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韓松落

    我們所在的城市,有一座著名的橋,叫中山橋。這座橋,是我們這個城市的標誌,它背後也有一段神話。

    黃河蘭州段,原本是沒有橋的,因為建橋太難,水流急,水渾濁,到了冬天,還有冰塊。《重修皋蘭縣誌》裡這樣寫:“蘭州黃河結冰以夜,其開亦以夜,冰既堅,狀如積雪填於巨壑,嶙峋參差,不復知有河形。 處處可通車馬,俗名冰橋。”

    明朝開始,水面上有了浮橋,壽命都不長。後來,鎮遠浮橋建起來了,只是,遇到洪水或者冰凌,橋就毀了,過段時間,還得重建。左宗棠任陝甘總督的時候,曾經和外國商人接觸,請他們修橋,他們提出的要價,將近五十萬兩白銀,超過政府承受能力,只好作罷。

    ▲黃河上的浮橋。

    清廷實行新政之後的1905年,甘肅設立洋務總局,彭英甲任洋務總局總辦,這位彭先生,是一個實幹家,在甘肅辦起了很多工廠,修橋這件事,自然也就進入了他的議事日程。就在此時,德國泰來洋行的經理喀佑斯路過甘肅,雙方經過一番洽談,賓主皆歡,喀佑斯於是口頭接下修橋任務,提出的造價是十六萬五千兩。

    就在這個時候,出了一點波折,這位喀佑斯,是個商人,並不很懂技術,不能進一步給出工程設計建造方面的細節,當甘肅洋務局表示,想要進一步瞭解建橋細節的時候,喀佑斯答不上來。

    按照我們現在的想法,不管成或者不成,先忽悠一下甘肅洋務局,接下這個賺錢的工程再說,但喀佑斯卻老老實實地表示,自己需要做點功課,再決定籤不籤合同。於是,他給自己的公司發了電報,請他們派工程師來,進行實地勘測,確定能修橋,再籤合同。

    工程師來了,從水文、地質、氣候等幾個方面進行勘測,最終確定,橋,是可以修的。1907年,雙方簽下修橋合同,開始動工。德華人給出了保質期:“若如所議章程架修鐵橋,甘願保固八十年”,“在保固期內無論冬夏,倘因河水暴漲,漫溢進城,將橋沖毀時,於泰來洋行無關,除此而外,如有損壞泰來洋行一定賠修。”

    材料都是從國外輾轉運來,先是從天津的海港落地,然後用火車運到鄭州,再車拉畜馱地,拉到蘭州。所以,橋的造價十六萬,運費卻另有十四萬,“實用庫平銀三十萬六千六百九十一兩八錢九分八釐四毫九絲八忽”。

    ▲修建中的中山橋。

    顯然,西北不包郵,郵費甚至特別昂貴的傳統,從那時候就開始了。

    鐵橋在1909年落成,當時名叫“第一橋”。1928年,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更名為“中山橋”,這個名字一直用到現在。2012年,甘肅話劇院排演的話劇《天下第一橋》,講的就是彭英甲頂著爭議修橋的事。

    中間經歷過許多次大小災難,戰爭、洪水、被輪船撞到,都沒讓它垮掉,當然,它也經歷了幾次大修和加固,那個成了它標誌的拱形鋼架,是1954年加上去的。所以,每當一些人慨嘆德華人的工程質量時,會有另一些人出面表示,這座橋之所以能夠屹立至今,是因為後來的那幾次大修。

    也有人經過考證,得到線索,當時那間德國公司,是一個跨國公司,雖由德華人執掌,但工程材料並不是都來自德國,負責承建的工程技術人員,有華人,也有比利時人。

    與橋有關的另一個傳說是,1989年,在八十年質量保證期快到的時候,德華人寄來了這座橋的施工圖紙和全部資料,並表示,他們的任務已經完成,可以將所有的資料移交當地政府了。這則軼事,也在辯論中變得真假莫辨。

