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知道應該就叫什麼

    有人說中世紀並不黑暗,因為經濟在緩慢增長,文化也有繼承,科學在走動,對外也有交流。

    可是!

    沒有對比,就沒有“黑暗”。

    臨近的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圓穹屋頂金光閃閃,金角灣的商旅往來不斷,真正的羅馬人皇帝身披紫色罩袍高高在上;

    稍遠的地中海東岸,流淌著牛奶和蜂蜜的耶路撒冷聖城,是每個基督徒心目中的聖地。上帝的僕從軍拼了老命也要收回來,可惜沒守住……

    而在中世紀之前,是古希臘古羅馬令人嚮往的“熠熠生輝”的古典時代;

    中世紀之後, 是閃耀著人文主義光輝的文藝復興時代,和科學理性精神爆發的啟蒙時代;

    那麼問題來了……中間這1000多年算個什麼玩意兒?什麼乾貨都拿不出手,該怎麼稱呼好呢?實在想不出什麼名字,算了,既然夾在兩個偉大時代的中間,乾脆就叫中世紀好了

  • 2 # 陸琪67

    羅馬帝國的滅亡象徵著西方君權的暫時性衰落,這使得原本就十分強大的教權趁虛而入。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方長期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人們的生活也處於混亂之中。於是,教會成為了他們寄託精神的載體,其原因有兩點。

    1.混亂狀態下,人們必定尋找一個依靠。實際上,西方中世紀的情況與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十分相似。

    2.教權對世俗事務參與度不斷增大,教會在中世紀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國家體系”,各地分佈著多個教區,實際上與行省無二。就這樣,人們在各種事務上,都受到了教權的極大影響。

    上述論述的是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是如何產生的,這並不是不必要的工作,因為這是後文論述為何中世紀是黑暗時代的基礎。

    1.教會的宗教屬性造成了爭端不斷,天主教為了實現起“傳教”的目的,進行了諸如十字軍東征等的宗教戰爭,這使得西方的局勢始終處於動盪之中。

    2.教會的禁慾主義造成了西方社會思想和工商業的壓抑,因此,人們的思想受到極大的限制。社會思想的不活躍也造成了文藝事業的不活躍和工商業的不活躍。

    能夠說明中世紀是黑暗時代的證據還有很多,我僅列這幾點,以供參考。

  • 3 # 鬼影問道化真身

    羅馬帝國是一個單一制的統一國家。統一的大國、擁有絕對權力的中央政府,對於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是個很大的有利因素,所以羅馬帝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羅馬帝國滅亡後,取而代之的是羅馬教庭。羅馬教庭實施的是一種政教合一的領主分封制:

    1,羅馬教庭擁有神權和政治解釋權,歐洲大都在教庭統治之下,教皇擁有最高的統治權威,所有人都要向教庭交稅,所有權貴的承襲都需要教庭的認可。

    2,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分為多個小國,每一個小國又由很多領主共同構成。實際上就是大國之中又分為無數的小國。

    國王與教庭將領主們分為五等(公丶候、伯、子丶南)。領主擁有土地、人口、軍隊。領主臣服於國王,接受國王與教庭的雙重領導。領主們也許會背叛國王,加入另一個國家,或者單獨立國,但是領主們不會背叛教庭,否則他們的權力將得不到承認,他們的部下也會視他們為異教徒,從而背棄他們。倘若領主背叛教庭,他們就會一無所有,甚至會性命不保。

    可以說羅馬教庭治下的歐洲與達賴活佛治下的西藏,在形式和手法上都很相似。

    在政教合一的領主分封制下,對人民的統治是很嚴酷的,人民的肉體和靈魂都被套上了枷鎖,人民無力反抗。所以西藏農奴制搞了一千多年,也沒見過什麼人民起義。歐洲中世紀也有上千年的黑暗,也沒有大的民眾暴動。

    歐洲的復甦是因為羅馬教庭索取過重,連國王們丶領主們都受不了了,於是歐洲社會上層開始有了反抗情緒,而恰好此時,蒙古汗國強勢來襲,歐洲人慘敗。上帝扛不住蒙古鐵騎,教庭的所有對策都失靈了,上帝信徒不給蒙古人磕頭就會斷頭。於是教庭只好對蒙古鐵騎屈服。

