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未鳴讀史

    公元192年,來自青州的百萬黃巾軍包圍了兗州,兗州刺史劉岱在出城討伐黃巾軍時也戰死了。老百姓和士族群龍無首,兗州陷入非常混亂的狀態。

    這時,陳宮站了出來,陳宮是東郡人,本來在刺史劉岱的手下做事。陳宮先找到曹操,告訴他現在天下大亂,兗州和朝廷又失去聯絡,此時佔據兗州正是自立為王建功立業的好機會。曹操非常贊同陳宮的觀點。

    陳宮隨後馬上去遊說兗州計程車族和有實力的人物,大家正惶惶不安,一聽有人願意來兗州打黃巾軍,求之不得紛紛表示同意。

    曹操來兗州主持大局後,不負眾望,依靠他絕頂的軍事天賦,很快打敗了黃巾軍,並收編了黃巾軍的精銳組成三十萬青州兵,曹操由此實力大增,這三十萬青州兵成為他日後征戰天下的絕佳主力。

    那麼問題來了,陳宮早期這麼擁護曹操,後來在曹操攻打徐州時為什麼又聯合呂布反對曹操呢?三個原因:

    一:陳宮是個性格剛烈的人,從小飽讀詩書,和天下的名流士大夫多有廣泛的交遊和聯絡。但是曹操卻殺死了當時名滿天下的名士邊讓,陳宮因此對曹操非常不滿,並有兔死狐悲的感覺。

    二:曹操的父親曹嵩一家被陶謙派人殺害,曹操因此盡發兗州精銳之師攻打陶謙,所過之處,大肆屠城,血流成河慘不忍睹,陳宮對曹操屠城傷害無辜百姓的行為深惡痛絕。

    三:最主要的,陳宮不是一個庸碌之輩 ,相反他是一個胸懷大志,有逐鹿天下之心的雄才,曹操傾巢而出攻打徐州,兗州非常空虛,正是陳宮乘機攻取和建功立業的好時機。

    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是陳宮的長處,如果不是荀彧和程昱拼死抵抗,為曹操留下三座縣城,以後三國鼎立可能就沒有曹操什麼事了。

  • 2 # 歲月是一條河流

    陳宮曾是曹操創業之初的心腹謀士。初平三年(192年)的時候,兗州刺史劉岱在與青州黃巾軍作戰時戰死。在陳宮的積極斡旋下,濟北相鮑信和兗州的各級官吏迎立曹操為兗州牧。陳宮為曹操立足兗州立下汗馬功勞。可是,僅隔二年之後,在興平元年(194年),曹操率部攻打徐州牧陶謙部,留守後方的陳宮與陳留太守張邈、張超兄弟等將士背曹迎呂,迎立呂布佔據兗州。是什麼原因導致陳宮與曹操最終反目呢?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先生將曹操與陳宮的相遇和相別演義得非常傳奇。《三國演義》第四回,講述了曹陳兩人相識以及陳宮的叛離。曹操在行刺董卓未果後,逃往譙郡,在途經中牟縣時被扣。時任縣令陳宮感念曹操忠義,遂私放曹操並棄官追隨曹操。 曹操一行至成皋,投宿於故人呂伯奢處。呂伯奢外出打酒之時,曹操聞聽呂家人磨刀霍霍,遂起疑心,將呂家八人全部殺死。後曹陳兩人才明白,原來呂家是想殺豬待客。

    曹操殺死了呂伯奢的家人,慌忙逃走。逃至不遠,巧遇打酒歸來的呂伯奢。曹操為防後患,乾脆將吳伯奢也殺死。陳宮指責曹操誤殺好人,而此時曹操就說出了後來聞於史上的那句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此時,曹操多疑、狠毒、無情的面目暴露無遺。當晚,陳宮就趁曹操熟睡之時,棄他而去。

    陳宮因不滿曹操殺死呂伯奢全家,最終與曹操分道揚鑣,這是演義中對陳宮叛離曹操的說法,可真實的史實並非如此。

    陳宮是兗州東郡人,他為人剛正,足智多謀,在當地名士之中威望頗高。歷史上,並沒有陳宮中牟搭救曹操一說。陳宮是在曹操任東郡太守時,加入了曹操團隊,成為曹操的謀士。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黃巾軍以百萬之眾攻破兗州,任城相鄭遂被殺。兗州刺史劉岱不聽濟北相鮑信的勸阻,領兵迎戰,結果兵敗被殺。兗州處於群龍無首的無主狀態。

    而陳宮與曹操蜜月期並沒有維持多久,隨著名士邊讓的被誅,陳宮與曹操漸生隔隙,雙方漸行漸遠。

    邊讓是兗州陳留郡人,非常有文采,擅長辯論,在當地與孔融等名士齊名。大將軍何進仰慕其名,任其為令史。後邊讓曾任九江太守,不久因戰亂棄官回鄉。

    邊讓為清高名士,恃才傲物。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東漢桓帝時的中常侍曹騰的養子,也就是說曹操出身自宦官家庭。而青年曹操也不重視德行修養,名望在當時也不怎樣。所以,才高氣傲的邊讓非常看不上曹操,多次讓曹操不爽。恰好又有人在曹操面前構陷邊讓,曹操本來就厭煩邊讓,乾脆下令就地處死了邊讓。

    邊讓之死在兗州士人階層中引起很大反響,令兗州士人極大恐慌和憤慨。本來當時陳宮說服兗州士人迎立曹操入主兗州,是為平定混亂局面,保兗州一方平安。而現在曹操濫殺邊讓,也讓陳宮的聲譽受損。

