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睿恪煦

    早期移民的清教徒與英國國教不合,在北美殖民地不斷髮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此外,北美人民的反抗意識很強烈,對於獨立運動也普遍支援。

    在英法戰爭中,北美殖民地曾幫助英國一起對戰法國,然而戰爭結束後英國因為財政困難卻向殖民地增稅。英國不滿足於僅有的稅收,試圖建立貿易壁壘來控制13個殖民地的發展,例如《蔗糖法》和《印花稅法》等一系列高壓措施,引起北美殖民地統治者的不滿,且聲稱“無代表,不納稅。”

    18世紀,英國成為歐洲稅負最高的國家。1778年起,英國政府陷入了歷史上最孤立的時期。1778年之後,英國海陸軍不僅要對付北美,還要全力對付法華人,而西班牙、俄國等法國的盟友也拖得英國筋疲力盡。英國需要分兵保護英屬西印度、地中海、非洲及印度屬地……這些綜合因素,導致英國在北美的失敗。

    由於在其任期內英國痛失美國,諾斯首相(Lord North)被評為英國有史以來最差的首相,估計將來也會永遠墊底了。卡梅倫應該要感謝諾斯,沒有諾斯墊底,讓英國痛失歐盟的卡梅倫可能在將來會墊底。卡梅倫就偷著笑吧:)

  • 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英國如何痛失美國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理解:其一是英國的政策是如何將美國推行獨立的?其二是英國為什麼沒能鎮壓得了美國的獨立運動?

    英國就國土面積和人口規模而言:其實是不及歐洲大陸的法國、西班牙等列強,而在海外殖民擴張方面英國也晚於西班牙和法國,當英國開始在北美拓殖時西班牙和法國已在北美擁有廣袤的殖民地。同時相比西班牙和法國的專制君主而言:英國國王不能在未經議會授權的情況下隨意加徵稅費,因此英國王室在開拓殖民地一事上遠沒法國和西班牙財大氣粗。正因為如此英國在北美殖民活動從一開始就呈現出同法國、西班牙不同的模式:法國和西班牙主要是透過本國王室以行政力量去開發建設殖民地;而英國更多是透過殖民者自發組建的各種殖民公司去完成拓殖的任務。儘管這些殖民者名義上也會以英王陛下的子民自居,但其實從一開始英國王室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力度就遠遠不及法國和西班牙那樣強。在北美殖民者看來:北美的土地是由他們白手起家開拓出來的,效忠於遠在倫敦的英國王室無非不過是求得宗主國的保護,以免被法國或西班牙吞併,然而如果英國王室真要對他們實行實際控制那矛盾就不可避免了。

    一開始英國對北美這種在天高皇帝遠的狀態下形成的相對獨立性也是預設的,這主要是因為英國此時正處於快速崛起的過程中,幾乎在全世界範圍內同法國、西班牙這些老牌殖民強國爭奪勢力範圍。儘管這一時期英國的經濟水平發展迅猛,但就英國王室可支配的財政收入而言是並不富裕的,這還是因為英國王室的徵稅權受到限制導致的。在這樣的局面下預設北美殖民地的相對獨立性——只要北美殖民地在政治上臣服於大英帝國、經濟上上繳一定比例的稅費、軍事上作為對法國、西班牙的側翼牽制即可,至於北美殖民地的內部行政事務能少管就少管,這樣可以大大減少英國用於殖民地的行政開支。這樣一來北美殖民者同英國王室之間就形成了一種井水不犯河水的格局,這一格局一直持續到1763年英國結束與法國的七年戰爭。

    隨著七年戰爭的結束北美殖民地同宗主國之間失去了法國這個頭號外部威脅後就開始摩擦不斷——這一時期英國強化了對北美殖民地在財政、土地、軍事等領域的全方位控制:禁止北美殖民地人民開拓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土地,加徵糖稅、印花稅、茶葉稅等新稅,禁止北美殖民地同法國和西班牙殖民地的貿易往來,要求北美殖民地支付駐北美英軍的軍費......這一切舉措站在英國的立場上而言:看起來都是合情合理的,然而長期以來早已習慣了相對獨立性的北美殖民地自然無法接受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而在長期的相對獨立狀態下北美殖民地早已發展出了不附屬於英國的相對獨立的政治、經濟、軍事體系:他們擁有自己的議會、商業公司和民兵組織,這意味著已羽翼漸豐的北美殖民地初步具備了挑戰大英帝國的實力。然而僅僅憑藉這樣的實力能打敗當時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嗎?