    如此一來羅馬教庭聲譽受損、威望下降,歐洲上層就抓住機會開始了宗教改革,分流了教庭的權力。當時很多歐洲有識之士開始醒悟,開始反思,於是歐洲“文藝復興"就出現了。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歐洲逐漸擺亂了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

    歐洲從此獲得了新生,創造了一個比羅馬帝國時期更為輝煌的時期。

    政教合一是邪惡的制度,歐洲中世紀的黑暗正是源於政教合一制度,和領主分封制。雖然如今的歐洲已是脫胎換骨,但是任處於分裂之中。黑暗的中世紀給歐洲造成的傷痛,並沒有完全修復。

  • 4 # 鄧海春

    歷史上,從狹義上講,自公元四世紀起,歐洲蠻族開始大遷徙。到公元476年,日耳曼人首領奧多亞塞罷黜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滅亡。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著古代西歐奴隸制的解體和封建制度的萌芽,西歐社會開始邁入中世紀。聽起來似乎不錯,可為什麼一直有種說法是“黑暗的中世紀”呢?中世紀究竟黑暗在哪裡?中世紀真的黑暗嗎?且隨筆者一探究竟。

    中世紀,即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5,16世紀地理大發現,新航路開闢這一段時間內的歷史。中世紀被稱為“黑暗時代”,最早由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彼特拉克提出,後被廣泛使用。為什麼要稱作“黑暗時代”呢?

    第一,是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各蠻族紛紛建立國家。原來的古典文化被宗教色彩濃厚的中世紀文化所取代。蠻族的入侵,使得原本繁榮的文化凋敝,文化教育事業匱乏,只有基督教的教士、修女才有機會學習帶有宗教色彩的文化。原本開放且富有活力的希臘羅馬文化,被教條化的,約束人民思想的,排斥科學的教會文化取代。在思想領域,壓抑人的個性,人民被灌輸追求來生的幸福,不能享樂,生來只為贖罪等消極觀念。

    第二,是教權王權之爭。前面已經提到,在西歐中世紀,教會的權力很大,如法蘭克皇帝丕平就曾獻土,奠定教皇國的基礎。教會擁有大量土地且不承擔賦稅,土地上的人口也隨著土地成為教會的依附農,再加之各種名目的徵收,教會可謂富得流油,而當時,西歐各國王權並不像中國古代一樣做到了高度集權,譬如政治制度上的封君封臣采邑制度,就是政治結構不完備的體現,它導致出現許多零散的政治關係,以致“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國家是缺乏一個權力中心的。國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附教會為其鞏固統治,即國王是世俗的最高統治者,教會是神權的最高統治者。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民夾在兩者之間,備受剝削壓榨。

    第三,有種說法是“黑暗時代”,是指基督教中耶穌死亡到他復臨的時期,因為需要等待,也是希望微渺,所以叫“黑暗”。

    第四,在中世紀,當時的所謂城市其實相當邋遢,家禽滿街跑,糞便到處都是,衛生隱患非常大,於1348-1451之間就曾爆發令人膽戰心驚的黑死病。當時死亡率高的驚人,歐洲幾乎減少一半人口。“烏鴉醫生”(為了防止感染,醫生穿一件很長的浸透藥材香料的帆布大衣,戴一個鳥喙狀的面具,面具帶有玻璃眼鏡,鳥喙狀物裡塞滿香料藥材,再戴一頂帽子,拄著一根手杖)的形象也讓人不寒而慄。屍體散發的臭味,燃燒屍體散發的滾滾黑煙,都讓人感到絕望。

    但中世紀的西歐真的是“黑暗時代”嗎?也不盡然。其實在19世紀,學者就已經開始謹慎使用這個詞了,一般指中世紀早期。因為,在中世紀,從經濟來說,歐洲大部分國家其實是緩慢增長的,公元10-15世紀更是增速加快。從人口來說,人口經歷過減少和緩慢增長的變化,但從大體趨勢來看,人口是上升的。從文化來說,中世紀產生過三次文藝復興,分別是8世紀的加洛林文藝復興、12世紀文藝復興和耳熟能詳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這些都足以說明,中世紀的西歐並非真的如此不堪。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使西歐進入黑暗時代的說法,其實有些偏激。我們應該看見,正是因為經歷過中世紀,才會有現在的西歐。歷史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巴薩的登貝萊和皇馬的維尼修斯誰成為巨星的機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