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船伕觀史
-
2 # 史鑑在路上
靖康之恥,北宋皇室皇帝、王子公主基本上都被金國俘虜到了北方五國城,很少有漏網的,當時康王趙構、元佑孟皇后是其中沒有被俘虜的皇室成員。
北宋元佑孟皇后這個人,聽起來比較陌生,先給大家介紹一下。
元祐皇后(1073-1131年),孟姓,故又稱:元祐孟皇后,洺州人,宋哲宗(北宋第七位皇帝、宋徽宗是第八位皇帝)第一位皇后。其二度被廢又二度復位,並二次於國勢危急之下被迫垂簾聽政,這種經歷,在歷代皇后中,實為少見,經歷北宋到南宋,一個王朝特殊時期的過渡。
那麼,她是怎樣接過張邦昌的權利把北宋政權過渡到南宋的?
這個得先從她的經歷說起
根據《宋史 本紀第二十四○高宗一》記載:“建炎元年春正月癸巳......二月庚辰......二帝已在金人軍中。三月丁酉,金人立張邦昌為帝,稱大楚......癸亥,邦昌尊元祐皇后為宋太后,遣人至濟州訪帝,又遣吏部尚書謝克家來迎......邦昌遣閣門宣贊舍人蔣師愈等持書詣帝,自言從權濟事,及將歸寶避位之意......丁卯,謝克家以「大宋受命之寶」至濟州,帝慟哭跪受,命克家還京師,趣辦儀物......是夕,邦昌手書上延福宮太后尊號曰元祐皇后,入居禁中,以尚書左丞馮澥為奉迎使。皇后又遣兄子衛尉少卿孟忠厚持手書遺帝。皇后垂簾聽政。邦昌權尚書左僕射,率在京百官上表勸進,不許。甲戌,皇后手書告中外,俾帝嗣統。乙亥,百官再上表,又不許。丁丑,馮澥等至濟州,百官三上表,許以權聽國事。”
“五月庚寅朔,帝登壇受命,禮畢慟哭,遙謝二帝,即位於府治。改元建炎......張邦昌及應於供奉金國之人,一切不問......元祐皇后在東京,是日徹簾。辛卯,遙尊乾龍皇帝為孝慈淵聖皇帝,元祐皇后為元祐太后。”
根據這裡記載,當時孟皇后的“宋太后”是張邦昌尊封的,當時金人立張邦昌為帝,但是,民心在宋,不在金,所以金人立的偽楚皇帝張邦昌沒有號召力,反而是賣國行徑,老百姓不認可,但是孟皇后是當時宋王朝的皇室正統,有說服力,號召力,有她垂簾聽政(第一次),利於張邦昌的統治。
孟皇后在偽楚期間,元佑孟皇后竭力尋找宋室遺孤,以期光復宋王朝。當她知道宋徽宗第九子趙構未被擄北時,立即派人帶去她詔書,勸說康王趙構稱帝。正是因為元佑孟皇后的詔書,康王趙構後來繼承皇位才名正言順,在南京正式繼承皇帝位。使得宋王朝不至於中斷,延續王朝統治。就這樣,孟皇后就將大宋王朝的皇位順利讓康王趙構繼承了。
而且根據《宋史 本紀第二十五○高宗二》記載:“傅等迫帝遜位於皇子魏國公,請隆祐太后垂簾同聽政。是夕,帝移御顯寧寺......夏四月戊申朔,太后下詔還政,皇帝復大位。帝還宮,與太后御前殿垂簾,詔尊太后為隆祐皇太后。”苗劉之變,當時孟皇后垂簾聽政,安撫叛軍、同時聯絡人勤王,最終平息叛亂後,高宗復位,她不再垂簾聽政,還政於高宗。
元佑孟皇后在危難中幾次挽救宋王朝,得到高宗的尊重,對於宋王朝功不可沒。
-
3 # 錢君史話
宋哲宗元祐皇后,二十歲嫁到他老趙家本以為遇到了個白馬王子,那知道這小子愛小三,後來小三上位,她只能吃齋唸佛去了,不知道熬過了多少年,北國韃子“闌入”,把在編的皇家男女,以及在京的文武大臣、金銀財寶、名人字畫,一古腦都兜到北國去了,曾經的元祐孟皇后,夠不上檔次,只落的淪落民間,淒涼度日。這金韃子臨走,要弄個傀儡。這就是張邦昌坐“大楚皇帝”,這斯不得民心,他冥思苦想,也要“挾天子令諸侯。此時天子“巡狩”出了國門,只有孟皇后尚在,再說一個婦道人家,玩不了政治,容易把控。於是就把孟後找來奉為宋太后,他哪裡知道,這孟太后雖稱不上女政治家,但心機是有的,她一面安撫張邦昌,一面尋找宋室遺胤,當找到趙構以後,鼓勵他迅速稱帝,不失時機的建立了南宋,以後還為南宋穩定作出很大,很大的貢獻,也就不在話題以內了。
-
4 # 淮西一哥
