、功高無量的君主。

    顓頊非常喜歡音樂,也是一個音樂發燒友,曾經派飛龍模仿風的聲音,創作了一首曲子,名叫《承雲》。

    顓頊與共工爭位的傳說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後裔,炎黃二帝曾有過阪泉之戰,因此炎帝后人與黃帝軒轅氏家族一直矛盾重重。黃帝的孫子顓頊即位稱帝之後,共工不服從領導,約集心懷不滿的天神們,共同反對顓頊。反叛的諸神推選共工為盟主,組建成一支軍隊。

    顓頊聽說共工謀反,一面點燃七十二座烽火臺,召四方諸侯勤王護駕;一面點齊護衛京畿的兵馬,親自掛帥,前去迎戰。

    戰鬥開始,雙方人馬從天上廝殺到凡界,幾個來回過去,顓頊的部眾越殺越多,共工的部眾越殺越少,共工輾轉殺到西北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不周山其實是一根撐天的巨柱,頂天立地,擋住了共工去路。共工火冒三丈,朝不周山撞去,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斷,橫塌下來。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掙脫了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執行線路,解除了當時人們所遭受的白晝永是白晝,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另一方面,東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和江河東流、百川歸海的情景。

    共工氏行為最後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顓頊最大的功績是“絕地天通”,也就是阻隔了人與神的自由溝通。

    在神話傳說中,神可以下地,人也可以透過天梯攀爬到天上,與上界的神靈會面。天梯就是通天柱,一般以高山的面目出現,比如崑崙山,此外據說“都廣之野”有一顆巨大的樹,叫做建木,也具備天梯的功能。由於天梯上下方便,天上的惡神蚩尤,趁機偷偷來到人間,蠱惑煽動苗民造反作亂,殘害無辜。黃帝為了保護子民,便和蚩尤展開了一場規模浩大,歷史長久的涿鹿之戰。最後黃帝雖然勝利,但仍然損失慘重,顓頊總結經驗教訓,覺得神和人應該分出界限,於是命重、黎兩個大神把天地間的通路隔斷,讓人上不了天,神也不能再隨便下地。從此,天上的神偶然可以私下凡間,地上人卻再也沒辦法上天去了,天地分開之後,顓頊命令天神重專門管理天,而令天神黎專門管理地。

    當然這是神話傳說,其實所謂的絕地天通,就是一次宗教改革。在顓頊以前,每個人、每個家族都享有祭祀天地的權力,宗教活動非常普遍,因為普遍而缺少神聖性,大大降低了神權的威嚴,影響了人們對鬼神的崇敬,所以顓頊才決定收回這項權利,由專人負責祭祀。這樣樹立了自己不可替代的神聖地位,也加強了人們對權力的敬畏,有利於鞏固統治。

    顓頊在位78年,98歲去世,死後不久,凜冽的寒風從北方吹來,地下的泉水上漲,這個時候蛇就會出來變成魚,死後的顓頊的靈魂就會趁機附在魚的身上,死而復生之後的顓頊一半身體是魚,一半身體是人,人們都叫他“魚婦”。

    顓頊的子孫很多,據說之後春秋戰國時期的南方大國楚國,就是顓頊的後代建立的,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就自稱是顓頊的後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專接本會計和財務管理哪個好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