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
2 # 薩沙
我們就事論事,索貝爾訓練還是很有一手的。
索貝爾是個拙劣的指揮官,也是個不得軍心的虐待狂。
但是,索貝爾是個優秀的訓練教官。
他對於士兵要求非常嚴格,甚至讓士兵覺得他是故意虐待。
然而,大家注意,索貝爾的訓練還是很科學的,還很注意細節。
比如他們練習全副武裝跑步之後,索貝爾檢查每個人的水壺,看誰的水壺裡面沒水。
沒水就證明這個人為了投機取巧,將水倒掉,以減輕負重。
在訓練尚且如此,這種人到了戰場恐怕更會消極避戰。
索貝爾開除了他,士兵們很不滿,後來證明是正確的。
再說,索貝爾是個身先士卒的教官。
大家注意,每次跑步,跑上那個山頭,索貝爾都是親自帶隊。他當時是連長了,完全可以讓一個排長帶著跑。然而,他卻事事起到領頭的作用。
書中寫:跑步上科拉希山時,索貝爾總是在全連最前面領跑。他邁著大而平的腳,頭一點一點地,兩臂一扇一扇地,宛如一隻憂傷的 鴨子。他不時地回頭看看是否有人掉隊,嘴裡不停地喊著:“快呀!快呀!日本鬼子就要來抓你了!”
另外,索貝爾的力量不足,做俯臥撐從沒有達標過。當然,他是軍官,年齡偏大,沒有必要達到士兵的標準。然而,在體能測試時,索貝爾咬牙堅持,竟然達標了。
可見,他為了達標,平時不知道訓練了多少次。
這是一個堅韌的人。
索貝爾對人嚴格,其實並沒有針對誰:索貝爾對連裡的軍官也是這麼狠。在體能訓練上,對軍官們的要求與士兵的一樣;但是訓練結束時,士兵們聽到“解散”的口 令就可以回到鋪位上去,軍官們卻不能,他們得研究野戰教範,然後參加考試——凡是索貝爾佈置過的內容都得考。
而事實上,E連的所有訓練都是索貝爾完成的。在戰爭開始以後,溫特斯上尉才成為連長,擁有指揮權和訓練權的。
也就是說,E連能有這麼好的成績,完全是索貝爾訓練出來的。
要知道,當時E連是清一色的白人,就是一種種族表現。
而猶太人雖也是白人,但卻不被白人主流社會認可。
船上兩個士兵吵架時,直接辱罵索貝爾是猶太雜種。
-
3 # JackZ捷
這個混蛋苛刻的待下讓兄弟連更加抱團,而且低層軍官的領導力和同甘共苦的態度讓他們成為一個堅固的團體,只至於很多年後他們仍然堅持聚會活動,除了索貝爾。
-
4 # 冰雹藍天
《兄弟連》中的E連之所以成為這個團隊裡戰鬥力最強的一個連,和索貝爾擔任連長期間的沒有人情、苛刻、摧毀士兵內心剩餘的軟弱等一系列強化訓練密切相關,可以說沒有索貝爾就沒有後來的E連,但是索貝爾卻無法成為帶領士兵走進戰場的那個指揮官,因為他無法得到士兵的信賴,得不到士兵信賴的指揮官在戰場上的決策是致命的。
E連強悍的戰鬥力來自嚴明的紀律,而這一點上索貝爾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毫無人性化的管理和隨時而來的懲罰無形之中強化了E連從指揮官到班長再到普通士兵的服從紀律,而這也是戰鬥力生成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索貝爾不固定的命令形式和疲憊式的訓練,使E連每一名士兵逐漸的習慣了高強度的、很少休息、又摧殘化的辱罵和對於心理的錘鍊,也正是這些日常的養成造就了E連在走進歐洲戰場後能夠不間斷的進行作戰的原因之一。
綜合來看索貝爾有一套自己的訓練方法,但是他卻忘記了指揮官和自己連隊裡每一名士兵之間除了上下級的命令和執行的關係外,還有的就是信任和依靠,這一點索貝爾很失敗,同時他的戰場指揮才能也在幾次的演習中被充分證明十分的差勁,這也令其根本無法得到士兵們的尊敬,所以最終只能作為被新訓士兵痛恨的教官,這也就是後來E連在走向戰場前“臨陣換帥”的主要原因,而他本人也只能到後方的訓練基地繼續發揮特長。
回覆列表
人類軍事史上,首次運用空降作戰是二戰中的德軍入侵丹麥。雖然戰果不大,卻讓美國軍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在1942年,美軍參戰後不久,開始組建空降部隊。第101空降師第506傘降步兵團E連就是在當時的託科阿營地建立的。
託科阿是美國佐治亞州一個人口不到1萬人的小鎮,遠離市區,是一個理想的訓練基地。作為一個新型的軍種,自然吸引了大批的熱血青年,但這裡的淘汰率居然高達66%,也就是說在5300名新兵中,僅有1800人能成為一名傘兵。
為什麼許多人選擇當傘兵呢?首先,一戰後的美國經歷了可怕的大蕭條時期,那時的人們可以用民不聊生來形容。而這些空降兵們大都出生在那個水深火熱的年代,他們中許多人是在缺衣少食中長大,常常為了生計不得不中斷學業,參加工作,養家餬口。
