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三萬的三萬裡

    蘇軍完虐日軍是在二戰末期的“八月風暴”行動時,而在1939年諾門坎戰役時,蘇軍還做不到完虐日軍,實際上這一仗蘇軍打得很艱苦。諾門坎戰役中日軍參戰兵力前後相加超過58000人,實際參戰的只有以23師團為核心的25000餘人,其餘的部隊都是戰爭末期的8月29日以後才調來的,這些部隊實際並未怎麼打過仗。關東軍第6軍的軍醫部提交給軍隊高層的報告(未向公眾發表)表明了日軍的陣亡人數為7696人,負傷人數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數為1021人。蘇軍投入約57000名步兵、500輛坦克及350輛裝甲車;蘇聯官方統計人員損失為近4000人陣亡。但據1991年蘇聯解體後解密的檔案顯示,蘇軍真正死亡人數約為8000人,超過1000人失蹤,另外16000人受傷。蘇軍損失最重的第11坦克旅在7月23日~8月28日間得到了BT-7供應155輛補充,8月20日再投入BT-5和BT-7共計154輛,至8月30日止只剩下38輛可以使用,損毀271輛,一共死傷349名士兵。很多人錯誤地認為諾門罕戰役中蘇軍的坦克比日軍強大出一個數量級,甚至還有T-28坦克或T-34坦克,實際上參戰的蘇軍坦克均是BT坦克和T-26坦克,裝甲也十分輕薄,日軍89式中戰車、蘇軍T-26、BT-7坦克的裝甲最厚處分別是17毫米,15毫米和20毫米(裝甲幾乎一樣)。

    而且蘇軍坦克用的汽油機生存力也不如89式的柴油機。戰役中出現的最大的坦克是日本97式坦克(雖然是少量的)。同樣地蘇軍損失的坦克和裝甲車輛只有5%被燃燒瓶擊毀,而絕大多數毀於日軍反坦克槍炮。在戰鬥中日軍發現用7.7毫米穿甲彈集中射擊或是車載13.2毫米機關槍射擊即能擊穿BT坦克的裝甲,甚至95式坦克的37毫米炮都有機會擊穿蘇軍坦克裝甲。而且戰鬥中日軍發現有蘇軍將坦克駕駛員鎖在車裡的行為。

    二戰後有記者採訪朱可夫將軍,問及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時,他回答是諾門坎戰役。朱可夫對日軍的評價是:“與我們在哈拉哈河作戰的日軍士兵訓練不錯,特別是近戰。他們守紀律,執行命令堅決,作戰頑強,特別是防禦戰。下級指揮人員受過很好的訓練,作戰異常頑強。下級指揮人員一般不會投降,‘剖腹’自殺時毫不遲疑。軍官,特別是中高階軍官,訓練差,主動性差,習慣於墨守成規。至於日軍的技術裝備,我認為是落後的。日軍的坦克相當於我們的MC—1式坦克,非常落後,武器很差,最大行程小。應當說,在戰役初期,日軍的空軍比我們強。在我們還沒有得到改裝的‘鷗’型和伊—16以前,他們的飛機比我們的優越。”另外參與過該戰役的瓦西里.諾沃布拉涅茲上校在回憶中認為蘇軍的戰鬥有很多缺陷,是靠巨量的人力傷亡和兵器優勢打勝的。

    1939年9月15日雙方簽署了停火協議,並於翌日9月16日生效。史學界大體上認為諾門坎戰役是以蘇聯的勝利而告終,這是因為蘇聯人制止住了日軍的侵略,沒有讓日軍繼續推進。從這個角度看,蘇軍當然是勝利者。而從傷亡代價和裝備損失的角度看,蘇軍的損失是超過日軍的,根本說不上是完虐日軍。

  • 2 # 軍武最前哨

    “他們(蘇日)在人們注意不到的世界角落裡發洩著憤怒”----紐約時報。

    我們先簡單粗暴的對比一下當年諾門罕戰役中蘇日雙方的戰死情況:蘇聯陣亡9700餘人、日軍陣亡近7700人(但這些數字出於政治原因基本都含有水分);戰役結果:蘇聯軍隊慘勝!

    不過,蘇聯付出的慘重代價換來的回報卻極其豐厚:遠東的威脅被弱化,蘇日簽署互不侵犯條約,這也讓蘇聯日後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西線的對德作戰中!但與此同時,中國戰場也開始承受更加沉重的戰爭壓力。

    那麼日本作為諾門罕戰役賬面上的失敗者又得到了什麼?最明顯的莫過於蘇聯停止對華戰爭援助,減輕了日本的侵略壓力並能夠抽掉足夠的力量準備實施以戰爭資源為目的的南進戰略。所以在筆者看來,日本並不是因為諾門罕戰役挫敗了自己的北進計劃退而求其次選擇南下。

    南進戰略實在不是日本臨時起意!但當時德國和蘇聯的戰爭援助讓日本不能分心。於是,日本先是以外交手段迫使德國停止援助,而對於吃硬不吃軟的蘇聯只能以武力相逼。所以,這是一次有預謀的北上作戰,目的就是為了逼宮蘇聯,戰術和戰略上的勝者不言而喻!