謝謝邀請,張邦昌,字子能,永靜軍東光大龍灣人(今河北省東光縣大龍灣鄉}。北宋滅亡後金國朝廷為了以夷制夷決定讓張邦昌做傀儡皇帝,張邦昌起初是不想做,迫於金國的壓力,張邦昌勉強的做皇帝。公元1127年金國冊封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張邦昌做了偽楚皇帝每天都是誠惶誠恐。龍裝都是朝見金時才穿的,金國賜給了張邦昌徽宗的幾個妃子,張邦昌也不敢碰,古代的皇帝面南背北。張邦昌是東西方位坐,宋史記載張邦昌為叛臣。這個對他是不公平的。對於名人效應今天,河北東光縣盡然沒出來說話。很多人都夢寐以求的想坐上那龍椅,但是受過傳統教育的張邦昌沒有忘記,君為臣綱。這個道理。他明白自己要是心安理得的當了皇帝,那是大不敬死罪。
元佑孟皇后歷史料上講訴不多,只能說是張邦昌故意把皇位讓出來罷了。便宜趙構了。心安理得坐上皇帝。但是趙構的心裡有陰影,雖然當時沒有治張的罪。但是他已經是案板上的肉,果不其然啊。張邦昌被人彈劾,趙構終於找到了殺張邦昌的理由了,所以說南宋岳飛死於莫須有。張邦昌死的也冤。這段歷史和元佑孟皇后關係不大,她只是友情客串。
-
5 # 小鵬友學習
偽楚,國號“大楚”,“楚”,又稱“張楚”,“靖康之恥”後,金兵扶立原北宋太宰張邦昌所建立的傀儡政權,國號“大楚”,“楚”,後世又稱“張楚”。從1127年3月7日至4月10日,僅存在了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偽楚之所以不能長期割據,與張邦昌是否還忠於宋沒有之間關係,主要問題在於金兵破汴京後,是由張邦昌的偽楚政權幫助搜刮財富與人口的,因此偽楚政權有著先天的缺陷--沒有民眾支援,所以張邦昌在金兵退後,選擇了還政於趙氏。
但此時的南宋尚不穩定,內部動盪和外部威脅具在。直至密令韓世忠、張浚平叛,並取得黃天蕩大勝後,南宋朝廷才算安頓下來。
-
6 # sunjin6278
古人有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又說“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伏”。在北宋末年元祐孟皇后處得到了很好的驗證。元祐孟皇后是北宋第七帝宋哲宗的第一任皇后,宋哲宗10歲當皇帝,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她反對變法,重用保守派,哲宗年長,卻喜變法派,遂與高氏不和。哲宗17歲時,為其選皇后,20歲的孟氏因其端莊嫻淑,能執婦禮,宜正位中宮,被高氏封為皇后。但好景不長,一年後高氏去世,歸政哲宗,哲宗重用變法派,不喜孟氏,寵愛婕妤劉氏。劉婕妤內有哲宗寵幸,外有變法派大臣的支援,製造事端誣陷孟氏,孟氏皇后被廢,劉氏成皇后。孟氏也被逐到被廢妃嬪出家居住的瑤華宮,成了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1100年哲宗病逝,其弟徽宗趙佶繼位,支援守舊派的向太后垂簾聽政,孟氏復位,稱元祐皇后。誰知好景不長,過了兩年,隨著向太后病逝,徽宗掌權,重用變法派,孟氏再度被廢,重回瑤華宮。20年後的靖康元年,瑤華宮失火,移居延寧宮,後延寧宮又失火,只好居住相國寺前弟弟孟忠厚傢俬宅。靖康二年,金人攻破汴京,掠走徽、欽二帝及宮妃宮女大臣三千餘人,史稱靖康之禍,孟氏因住在宮外而僥倖免禍。金人為了更好搜掠北宋財物,扶植張邦昌稱帝,國號張楚。但張楚不得人心,張邦昌知道帝位不穩,在金人北撤後,在眾臣的提醒下,請出了汴京城唯一皇室孟氏入宮,上尊號“宋太后”,接受百官朝拜。本來張邦昌不想還政,但受到眾臣責難,不得已恢復孟氏元祐皇后尊號,並請其垂簾聽政。孟氏垂簾聽政一個月,當聽到外面有康王趙構在重聚宋室力量,馬上派人致會趙構,讓他即帝位,是為宋高宗。待趙構聽從孟後之命稱帝應天府後,孟氏馬上在開封撤簾不再聽政,並特詔汴京眾臣迎接聽從新帝,確保了南宋的平穩過渡。孟氏也被高宗尊為隆祐太后。後來南遷的宋室在杭州發生苗劉兵變,逼高宗退位,讓三歲皇太子繼位,抬出孟氏垂簾聽政。又是在孟氏的多方周旋下,平息了叛亂,還政於高宗,再次挽救了漂搖不穩的南宋王朝。孟氏幾起幾落,不念舊惡,為大宋可謂鞠躬盡瘁,拯救大宋於危亡,為後世所尊崇。這正是天道向善,好人有好報,孟氏也得善終。
