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寶葉扶疏

    一、絲織品分類方法

    綾羅綢緞是日常生活中對絲織品的通稱,並非一個完整的分類方法。中國古代絲織品種有絹、紗、綺、綾、羅、錦、緞、緙絲等。今天,絲織品則依據組織結構、原料、工藝、外觀及用途分成紗、羅、綾、絹、紡、綃、縐、錦、緞、綈、葛、呢、絨、綢14大類。

    1.綺

    平紋地起斜紋花的絲織物。最遲產生於商代。古代綺除雙色綺外,都是用生絲織造後染色。南北朝時,幾何紋綺出現了比漢綺複雜的弧線結構。唐代綺的紋樣更趨寫實,宋綺的花紋組織浮線加長,花明地暗,花紋則以中型幾何填花者為多。宋以後綺這一品種便不多見。

    2.綾

    斜紋(或變形斜紋)地起斜紋花的織物,可分為素綾和紋綾。素綾是單一的斜紋或變化斜紋織物,紋綾則是斜紋地上的單層暗花織物。戰國、秦漢時的絲織物中已有這一品種,但沒有儲存下來的實物。到唐代,綾的生產始盛,浙江所產繚綾尤為名貴。唐李德裕的上奏繚綾狀中,談到繚綾有玄鵝、天馬、掬豹、盤絛等多種紋樣。宋代綾的產量很大。

    3.縑

    雙根並絲所織粗厚平紋絲織物。甘肅敦煌發現過寫有“任城國亢父縑一匹,幅廣二尺二寸,長四丈,重廿四兩,值錢六百一十八”的漢縑。縑與絹、綈、紬、縵、紈、縞均為平紋織物,其中紈、縞為薄型或超薄型織物,縑和綈則比較厚實。

    4.羅

    採用絞經組織使經線形成明顯絞轉的絲織物——用糾織法以地經紗和絞經紗與緯紗交織,形成椒形絞紗孔隙。羅在商代已經出現,在唐代,浙江的越羅和四川的單絲羅均十分著名。其中單絲羅表觀具有均勻分佈的孔眼——後來稱為紗。明清時期羅的品種增多,主要有暗花羅、花羅、織金羅、妝花羅、織金妝花羅等。

    5.紗

    表面有均勻方形孔眼的紗組織絲織物。陝西咸陽秦六國宮殿遺址曾發現紗地的刺繡。至宋代紗的經緯更稀疏,方孔更大,其至輕者叫“輕容紗”,產於亳州。

    明清時期,出現了暗花紗(花地同色)、花紗(地緯與經同色,紋緯與經異色)、織金紗(地緯與經同色、紋緯用片金線於透明紗地上織出閃耀的金花)、捻金紗(常見的是花絞紗組織地上起本色平紋假紗組織的暗花紗上,用捻金線挖織花紋,捻金線花與暗花相映而更富於層次感)、妝花紗(常見的是在絞紗或假紗地上,以無捻彩色絨絲用挖花方法挖織出彩色花紋,質薄花豔,是宮廷夏季服裝用料)、織金妝花紗(與妝花紗不同的地方是除加織捻金線以外,再每隔1~2梭加織一梭片金,片金主要加織在花頭、花蕊等中心部位及用於勾邊,多作成件衣料,每匹即為一件衣袍,常於封簽上記明產地、尺寸、工匠、織造年月)、遍地金妝花織成衣料(是專門根據官服、朝服的規格、尺寸、款式、花式設計而織造的,多以平紋假紗組織為地,在花紋部位用片金或捻金線織地色,以五彩絨絲織花紋,因此大部分地子都是透明的紗地,而某些主要的紋樣裝飾區是金地顯五彩花紋的)。

    6.縠

    以強捻絲織造的薄型織物。織後煮練定形,織物表面因抽縮而呈現凹凸縐紋,即後世所稱的縐紗

    7.絹

    古代對質地緊密輕薄、細膩平挺的平紋類絲織物的通稱。平紋類織物早在新石器時期已經出現,並一直沿用至今,歷代又有紈、縞、紡、綈、絁、紬(綢)等變化。

    8.緞

    中國自從唐初創造了緯錦,織紋從平紋變化的經線雙面組織變為經斜紋地上起緯斜紋花。以後又透過織機裝造上的再改進,增加了控制地紋經線的綜片數,到宋代就出現了緞。緞的經緯絲中只有一種顯現於織物表面,相鄰的兩根經絲或緯絲上的組織點均勻分佈,不相連續,故外觀光亮平滑,質地柔軟,厚薄可根據用途進行調節,是極其富麗華美的高階絲織品種。

