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浪1752092
-
2 # 摯守靜篤
白淨的臉,翹著蘭花指,尖利的聲音,指揮著特務機構東廠、西廠,幹盡壞事,這就是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魏忠賢的形象。崇禎皇帝即位後,立即著手鏟除魏忠賢,並在魏忠賢死後,將他碎屍萬段、懸首示眾。崇禎的行為,贏得了當時人們的稱頌。
然而,崇禎十七年三月,北京城被農民軍圍困,崇禎在自殺殉國前做了一件讓人意外的事,秘密收葬魏忠賢遺骸,重新安葬在魏忠賢生前看好的香山碧雲寺。為什麼崇禎會這麼做呢?
人在面臨絕境時,往往會重新審視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崇禎皇帝也在這將要國破已亡之時,重新回顧了魏忠賢的價值,才發現,也許此時魏忠賢尚在,明朝不至於走到今天這樣的境地。魏忠賢專權主政時,時任皇帝是明熹宗朱由校。這個皇帝就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那個木匠皇帝,愛木匠活勝過愛國事,說實話,真讓這個木匠皇帝來治理國家,明朝也許亡得更快。
也因為朱由校喜歡做木工,給魏忠賢製造了專權的機會。據記載,魏忠賢每次都在朱由校潛心於木工研究時奏報國家大事。每當這個時候,朱由校都會感到十分厭倦,對魏忠賢說,我知道了,你看著辦就事。於是,逐漸地魏忠賢就掌握了朝政,導致奸佞當道,特務橫行。
當然,站在正統的立場來說,魏忠賢身為太監,本不該弄政,加上魏忠賢本身貪圖權勢,謀害忠良,幹了很多壞事,所以歷史上都他的評價就是一禍亂國家的奸臣。
但拋開正統的言論,只就其個人能力來說,魏忠賢有良好的處理大事的能力,在明末黨爭不斷的環境下,對於維護大明朝廷內部的穩定是有重要作用的。明熹宗朱由校在將死時還曾對崇禎說過: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雖然“忠貞”之說有失偏頗,但“可計大事”的評價卻是很貼切的。
具體來說,魏忠賢在其專權期間作出的功勞有如下二點:
一是,魏忠賢閹黨的得勢,使得長於空談的東林黨人的勢力大受打擊,使得明朝從紛亂的黨爭中擺脫出來,國內政治得以穩定。
二是,魏忠賢善於用人,在邊關的防禦上,調拔適當,北方對於滿清起到了有效的抵抗作用,所以,在魏忠賢專權時期,滿清在邊關上並沒佔到什麼便宜。當然,以上兩點並不能抹殺魏忠賢擾亂朝政,“奸盜內帑,誣陷忠良,草菅多命”(崇禎語)的種種奸佞行為。但崇禎皇帝在剷除魏忠賢一黨後,由於他自身多疑等自身性格缺陷,卻並不能很好的管理國家。重新啟用的東林一黨又空談誤國,導致黨爭又起,朝廷內耗不斷。所以,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崇禎極為勤於政事,卻始終無法阻止明朝的頹勢,反而加劇了明朝的滅亡。
1644年3月,李自成的大軍攻破北京城,面對已無力迴天的大局,崇禎感到極為絕望。此時,身邊的太監曹化淳感嘆地說了一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讓崇禎皇帝突然想到了明熹宗朱由校臨死時說的話,想到自己未聽從兄長的安排,倉促剷除魏忠賢一黨,導致今天的亡國之境,於是就悄悄讓人收斂魏忠賢的遺骸。
可是,明朝大勢已去,就不知,魏忠賢如果在世,是否能力挽狂瀾?也許,只是崇禎一時的自我安慰吧?
