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邵偉

    不要打,不要罵,問眀原委,給孩子講事情的嚴重性,區分對待事情的大小,小事家長不要往大里說孩子,給講明道理就可以了,大人偶爾也會犯錯,更何況小孩呢,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就是在不斷的對和錯當中成長,家長就是最好的老師,時刻關注著孩子的成長過程,孩子做對了,及時給孩子表揚,犯錯了給孩子講,錯在哪裡,讓孩子及時改正。

  • 2 # 披甲精進

    對於一個兩歲半的孩子而言,打人這種行為只是本能,並不意味著 TA 有暴力傾向或者品德不端。孩子的行為是家長在明確的獎懲機制中不斷塑造的。

    孩子出生時,對於世界的認知幾乎是一張白紙,但是孩子本身並不是一張白紙。進化的自然篩選讓每個人類嬰兒在出生時就自帶一套基本屬性。這些屬性中既包括對他人友善關愛的能力,也包括防衛與攻擊的本能。

    對於一個幼兒來說,打人、吐口水和朝你微笑一樣,都是自然所賦予的本能。

    隨著幼兒的成長、身邊人給予的反饋,幼兒開始明辨是與非,懂得

    打人是非常糟糕的壞行為;

    吐口水是不禮貌的行為;

    而朝別人微笑是受到鼓勵的好行為。

    因此,對於幼兒的暴力行為,家長不必過於緊張,更不需要過度解讀。孩子會打人並不意味著孩子不再善良、失去童真,或者有暴力傾向。

    孩子為什麼會去推一個比自己更小的孩子?

    自然界,尤其是咱們動物界的天然法則就是「欺軟怕硬」。欺負比自己小的孩子看起來是一件更加安全的事情,孩子並不是不想欺負比自己巨大的動物,主要是怕欺負不動而已。

    從社會規則的層面來說,欺負弱者是一件非常可恥的事情。所以,我能理解題主對於這種行為的憤慨,甚至是對自己孩子的些許失望。

    但是,一個2.5歲孩子的社會化程度還非常低,更多地是在按照本能行事,我們不需要責怪TA,更不用擔心TA是不是天生品質有問題,只要好好教導就可以了。

    孩子打人的行為意味著什麼?

    這首先意味著這是一個具有防衛和攻擊本能的正常孩子,這同時也意味著這個孩子已經到了可以學習社會規範的階段了。

    人類的生存本能會讓我們在幼年時不斷嘗試,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當下生存環境的一套思維和行為準則。如果孩子生長在一個和平的年代,家長會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寬容有愛、樂於分享;如果是一個混亂甚至戰亂的年代,家長會更強調孩子守護族群、攫取資源的能力,所以攻擊性行為會受到更多的鼓勵。

    孩子依賴於外界環境,尤其是父母的反饋,來除錯自己的行為,學習哪些行為應該做的更多、哪些應該做的更少。正是因為孩子天性中自帶的無限可能,我們才會說孩子有很強的可塑性。

    家長該不該「當眾嚴厲糾正」?

    不該。我認為,孩子犯了錯可以當眾糾正,但是不應該嚴厲,更不能強硬地逼著孩子低頭認錯。

    相反,我們需要保持冷靜的態度,用堅定但平和的語氣把正確的資訊傳遞給孩子。

    家長嚴厲的聲音背後傳達的是家長的情緒 ——「爸爸現在對你很生氣、很失望」。

    而家長真正想要傳達的資訊(比如,推人是不允許的,我們應該用嘴巴告訴小朋友自己的想法)則淹沒在情緒的海洋中。

    此外,情緒是極富感染力的一種東西。

    家長的負面情緒會「傳染」給孩子,激發孩子的負面情緒,比如害怕、擔心、恐懼、誠惶誠恐、不知所措。在負面情緒的掌控下,孩子的行為會變得更糟,哭鬧、打人、罵人、拒絕配合、堅決不道歉,都可能發生。相應地,家長的情緒也會變得更糟,家長更加的憤怒、生氣、失望,然後對孩子更加地嚴厲。家長和孩子互相激發,彼此捲起一場情緒的風暴。

    所以,在兒童教育中,我們強調「去情緒化」。

    只有當家長沒有摻雜太多自己的情緒時,孩子才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當下,思考自己的錯誤,進而調整自己的行為舉止。

    養育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家長冷靜的資訊傳遞。當眾的嚴厲批評,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求。

    題主的教育方式有沒有問題?

