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雷的美食

    一、如何做到有效觀課

    1、觀課是用心靈感悟課堂

    與聽課對“聽”的強調不同,觀課的“觀”強呼叫多種感官(包括一定的觀察工具)收集課堂資訊。也就是說要認識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作為,瞭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動機、價值追求,這樣才能夠更真切地認識、理解和把握觀察物件。

    2.有效觀課需要主動思考

    有效的觀課要改變平常聽課只填寫《聽課記錄本》相關欄目以備檢查的無所事事,它需要觀課教師主動進入,積極思考。思考的內容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觀察老師教的行為和學生學的行為時,必須思考授課教師行為背後的教學理念和教育追求,這種思考使我們對課堂教學的研究和討論不是就行為而行為,而是行為和理念的統一。判斷和思考授課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思考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師生的教學行為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絡,這種思考使我們致力於從效果出發研究教學、改進教學,透過觀課議課追求有效教學。

    第二,需要思考“假如我來執教,我該怎麼處理?”這種思考使觀課者不做旁觀者,而是置身其中。對“假如我來執教,我該怎麼處理”進行思考,一方面是讓自己在觀課中真正有收穫,有改變,使觀察和研究一節課的過程成為自己學習這節課、準備這節課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可以防止自己在議課時信口開河,使自己關於教學改進的意見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轉變為實踐行為的基礎上,從而使議課能夠真實地對教學實踐產生影響

    第三.需要思考議課時交流什麼和怎麼交流。觀課議課致力建設合作互助的教師文化,合作是共同的,互助是相互的,在授課老師無私地提供了參與者研究和討論課堂教學的案例和平臺以後,觀課老師應該怎麼辦?“看而不說,道義何在?”我們認為,從授課老師的教學獲得啟迪和幫助以後,觀課老師應該真誠地提供自己的經驗、表達自己的意見讓他人分享,這是對觀課議課參與者的道義要求。

    在觀課過程中主動思考需要轉變觀念。觀課議課強調:進課堂觀課,不是為了完成學校佈置的聽課任務,也不是隻為了幫助授課教師,而是為了自助,即為了自己認識教學、理解教學,為了自己的專業成長。也就是說,首先是自助,然後是幫助,因為是為了自己更有收穫,所以需要自己更加積極主動。

    3.有效觀課要為議課做準備

    觀課議課藉助了“案例教學”的思想。可以說,“觀”是選取教學案例;“議”是對選取案例的討論和分析,是案例教學。教學案例是蘊涵著問題或困惑的教學故事。課堂上時刻在發生著故事,但教學案例中的場景和故事不是課堂實際教學過程的簡單重複,選取案例需要取捨和加工。

    二、如何做到有效議課

    1.有效議課以平等對話為基礎(平等對話:議課質量的前提和保障)

    (1)設身處地,同情理解

    一般而言,獻課者和議課者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心理隔閡和障礙,組織議課活動的教師有責任消除這樣的隔閡,並引導參與者理解授課教師。這種理解是同情性的理解,不僅理解要他們的環境和條件,而且要理解他們的心情和感受。然後把這種理解真實、真切地表達出來,使授課教師體會議課者對他的尊重和接受。

    (2)面向事實,共同探討

    觀課議課強調直面問題,但在認識問題的時候,不能僅僅憑藉主觀判斷,而是需要陳述現象,描述事實——“面向事實本身”,就事實討論事實,就現象出發討論問題,不以自己的偏見歪曲事件背後原因,不用外來的框框條條有意無意地歪曲事實或濫用事實。這樣才能使授課者和觀課者能心平氣和地思考和研討相關問題。

    議課的目的並不僅僅在探明已經知道的東西,而是在於發現未知的東西,要發現未知的東西,需要彼此心平氣和,敞開心扉,互相啟發,共同分享。

    (3)拋棄成見,理解可能

    要想議課達到深入的效果和生出新的東西來,就必須拋棄成見,堅信對話者有對話者自己的思考和他的打算,而且他有他的道理。不能認為只有我的東西對,我的東西管用。這樣議課活動表現為一種提問、一種探詢,在探詢中理解對方,從不同角度理解多種可能。議課拒絕簡單判斷,提倡相互諮詢。)