    9.妝花

    採用挖梭工藝織入彩色絲線的提花織物。根據不同的組織,妝花織物可分為妝花紗、妝花羅、妝花緞等。妝花始於唐宋,盛於明清,是中國古代絲織品最高水平的代表。

    10.織金

    在不同地組織上再織入金線的織物,出現於唐代,流行於宋元,最為著名的是元代的納石失。織金通常要求紋樣花滿地少,充分發揮顯金效果。

    11.錦

    多彩提花熟絲織物。

    11.1經錦

    錦是用彩色絲線以重組織織成的多彩顯花織物,是古代絲織品中結構最為複雜、變化最為豐富的一種。織錦始於西周,唐以前主要採用以經線顯花的經錦。

    經錦的經絲有顯花的紋經和分隔紋經的夾經。緯絲一組為交織緯,一組為夾緯,花地輪廓分明。戰國時期,經錦技藝有了很大發展,除有三色經二重組織的經錦外,還有花經二重織物中配牽一組分段換色的彩條經的多彩經錦以及於二重經中另加一組特殊掛經,使之作長浮花的織法。此外,還出現緯二重組織的經錦,即由一組緯絲與經絲織平紋,另一組緯絲將顯花的經絲托起,將不顯花的經絲壓住。但戰國織錦的紋樣還比較刻板。這種情況到東漢才出現了根本的變化。東漢錦紋樣概括而寫實,人物與禽獸奔逐於動盪的雲氣山嶽之中,充滿著動感與力度,並織出吉祥文字點綴其間。南北朝時期,一種嚴謹對稱和具有韻律感的圖案形式取代了漢代的傳統風格。

    11.2緯錦

    受到西域紡織文化的影響,魏唐時織錦開始使用彩色緯線織出圖案,稱為緯錦。中唐起,緯線顯花成為絲綢提花織物中的主流,因可用多把不同色的緯梭輪換織造,從而豐富了織錦圖案的色彩。

    至宋代,四川成都的蜀錦成為著名品種。成都織錦興於三國,唐代益州大行臺竇師倫創制的瑞錦宮綾,有對雉、鬥羊、翔鳳、遊麟諸種花式,被稱為“陵陽公樣”。宋代成都錦院所產蜀錦,花式更多。明清時期,成都蜀錦生產已見衰落,蘇州生產的重錦、細色錦和匣錦盛行一時,部分花色繼承宋代風格而稱“宋式錦”。宋式錦採用特結經固結顯花紋緯,紋樣多為幾何紋骨架中飾以團花或折枝小花,配色典雅和諧。

    11.3雙層錦

    以雙層組織顯示圖案。其組織早在漢唐時期已經出現,明清又重新流行。其圖案均為兩色,正反面紋樣一致,色彩相反。多為中小型的滿地紋樣。

    12.絨

    全部或部分採用起絨組織、表面呈現絨毛或絨圈的絲織物。漢代出現絨圈錦,在錦上織出絨圈。明清時期的絨有漳絨、漳緞等多種名稱。

    。縠的手感彈性好,不會因汗溼而粘附身體,結實舒適。

    13.緙絲

    採用通經斷緯法以平紋組織織成。織制時以本色絲作經,用小梭將各色緯線依畫稿挖梭織入,最後不同色彩的緯線間出現空隙,如“雕鏤之狀”,因此又稱刻絲、克絲。緙絲技術出現於唐代,盛行於宋代,一直延續至今。

    二、印花品種

    1.直接印花

    將染料或顏料拌以粘合劑,並用凸紋版或鏤空版將其直接印在織物上顯花的方法。秦漢時期,直接印花采用型版印花與手繪相結合的方法,以後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2.夾纈

    將絲綢夾於兩塊鏤空花版之間,利用花版的緊夾進行防染,解開花版,花紋即現。夾纈始於唐,並盛行於唐宋兩代,明清時期依然使用,多見於浙江和西藏一帶。

    3.絞纈

    用線或織物本身將織物紮結後入染,解結成紋,紋樣具有暈色效果。絞纈又名扎染,出現於東晉時期,唐宋時極盛,至今一直沿用。

    4.蠟纈、灰纈

    蠟纈是用蠟作防染劑進行防染印花的產品。蠟纈又稱蠟染,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的棉布上,似由西域輸入,魏唐間流傳漸廣。由於中原地區產蠟很少,唐代出現以灰代蠟的防染印花,亦稱灰纈,明清時被廣泛用於棉織物,即現今流行的藍印花布。

    (3)刺繡

    刺繡出現於商代。戰國秦漢時多用鎖繡針法,唐代繡技轉以平繡為主,出現了接針、戧針和套針等針法,刺繡逐漸與書畫藝術相結合。明代刺繡出現了南北之分,在此基礎上,清代形成了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等四大名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瓦基弗銀行新賽季四大外援官宣,朱婷下賽季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