    我自己是從事臨床心理治療工作的,我的工作通常都避免不了診斷和評估,但我一般不會輕易下「有問題」這樣一個評判性的結論。

    但我感覺,題主似乎對孩子有一丟丟的失望,對自己有挺多的失望與挫敗。

    想要做好父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養孩子沒有一個可以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說明書,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同,每個家長的性格和期待也不同,再加上每個家庭生存環境的差異。對數學敏感的知友們可以估算一下,這得是多麼龐大的排列組合。想要在這麼多變數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得有多難!

    幸運的是,我們並不需要找到一條最完美的方法,而且孩子也並不是「紙糊」的。

    一次批評、一次打罵、一次羞辱通常不至於給幼兒的身心和成長帶來不可挽回的創傷,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復原力」,對於家庭教養中的錯誤和瑕疵都有一定的「容錯度」。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的是時時反思和提升自己,和孩子互相磨合、共同成長。畢竟,TA是第一次做你家孩子,你也是第一次做TA的父母,對吧?

    題主作為一名父親,積極地思考自己的育兒方法是否有提升的空間、而沒有一味地指責孩子不聽話,這一點已經超過不少家長了。孩子能有這樣的父親,是一件很幸運的事。

    孩子拒不認錯該怎麼辦?

    我們強壓著孩子認錯,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服從、聽自己的,而為了讓孩子能真正的成長、改變。

    在題主這件事情上,我認為孩子本人是否向對方道歉並不重要。孩子剛剛才被嚴厲地批評了,心情必然很糟。將心比心,假如我們剛剛被領導罵了一頓,而且領導過去也沒有跟你明確說過這個事情是那麼的嚴重,屬於完全不能踩的高壓線,領導罵完了你,還要求你立刻認錯、道歉,你會是什麼心情?

    在這樣的場景下,硬是要求孩子道歉,我們能得到的最好結果,也不過是孩子不情不願地說一句「對不起」。但是可以想象,孩子必然是有口無心,心裡一肚子氣呢,哪還有空去反思我到底錯了沒有。

    所以,在「事發現場」,孩子如果願意向對方道歉是最好不過,不願意道歉也不必強求。但是等到孩子事後冷靜下來了,還是需要TA反思、吸取教訓的。

    但是,作為一名成年人,家長應該代替孩子誠懇地向對方道歉並作出補償(如果需要的話)。孩子暫時沒能轉過彎來,可以理解,但是家長不能是「熊家長」。

    對人對己雙重標準、強制孩子高尚的行為有什麼壞處?

    題主說到,別人推倒自家的孩子不用道歉,但是自家的孩子推倒別人,不道歉就不準走,兩人一直僵持,孩子一直哭。

    題主顯然不是個「熊家長」,而且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家長。

    但是我們自己可以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但不能代表孩子,要求孩子也同樣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幼兒尚且不能理解基本的社會規則,要讓他們理解這樣高尚的道德規則就更加不可能了。

    強迫孩子高尚,要求孩子對別人的錯誤各種寬容忍讓,但同時又對自己孩子的錯誤不依不饒、高標準嚴要求。這可能會讓兒童感到:

    爸爸不公平,

    爸爸的說法變來變去,孩子很困惑,不知道該怎麼理解,

    在和別人有矛盾的時候,爸爸總是向著別人,不會保護我,

    爸爸對別人好,對我不好,

    如果家長的做法非常的誇張(題主這種不算),孩子有時候會覺得家長聯合著外人來欺負我,覺得家長不愛自己。

    不知不覺,越寫越多,但還有很多知識點沒寫進去(擦汗),比如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好習慣。總而言之,育兒是一門學問,三言兩語確實說不清楚。我們既不希望孩子攻擊他人,也不希望孩子變成個 pushover、唯唯諾諾的受氣包,這其中操作上的難點、分寸的拿捏需要家長細細琢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醫在國外發展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