各位,您覺得我的分析對嗎?記得說下您的意見喲! -
3 # 使用者174629721
這些都是後世的謠傳,只要稍微有點歷史常識就知道不可能。第一,魏忠賢並沒有死在北京,而是死在去鳳陽的路上。第二,以當時的政治環境,魏忠賢也不可能被拉倒北京安葬,據說是碎屍了。第三,崇禎17年時崇禎已經失去對局面的控制,連自己的兒子都沒辦法送出去,怎麼可能還有人力平反魏忠賢。第四,李自成打到北京時,宮裡宮外都做鳥獸散了,崇禎殺光後宮後(自己親自動手),和王承恩雙雙自盡,他們的對話怎麼可能有人知道。
-
4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明朝那些事兒,官員以商人思維從政,政府在救災中失去主導權,最主要原因就是都掉進錢眼裡去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南方逐漸興起,明王朝後期官員都是以商人思維從政,官商一體,官商勾搭成奸,為害天下,完全忘記國家以農業為根本,國家無糧不打自亂,事實上大明王朝亡於財政空虛,亡於國家無糧可賣,原因就是居官有同貿易,白銀流入官僚階層手中,如萬曆22年1594年,河南發生饑荒,百姓賣兒賣女,朝廷從國庫拔白銀30萬兩,糧10萬石濟賑,效果並不明顯,都被各級官員貪汙,挪用,崇禎14年浙江大饑荒,都是民間捐助大米30石,相當於大米4000斤,從天啟7年1627年大幹旱,在陝西,華北漫延,到崇禎11年1638年旱情又向南擴大到華東,中南地區,向西擴大到西北地區,全中國都處於大旱之中,到1645年這場持續18年大旱才基本結束,直接導致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由於朝廷處置賑災不力,導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鼠疫災害大範圍流行爆發,致使上千萬人餓死,病死,朝廷無力抵抗農民起義軍,中國農民階級是世界上最好,最勤勞,最吃苦耐勞,最能容忍的,根本原因是生存受到嚴重威脅,明王朝吏治腐敗,致使農民鋌而走險。李自成一名驛站小卒,毛御史上奏摺,當前驛站設點過於密集,耗費錢糧,增大國庫開支,裁撤部分驛站,一年可節省60萬兩白銀,當然李自成也被裁撤。千里長堤,潰於蟻穴。崇禎要是不殺魏忠賢,明王朝還可延續百年,崇禎到死才明白忠賢是好人,崇禎17年3月,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崇禎皇帝密令司禮太監曹化淳,收葬魏忠賢遺骸,也是對自己執政17年全盤否定,曹化淳對崇禎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如此,崇禎皇帝感慨萬分,崇禎皇帝打死魏忠賢這隻看門狗,留在禍國殃民的東林黨士大夫,崇禎臨終時說,文臣誤國皆可殺。
-
5 # 眾森淼
崇禎皇帝對於魏忠賢或許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恨,尤其當事情開始朝著一個他所不能理解的方向發展的時候。
明朝的事情是那麼簡單的嗎?或者這麼說是不合適的,應該說高層的事情是那麼簡單的嗎?旁觀者清,其實未必。但是當局者迷,或許也未必。但是他要清楚是必定需要時間去累積的。
就拿崇禎來說,他可以清楚的認識到魏忠賢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在他還沒有當上皇帝的時候就可以確定的事情。貪官,權傾天下,對於皇權有著很大的威脅。所以,他當上皇帝之後,除去魏忠賢是理所當然的也是沒問題的。
但是坐上皇帝的位置之後,他身邊還有忠臣嗎?這個是很難說的,因為可以肯定的是,人性決定了很難有絕對的忠臣存在。
於是如何善用奸臣,權衡權力這個是很重要的。而崇禎此時還不會,當他後來理解了,但是已經一發不可收拾了。於是魏忠賢還可恨嗎?
-
6 # 趣談唐宋元明清
答案:因為這個時候的崇禎已經發現,和滿朝那些尸位素餐者相比,還不如魏忠賢好使呢。
事件分析首先很多人都在為魏忠賢洗白白,但是當我們分析歷史就會發現,無論怎樣洗白魏忠賢,他仍然是十惡不赦的人。
無論是他禍亂朝綱,或者他透過一些手段迫害一些賢良之臣,以及他的那些子孫後代們作的那些為非作歹的事情,都給整個大明王朝帶來了很大壓力。
而在崇禎皇帝當上皇帝的第1個月,就已經開始謀劃怎樣滅掉魏忠賢了,而從最終的表現來看,崇禎皇帝的確做到了。
但是再把魏忠賢做掉之後,崇禎又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經過魏忠賢這幾年的禍害,朝堂之中的絕大多數大臣都已經變成了吃飯可以辦事不成的狀態。
於是崇禎死之前,也說了那一句:滿朝文武皆可殺的言論。
沒錯,這就是事實崇禎把魏忠賢的骸骨收攏過來,絕對不是寬恕了魏忠賢,也絕對不是向魏忠賢道歉,而是崇禎在想,如果他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魏忠賢該多麼好。
因為當時的整個朝堂已經亂了套,哪怕在這種危機之下,朝廷上面的官員除了打口水架,除了吵架之外什麼都不會,而這個時候崇禎希望得到這樣幾位臣子,他說什麼,臣子們就做什麼,奈何整個朝堂一個都沒有。
回覆列表
李自成大軍壓境時給魏修墳立碑事有,收葬遺骸就可疑了,當初把魏都碎成萬段了都?崇禎此舉主要是最後時刻領悟到了天啟臨終是說的話,他強調魏忠賢忠誠,可計大事。崇禎想想這些年大明毀於一幫東林文臣手裡,悔不當初。不過由檢叔叔老是後悔,也是他人格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