回覆列表
說到元祐孟皇后,很多人可能不熟悉,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這位元祐孟皇后。
元祐皇后(1073年-1131年),宋朝,洺州(今屬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人,孟姓,故又被稱為元祐孟皇后,是宋哲宗(宋朝的第七個皇帝,父親為宋神宗)的第一位皇后。這位皇后一生3次被立、2次被廢、北宋亡國後又有2次垂簾聽政得經歷,是中國古代實為罕見的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皇后。
“接過張邦昌的權柄,引宋政權南渡”,應該是元祐孟皇后第一次垂簾聽政的時候,據史料記載,當年金兵南下攻破汴京,並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3月,“金人奉冊寶至,邦昌但東面拱立”扶植張邦昌為“偽帝”,開國號“大楚”。金軍退兵後,呂好問對張邦昌說,朝野周知,你稱帝是迫於無奈,為金人所逼,現在金軍已退,還可以恢復到趙宋王朝的局面,恰巧康王是“眾所歸心,曷不推戴之?”呂好問又接著說,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迎立元祐皇后,請康王早日繼承皇位,也許你能獲保周全。史載:“為今計者,當迎元祐皇后,請康王早正大位,庶獲保全。”其他朝臣也應聲附和,此時的張邦昌已騎虎難下,權衡利弊後,聽從了呂好問的建議。
同年4月,張邦昌尊元祐皇后為宋太后,迎住延福宮。不久,張邦昌遣吏部尚書謝克家獻大宋受命之寶———玉璽於康王,又請元祐皇后垂簾聽政,以等待康王即位。訊息傳出,朝野大悅。“太后始御內東門小殿,垂簾聽政”。此時的元祐皇后已年過半百,開始了她第一次垂簾聽政。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4月,孟皇后垂簾聽政時,聽說康王趙構在濟州(今山東省濟寧市),就派遣尚書左右丞馮澥、李向及哥哥的兒子孟忠厚持詔書迎立康王,命副都指揮使郭仲荀率領部從護衛,又命御營前軍統制張俊在路上迎接。“元祐皇后遣孟忠厚以‘大宋之寶’奉迎高宗。”迎回趙構後,孟皇后隨即頒佈詔書,詔告天下,立康王為帝。史載:“尋降手書,播告天下。”康王到達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後,孟皇后又派遣宗室及內侍奉圭寶、乘輿、服御迎,5月庚寅朔,康王稱帝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南宋,並改元建炎,即宋高宗。孟皇后在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當天撤簾,還政於宋高宗,“元祐皇后在東京,是日撤簾”,孟皇后這次垂簾雖然還不足1個月,但從北宋滅亡天下大亂,張邦昌建立偽政權到宋高宗南京即位,南宋開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平穩過渡的作用,意義不可謂不重大。同時,宋高宗即位當天,孟皇后就撤簾,表明孟皇后不貪權、不攬權,能以趙氏王朝大局為重,深明大義。
至於孟皇后久居瑤華宮近30年,不諳世事,張邦昌為什麼要迎立孟皇后,讓她垂簾聽政?一是為局勢所迫,張邦昌不得不如此做。孟皇后是唯一一個宋室皇族中未被金人擄走的倖存者,在某種程度上是宋朝最高領導層的代表者。二是為了穩定民心,安撫朝野上下。三是張邦昌為求自保,給自己留條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