但他們都是愛國者,當國家需要的時候,他們義不容辭的選擇當軍人。在他們看來,“亂世出英雄”,平常無比的工作比不上戰場帶來的榮耀和刺激。同時,他們也很現實,雖然傘兵很危險,但津貼在美軍中算是很高的。
其次,“愛慕虛榮”是每個年輕人的普遍心理,而一身漂亮的傘兵軍服,吸引著路人的眼球和兄弟部隊仰慕的神情。更讓嫉妒的是,他們還有一雙價格不菲、十分考究的傘兵靴,這讓他們的腰桿更加挺直,有“高人一等”的感覺。
在喜歡彰顯個性的美國青年眼中,傘兵和所有的精銳部隊一樣,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標誌和符號。一旦透過考核,在衣服的左口袋上可以別有一枚銀翼胸標,軍帽上配有一個傘形標誌,同時戴有代表第101空降師的“嘯鷹”臂章,這樣的與眾不同讓他們很受用。
最主要的還是他們不願當一名碌碌無為、混日子的普通步兵。在這個經過嚴格篩選的部隊裡,留下的都是“強者”,在強手如林的部隊,周邊的戰友個個都是英雄好漢,同他們在一起,收穫的不僅是彼此信任,更多的還是安全感。
儘管他們知道當空降兵在訓練方面比任何一支部隊都苦,但他們更希望在這樣的部隊中,鍛煉出更加健壯的體魄、更加頑強的意志,同時可以收穫比朋友、同學關係更加緊密的戰友情。
E連在506團脫穎而出,與第一任連長索貝爾中尉有很大關係。他28歲,是E連中年齡最大的軍官,這個年齡還是一箇中尉算是提的慢了,這與他的性格和人品有很大的關係。在連隊中,他不僅對官兵十分苛刻,而且小肚雞腸、嫉賢妒能,沒有人願意和他做朋友。但他卻帶出一支各項指標都是優秀的連隊。
一是,他很霸道,在職權範圍內獨斷專行,容不得人出錯,甚至有時“沒事找事”。例如:他會在週六一大早,對全連進行檢查,看那個不順眼,就取消其週末外出的權利。如果誰沒有按時歸隊,他會在訓練一天後,罰那人去挖一個2立方米的土坑,然後再填好。
這樣的“吹毛求疵”,讓E連的官兵人人高度緊張,口號喊得比別人響,動作做得比別人齊,體能等軍事訓練更是超過了D連和F連,成為2營的標杆。這讓索貝爾很有成就感的同時,決心將E連打造成全團的榜樣。所以,在管理上更加嚴苛。
二是,他很能折騰人,常選擇一些標新立異的訓練方法。在營地外有一個高300米的科拉希山(在印第安語中是“自己幹,沒人幫忙”的意思),506團的官兵經常以它為終點進行5公里往返跑。後來,“科拉希”成為506團的作戰口號。
但在索貝爾的帶領下,E連每天至少進行一次5公里往返跑;在沒有演習的日子裡,每晚近18公里武裝行軍是必不可少的訓練科目,夜行軍途中不準休息,不準喝水,因為水壺裡的水不是用來喝的,而是為了增加負重。
最讓人覺得可鄙的是,他容不得別人比他強,首當其出的是溫特斯中尉。原來,團長辛克上校在一次偶然的視察中,遠遠的看到溫特斯帶領全連在做操,對他的耐心帶兵記憶深刻。在沒有和索貝爾商量的情況下,提升他為中尉。
從此,索貝爾常常找溫特斯的麻煩,檢查廁所等髒活、累活都交由他去做。其他排長也好不到那裡去,每次連隊訓練完,軍官們還要留下總結經驗,參加考試等,也常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被責罰。
軍官們對索貝爾的反感,反而促進了他們與士兵們的關係。因為在索貝爾的“管教下”官兵一起摸爬滾打、一起對抗他,可以說是整天和士兵們泡在一起,彼此十分信任。所以,E連很快成為全團訓練最刻苦、戰鬥力最強的連隊。
團長也對E連也寄予厚望。E連所在的2營在辛克上校眼裡,儼然就是“尖刀營”,對其綜合素質和戰鬥力十分滿意和自豪。一天,他在《讀者文摘》上讀到一篇文章,說是日軍的一個營創下一項世界紀錄,3天行軍160公里,不服氣的他要和日本人比試一番。
於是,他安排最能吃苦的2營徒步行軍,而其他兩個營坐火車前往集結地。對E連來說,全副武裝的行軍倒不陌生,但這麼遠距離快速推進還是第一次。全體官兵興奮異常,因為他們要讓兄弟連隊看看,平日裡被他們嘲笑沒有休息日的E連有多強的實力。
這條路走起來並不輕鬆,再加上天公不作美,下著雨雪,道路泥濘、溼滑,很不好走。更困難要算那些迫擊炮手和機槍手,跌倒對他們來說是經常的事。一路上除了吃飯有短暫的停留外,其他時間都在不停的行軍。
全員走下來的單位只有E連的第3排,作為獎勵,他們走在入城隊伍的前頭。E連也透過這次長途行軍,檢驗了部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已經結成深厚的戰友情誼,這份情誼是他們在戰爭中堅持下來的根基。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兄弟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