    自以為是的斯大林簽署了一大堆的互不侵犯條約,企圖藉此避禍漁利,但他萬萬沒想到希特勒會突然入侵、諾門罕戰役後又毫不顧忌早就與我們簽署的互不侵犯條約、眼看勝利在即又撕毀與日本的條約高調宣戰……投機的勝利註定不太光彩!

  • 3 # 麻辣戰爭

    究竟是北進還是南進?誰也說服不了誰,如果是北進,整個日本的資源都會向陸軍傾斜,向駐守東北的關東軍傾斜,所以,關東軍對於北進的熱心不言而喻,他們積極挑釁試探蒙古和蘇聯在遠東的軍事實力。

    1939年5月,關東軍計劃首先從諾門坎地區進攻蒙古,為下一步進攻蘇聯建立前進基地,目的是將北進做成既成事實。

    蘇聯意識到,日軍在東北的挑釁不同尋常,形勢危急,如果不能正確應對,遠東地區很可能遭到日軍入侵,再加上歐洲的納粹德國喧囂一時,戰爭箭在弦上,弄不好蘇聯將陷於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所以,必須徹底擊潰日本入侵的野心。

    近年來解密的大批蘇軍資料發現,諾門坎戰役絕不像廣泛流傳的那樣,蘇軍輕鬆殲滅數萬日軍。

    首先,日軍23師團是一個新組建的二流師團,實際的裝備和戰鬥力連日軍二流師團都不如,加上其他增援的部隊,總計不過兩萬五千人。

    蘇軍則是由第一名將朱可夫指揮,兵力六萬左右,坦克、裝甲車和火炮數量是日軍6倍,在這樣絕對的軍力優勢之下,日軍傷亡19000多人,坦克裝甲車輛損失30多輛;蘇軍傷亡25000多人,坦克裝甲車輛損失300多輛。

    蘇軍算是慘勝。

    這次戰役甚至救了朱可夫一命,那時,蘇聯軍隊的大清洗到了尾聲,但還沒結束,清洗的黑手正準備伸向還未成名的朱可夫,因為要指揮諾門坎戰役,對朱可夫的清洗暫停,本來是準備戰後再對他清洗,結果朱可夫一戰成名,清洗也就不了了之。

  • 4 # 狼煙火燎

    顯然是假的。諾門坎事件日本肯定是敗了,被蘇聯用武力趕出了蒙古草原,但是並沒有蘇聯宣傳的輸得那麼慘,戰場上日蘇兩國前期打了個五五開,後期隨著蘇聯王牌空軍的加入,日本開始處於下風,日本後期撤退敗走,後勤保障補給跟不上是一個很大原因。

    之所以在世人看來蘇聯完全對日本是一種碾壓,那是因為輿論宣傳的結果,在日本敗走後,遺留了大量的戰略物資,各種火炮,車輛,機槍甚至鋼盔等,蘇聯搞了一個盛大的展覽,經世界媒體一宣傳,然後蘇聯自己也是誇大了說,自然就成了碾壓了。再加上二戰蘇聯是戰勝國,日本是戰敗國,那還不由蘇聯說什麼就是什麼了。

    其實在諾門罕事件中,日本和蘇聯投入的兵力都不是很多,大約在5萬人左右,但是雙方都是精銳部隊,戰爭中日本的塔克就是薄皮大餡,被蘇聯坦克碾壓,而地面部隊雖然蘇聯實力上更強,但是日本的戰鬥意志比蘇聯更強,地面上雙方拼了個旗鼓相當,日本傷亡人數比蘇聯還略小一些;而日本前期的空軍戰鬥力比蘇聯強大一些,直到朱可夫調來了蘇聯空軍王牌部隊才穩住了陣腳。

    但是在諾門罕事件中人,日軍發現了自身的一個致命問題,那就是補給跟不上,當時的日軍後勤補給還主要靠馬車運輸,而蘇聯已全部採用機械化運輸,但是因為日本相當於在家門口打仗,而蘇聯補給線長達幾千公里,因此雙方的補給問題半斤八兩,都不怎麼樣,而日軍顯然更艱難一些。

    而在蘇聯調動王牌空軍後,日本唯一的空中優勢沒有了,地面火力和蘇聯又不在一個檔次上,最後不得不撤離,也正因為運輸能力的不足,在日本撤離是遺漏了海量的物資在蒙古草原上,日本根本沒有能力運走,這些全部成為了蘇聯的戰利品,也正因為這些海量的戰利品,再加上蘇聯的媒體宣傳等,於是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完虐日本的印象。

  • 5 # 不第書生

    日本敗是敗了。但從百度百科來看,蘇軍無論人員裝備物資的損失都超過日軍數倍,蘇軍能贏,不是因為戰力強,實是國力碾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吉思汗的後裔,黃金家族最後的榮耀,蒙古末代大汗為何暴斃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