    ▲建成初期的中山橋。

    因為,在橋修成一百多年後,甘肅媒體人特意去了德國尋訪,才發現,喀佑斯所屬的那間泰來洋行,在1946年就已經登出了。所以,德華人移交資料的故事,很可能是一則傳說。

    但不管這座橋的修建過程中,有多少曲折迴環,有一點卻是確定的,那就是,它讓身處偏僻西北的人們知道了,有一種更好的生活,有一座更好的橋樑,你我應該和這種更好的生活相遇,走向這座更美也更堅固的橋。而不僅僅是,用各種艱苦的辦法過河,並且對自己忍受的艱苦和不便津津樂道。

    只有見識過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自己,你才有底氣,表現出不在意,或者無所謂,或者給出與世無爭的姿態,在此之前,所有的自滿自大,其實都帶有一點盲目的味道。

    這座橋成為這座荒涼谷地上,少數幾個從古存留至今的遺物。夏天的晚上,我們去那裡散步,燈光映照著橋身,也投影在河面上,顯得特別美,拍出照片來,也異常精彩,我由此也就知道了,別的地方的那些夜晚,那些燈火和大廈、光影和河流那種璀璨奪目的美,恐怕也就是這麼來的。

    這座橋也成了一個象徵:有一種更好的生活,更好的自己,你應該設法和他相遇。

    ▲夜晚的中山橋。攝影:梁大炮(微博和抖音的同名賬戶上,可以看到更多他拍攝的西部風光)。

    後來,我們城市的這段黃河上,又修建了無數座大橋,但每建一座橋,人們就要拿它和中山鐵橋相比。我們這個城市,很多人未必去過德國,但這座橋,卻成了我們和德國之間的一座橋樑。

    也是因為這座橋,我對那些和德國有關的文學藝術,產生了更多的好奇,更多的眷顧。例如德國文豪歌德、海涅、黑塞。每次欣賞這些文學藝術家的作品,我都會聯想起我們這座城市的中山橋,它的牢固、穩重,化為一種象徵,讓我更好地理解了他們的文學,他們文學、藝術、哲學精神,對我來說,是有具體的象徵物的,就是那座矗立至今的橋。

    ▲我喜歡的德國作家黑塞。他曾說:“我想我對生活是否有意義沒法負責,但我有責任把我自己只僅有一次的人生過好。”

    不過,和我們的生活更密切的,其實還是現代商業和現代企業,現代商業,比文學藝術,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更大,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領會到,現代的工匠精神,是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和更好的生活相遇。

    德國的品牌裡,我們最熟悉的,要數博世,因為它幾乎是無處不在,覆蓋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博世的汽車部件、博世的熱水器、博世的壁掛爐、博世的電冰箱、博世的智慧安防系統,乃至博世的電動工具,等等等等。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不時就會和那幾個熟悉的字母相逢:BOSCH。

    博世也像那位在黃河上建橋的喀佑斯先生一樣,老老實實,結結實實,低調發展,它與1886年由羅伯特·博世創辦,1909年進入中國市場,到了2017年,已經在中國開辦了62家公司,38個生產基地,23個技術研發中心,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在華員工人數60000名。

    ▲博世的汽車服務。

    中國不僅是博世重要的生產研發基地,也是博世重要的市場,博世中國2017年的銷售額是1134億人民幣,中國市場站全球銷售額約19%,連續三年成為博世全球第二大市場。

    ▲博世的全自動泊車輔助。

    因為,人們在使用博世產品的過程中,遇到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自己。也有朋友,進入了博世的公司,和更好、更先進的企業理念相遇,擁有了全新的人生。就像當年那座黃河橋的修建,讓黃河兩岸的人發現,自己可以活得輕鬆一點,和世界近一點。

    ▲博世儲水式電熱水器。

    人,只有在知道有更好的生活之後,才能去追逐更好,適應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自己。更好的自己,是需要外力來啟發的。這種“遇到更好,發現更好”本身,就是一種特別美好的生活態度。

    “因為博世,發現更讚的自己”。

    ▲博世鋰電充電式電動工具。

    博世就是用高超的技藝,老實低調的精神,給我們建起一座通向全世界的橋樑。如果想知道更多博世產品的資訊,和更好的生活、更讚的自己相遇,不妨關注博世公號,參與話題留言,並將該推文分享到朋友圈,就有機會獲得冰箱、淨化器、廚師機、破壁機、吸塵器等來自博世的禮物。

    來,一起邁步走上那座璀璨的“橋樑”。

    “因為博世,發現更讚的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ivo Z3值得入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