    邊讓的被誅,讓陳宮感到寒心。 而曹操對徐州的血腥屠城讓陳宮對曹操徹底失去信心。

    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曹操在己吾起兵征討董卓時,曹操的父親曹嵩為避戰亂,帶領全家到琅琊躲避戰禍。當曹操在兗州站穩腳跟後,曹父攜全家前往兗州。

    當行至泰山郡時,曹父一行遭到徐州牧陶謙部將張闓的伏殺。 曹操為報殺父之仇,領兵攻打陶謙。曹軍先後攻克十餘城,陶謙大敗。曹軍所過之處,大肆屠戮百姓,泗水河內屍首遍佈河道,血流成河,舊城廢墟鮮有人跡。

    曹操入主兗州,並未給兗州帶來安定平安,曹操東征西討,又為父復仇,血洗徐州,搞得戰火不斷,兗州難得平安,這與當初陳宮迎立曹操的初衷是相悖的。所以在興平元年四月,曹操在前方與陶謙部作戰時,陳宮與陳留太守張邈、原廣陵太守張超等拋棄了曹操,選擇了另一強人呂布入主兗州,兗州各郡群起響應。

    興平二年(195年),曹操收復兗州各城,呂布逃往劉備處,張超被曹操斬殺,張邈也被部將所害。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領兵攻打駐下邳的呂布。陳宮建議和呂布各領兵馬,陳宮駐城內,呂布領兵出城,相機而動。曹軍遠師而來,相持不日,糧草不繼,必會退去。可是呂布聽信了妻子的話,對陳宮猜忌甚多,不放心把他獨自留在城內,於是拒絕了陳宮的建議。

    曹軍圍城不克,最後引泗水和沂水,採用河水淹灌下邳。呂布的部將將陳宮捆綁,出城投降。

    曹操憐其有才,勸降陳宮,但陳宮一心求死,不為所動。最終陳宮被曹操殺害,但此後曹操一直供養著陳宮的家人。

    邊讓的被誅和曹操血洗徐州最終讓陳宮拋棄了曹操,選擇了呂布。而呂布的多疑和猜忌使陳宮的所有努力都付諸東流。面對故主曹操的勸降,陳宮只求速死,以身求仁,其結局又是何其悲壯。

  • 3 # 歷史之大觀

    一。《三國志·呂布傳》裴松之注《典略》:“陳宮字公臺,東郡人也.剛直壯烈,少與海內知名之士皆相連線。”從裴松之的註釋中可以看出陳宮是一個光明磊落,性格直烈,比較重視友誼的人。陳宮年少的時候便與海內名士們建立了深刻的友誼,值得注意的是,陳宮與王允的關係也還不錯,因此曾經透過的王允的介紹結識了當時號稱“人中呂布”的溫侯呂布,歷史上的呂布雖然可能不擅長謀略,但也絕不會像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般粗魯無禮,對於名士的禮儀和飛將軍的風采還是表現的很到位,再加上之前聽聞的飛將軍在戰場上種種威名,可以相信在那次見面時,呂布給陳宮留下的印象是相當不錯的。

    二。陳宮跟隨曹操,但二人的性格似乎也註定了之後的反目,陳宮是個敢愛敢恨的人,曹操的種種奸雄行為也不斷的挑戰著陳宮的底線,曹操對兗州名士的屠殺成為了陳宮背叛曹操的導火索,邊讓之死更是讓陳宮再也無法忍受曹操的暴虐行為,於是陳宮說服張邈以及諸位兗州名族背叛曹操迎接呂布進入兗州。說起呂布和陳宮,二人在性格上都是敢愛敢恨的性情中人,而且呂布善武,陳宮善謀,陳宮在呂布的麾下可以充分的發揮自身的才智,在陳登父子出現前,呂布在很多決策上也是很尊重陳宮的意見的,文武搭配的關係能夠讓彼此的優勢發揮到最大,這種融洽的互補關係是陳宮無法從奸雄曹操那裡獲取的。

    三。陳宮背叛曹操的原因,最可能的就是,曹操殺掉了名士邊讓,讓同為名士而且看中名士的陳宮感到了曹操跟自己不是一路人,所以,他才跟曹操翻臉。當時曹操集團的核心成員,是曹家、夏侯家和荀彧拉攏過來的潁川各大家族。所以,一個既沒有強大私人武裝,又不是大家族出身的陳宮,感覺自己沒有用武之地。

  • 4 # 天山月3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對這個問題說法有各所指。史籍說有個德行很高尚的人叫邊讓,與陳宮關係很好,被曹操慘忍的殺害了,引起陳宮的憎恨,發誓要與曹操不共戴天。小說介紹的很有越味,陳宮是中牟縣令,捉住了刺殺董太師未遂的曹操,因慕他英雄壯舉,甘願棄官棄家追隨曹操逃亡,路過好客的曹父之友呂伯奢家,因曹操疑心太大,誤殺了呂氏全家。曹操不但毫無悔意,還說出了“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人生世界觀。陳宮本一清流人物,與曹操本一是一路人,這時才看清了曹操的真實面目,因而棄他而去。後來結識了呂布,張邈,才出兵與曹操爭奪地盤。失敗後寧願死節,也不願投降,這種殉道精神還是值得敬佩的!

  • 5 # 迎來春風遍地紅

    陳宮是兗州地方士族豪強集團的代表人物。當黃巾起義軍攻城略地,損害到他們的利益,危及到生命時,他們急需一個軍事強人保護,所以他們開始積極擁護曹操,藉助曹操的軍事力量用武力鎮壓黃巾軍的暴亂。可是曹操收編黃巾軍後,實力大增,再不把地方士族豪強放在眼裡,常常對其打壓,觸及到地方士族豪強的根本利益。既然曹操不受控制,地方士族集團尋機反叛曹操是必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索尼a7m2的2倍清晰數碼變焦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