    議課的本質是參與者圍繞課堂上的教學資訊進行對話交流,透過對話理解對方,理解教學,並探討教學實踐的種種可能性。有效議課重在參與,重在引起參與者對話交流,在參與中促進參與者思想。

    有效議課需要以平等交流為基礎。我們認為,教學活動具有無限豐富性和多種選擇性,在複雜的課堂教學活動面前,我們都必須抱有“我們未必瞭解別人”、“我們未必正確”、“即使我們正確,正確的方法也未必一種”的心態。

    因為未必瞭解情況,所以不能簡單地就下結論,而是需要詢問,需要傾聽,少用句號,多用問號。

    因為自己未必正確,自己不可能完全從結構上把握、規定和制約教學活動,所以對話和交流時就不能強加和壓制,一定要注意表述的語氣、態度等。

    因為正確的方法未必只有一種,所以需要容忍多樣性、鼓勵多樣性、探討多樣性。即便是給別人以有效的教學方法,也只能採用非獨斷性、非強制性的指示和指引。

    在平等交流的議課過程中,既要克服參與者消極接受評判和批判的“小媳婦心態”,唯唯諾諾,防止自我省略與自我刪除。又要防止採取高傲的、拒人於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態度,惟我獨尊。自信而不封閉,虛心而不盲從。事實上,當一個人不願意聽別人說的時候,別人也就不想聽他說;而當自己什麼也不敢說的時候,別人也就不屑於同他說。失去獨立和平等的對話關係,就有“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感覺。

    第二步,觀課老師在不說出自己結論的前提下,提出困惑聽取授課教師的解釋,給授課老師以陳述機會,從而更好地理解授課教師;

    第三步,授課教師徵詢案例提供者的意見,讓觀課者的思考得以表達;

    3.有效議課需要“同在共行”的立場和方式

    (以學論教告訴我們,議課時不要議論教師教的好不好。要從學生的學習狀態入手,議課時往往這樣說,“我注意到”、“我發現”。這樣的話也使我想起了一個詞語——“責人以藻”,是說在給別人提建議時,要注意語言的表達,要會修飾自己的語言,要委婉。“評課”變成“議課”,主講教師易於接受,議課教師彼此是平等參與的主體,針對問題,互相探討,達到“雙贏”的境界。)

    對於議課中的立場,我們有一個主張,那就是參與者必須有“同在共行”的立場、思維和表達方式。議課中的“同在”就是不把自己當成局外人,而是設身處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場將心比心地同情對方,理解對方。“共行”就是把授課教師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共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共同進步。

    為了“同在共行”的追求和目標,議課中可以採用這樣的話語結構:“假如我來執教,我將這樣教……”,“我這樣教,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假如我來執教,我將這樣教……”它既要求參與者尊重彼此的處境和條件,同時又要求在觀摩授課老師的思想和技術以後,參與者必須提供一種回報。而“假如我來執教,我將這樣教……”則表達了參與者願意提供這樣一種回報。

    “我這樣教,是基於這樣的考慮……”規定了觀課議課教師“共在同行”的參與方式:不能把課堂上的現象看成授課老師的缺點和不足,而是當成參與者需要共同面對困惑和問題;議課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須從實踐角度、操作角度思考問題,不僅要提出問題,而且要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它是在現有實踐基礎上,提出新的可能,探討新的可能,使參與者有機會在多種可能中理解和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假如我來執教,我將這樣教……”“我這樣教,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同時賦予了所有參與者一項平等的質詢權利,在這樣的話語結構中,沒有誰的意見不會被接受。

    4.有效議課要致力推進有效教學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透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的效益在於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工流產後需要休息半個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