    事實上在整個獨立戰爭期間美、英雙方的實力對比是極其懸殊的:英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七年戰爭後英國在北美佔領了法國的領地加拿大,在非洲佔領了法國的塞內加爾,在亞洲將法國勢力徹底擠出南亞次大陸,這不僅大大擴充了英國的勢力範圍,而且對加拿大、佛羅里達和英屬印度西部群島的控制為英國出兵美洲,建立了戰略基地。英帝國本土當時約750萬人,連同殖民地人口高達3000萬人。軍事上英國擁有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的號稱“歐洲常勝軍”的陸軍和海上無敵的強大艦隊。其陸軍在北美作戰中首次裝備和使用了新發明的後膛來復槍。其海軍有艦艇’300餘艘,其中77門炮以上的主力艦即有131艘,擁有無可爭議的制海權和海上霸權。獨立戰爭爆發前,英在北美駐軍約8000人,戰爭爆發後陸續增兵,8年中先後派往北美作戰的兵力共9萬人,其中有3萬是由德意志不倫瑞克公爵和黑森一卡塞爾伯爵提供的僱傭軍。此外還有3~5萬效忠派分子和少數印第安人協同作戰。此時北美殖民地僅有300萬人,其中50萬是黑人,黑人中90%是奴隸。而在武器裝備以及後勤補給等戰爭潛力方面北美殖民地更是無法與大英帝國抗衡,要知道此時大英帝國一國的生產總值幾乎就佔據了全世界的一半。那麼北美殖民地為什麼能以弱勝強呢?

    事實上儘管在獨立戰爭之初北美殖民地是在原有的各州民兵的基礎上整編的大陸軍,就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而言:的確無法和大英帝國的正規軍抗衡,然而千萬不要小覷這些北美民兵。實際上他們從登陸美洲的第一天起就一直處於戰鬥狀態——和印第安人、西班牙人、法華人,有時甚至是和野獸,畢竟那時的北美大陸還是一片蠻荒。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了北美幾乎全民皆兵的局面——在北美幾乎人人會用槍,他們只要一扛起槍就是天生的戰士,美國私人持槍的傳統就是這時形成的。而這些天生的戰士具有明確的目標——就是爭取獨立。相比之下英國方面卻不知為何而戰——此時英國國內正是政治運動風起雲湧之時,英國國內的反對派人士將北美殖民地的居民同樣視為大英帝國的臣民,在他們看來:北美殖民地的反抗運動並不是要顛覆大英帝國,而僅僅只是出於和政府的對立,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北美的反抗運動是英國政府官逼民反。這樣一來英國政府在國內輿論上處於相當不利的境地。

    在北美獨立戰爭之前英國的對外擴張之路一直走得順風順水——西班牙、荷蘭、法國全讓英國教訓過。如今看到英國後院起火,於是歐洲各國一窩蜂湧上去給英國挖坑。在獨立戰爭中美軍90%的火藥來自歐洲,其中絕大部分是法國生產製造的。在約克敦之戰中法國甚至直接派出7800兵力同美軍組成聯軍從陸海兩面完成了對英軍的包圍。荷蘭人也沒閒著:荷屬安的列斯群島成為了歐洲大陸諸國支援美國的軍需品轉運站——歐洲大陸諸國提供的武器、彈藥、糧食、被服和藥品源源不斷透過這裡運輸到北美。1776年6月西班牙也懷著收復直布羅陀的心情對英宣戰。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葡萄牙、丹麥、瑞典等國儘管是中立國,但也在這一時期組建了“武裝中立同盟”——這一同盟儘管在英國和北美殖民地之間並沒明確支援哪一方,但這一同盟要求當時控制世界海洋貿易的英國不得壟斷世界制海權,必須給予他們自由通航通商的權利,這實際上對英國的霸權構成了挑戰,英國不得不分心應對這些紛繁負責的挑戰。

    英國在同法國、西班牙爭奪北美的過程中鑑於自身國土面積相對狹小的客觀現實,所以鼓勵民間勢力踴躍前往北美拓殖並給予相當的特權——只要北美殖民地臣服於大英帝國並定期繳納貢賦,對殖民地內部事務是缺乏干預的興趣的。在英國看來:即使美國獨立,只要自己仍控制著世界貿易的主航線就仍能控制世界霸權。英國對殖民地的這種態度可謂一以貫之——二戰後面對殖民地風起雲湧的獨立浪潮英國實際上採取了放任自流順勢而為的態度,事實上這種態度在北美獨立時期就已初見端倪。最終英國為集中精力爭奪歐洲霸權而放任了美國獨立這一事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沙漠玫能用懶人盆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