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君山話史
-
2 # 鄧海春
王允,東漢末年為數不多的忠漢大臣,此人最大的成就,便是使自己的義女貂蟬先後以身色誘呂布、董卓,導致二人反目,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連環計,連十八路諸侯都搞不定的董卓,竟然被他搞定了,可見實力確實不一般。司徒王允,用自己對朝廷的赤誠和一身正氣贏得了剷除董卓鬥爭的勝利和世人的稱讚。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王允卻因為目中無人而死於他手,那麼能夠巧施美人計的王允,又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一、家有名望,少時成名
王允出身于山西王氏,家族世代為州郡的重要官員,因此在當地頗有名望。雖是名門豪族,但少時的王允並沒有發展成只知道“混吃等死”的紈絝子弟,他天資聰慧,又勤奮好學,自小便是意氣風發,深得長輩喜愛。同時,這位少年早已看透了東漢王朝的衰敗,時刻憂國憂民,他發奮讀書,自省言行素質,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夠報效朝廷。
滿腹經綸的王允可不是隻會讀書的“文弱書生”,相反,他還能文能武,在學習文章、閱覽經典之餘,還堅持習武強身,立志要像衛青、霍去病那樣安定邊疆、“封狼居胥”的英雄。對二人威猛英姿的仰慕和誓死報國精神的欽佩,王允每日都堅持練武,絲毫不敢懈怠。不久之後,他的才能令遠近文人學士都對他刮目相看,真正成了一個“文韜武略無不精通”的全才。
二、浸淫官場、鋒芒畢露
十九歲的王允,被推舉為郡吏,終於如願以償進入了東漢的官僚體系,雖然少時有家族長者帶領,得以浸淫官場,但真正踏入其中,王允才發現這潭渾水太深了。上任之初,王允就碰到一件極為棘手的案情:一名叫趙津的小黃門,依仗自己的主子是朝廷當權宦官,便在當地橫行霸道,為所欲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允秉持公正,立即將此人逮捕,梟首示眾,民眾無不拍手稱快,讚揚王允是為民作主,不畏強暴的好父母官。此外,在刺史鄧盛的提拔和宣揚下,王允名聲大振,很快便得到的朝廷的注意,不久被朝廷三公同時徵召,王允的滿腔熱血,終於能夠為國施展。
若是出生在東漢早年,王允一定能夠平步青雲,將東漢推向新的高潮,正當王允決定一展才華之時,東漢末年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爆發,王允在作戰時充分發揮了他的軍事才能,不僅善於謀略,更是披甲上陣,與士卒共同浴血奮戰。在受降黃巾軍後,細心的王允發現一些書信,大致內容是當朝掌權的大宦官張讓私通黃巾軍,王允沒有細想,進一步追查後上奏漢靈帝稟報此事,靈帝大怒,問罪張讓,只可惜張讓巧舌如簧,不僅歪曲自己暗通黃巾軍的事實,還汙衊說是王允“嫉賢妒能”,靈帝本就有意偏袒張讓,聽他這麼一說便不再追究。只是張讓實屬小人得志,一直藉著皇帝狐假虎威,沒想到這次卻差點栽跟頭,於是對王允懷恨在心。王允本想借此事打擊張讓,將這奸臣剪除,但沒想到漢靈帝居然放了他一馬,而自己也被針對,甚至兩次入獄,王允因為自己的鋒芒畢露,差點含冤而死。
三、隱忍不發,伺機而動
在對抗大宦官張讓失敗後,王允鋃鐺入獄,好在朝堂上仍有明辨是非的忠臣在,他們感佩王允的不畏強權,於是紛紛上書靈帝,請求赦免王允。然而張讓卻一直在從中作梗,渲染他的所謂的罪行情節。等到入獄的第二年,在三公、大將軍、太尉等人的努力下,王允被免罪釋放,剛出獄的王允知道閹黨宦官當權,自己勢單力薄,只得改名換姓,離開都城洛陽,伺機而動。
不久,靈帝駕崩,朝野震盪,外戚與閹黨的爭鬥爆發,王允應大將軍何進之邀重返官場,以謀張讓。但官場上的鬥爭何其兇險,甚至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何太后以召見何進的名義把何進騙入宮中,張讓趁機伏殺,王允不得不再次遠遁躲避張讓。好不容易才熬到董卓進京勤王,王允被拜為司徒,可謂是受命於危難之秋,然內有外戚、宦官爭權,進京勤王的董卓虎視眈眈;外有黃巾動亂,地方豪強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王允接手的只是一個爛攤子,然而他卻毅然決然接過“復興漢室”的旗幟,“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明面上奉承董卓,甚至不惜彎腰屈節,暗地裡積極謀劃,策反呂布,剷除董卓,東漢民心得以大振,皇室之威又重新樹立。此時的王允早已不是那個年紀輕輕鋒芒畢露的王允了,浸淫官場多年讓他懂得審時奪度,卻又如一條忠心漢室的毒蛇,不動則已,一招斃命。
四、居功自傲,下場悲涼
在剷除董卓之後,王允終於如願以償“錄尚書事,總朝政”。此時的東漢百廢俱興,正需要漢室忠臣著手修補時,大權在握的王允變了,在對付了眾多棘手的奸賊,王允已經是“居功自傲,目中無人”了,在朝會中不再與眾臣推心置腹,反而端起大領導的“架子”,“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慢慢地,群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推崇和擁護他了。
王允的居功自傲終於害了自己,面對一些西涼軍的遺留問題,王允反覆無常,一時西涼人心惶惶,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發難,東漢官兵竟不堪一擊,都城淪陷,呂布慌忙領兵出逃,本想帶上王允,可王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斷然拒絕,為了東漢,這位憂國憂民的末年重臣,毅然選擇與國共存亡,被叛軍所殺,自己的兒子、宗族多數被誅,偌大的王氏,死相悽慘。
王允生不逢時,可惜文韜武略也沒能再保東漢百年。“王司徒身為社稷計,生除國賊,死纖國難,忠義激烈,可謂生為漢臣,死為漢鬼者矣”,王允是英雄,在國難當頭,他沒有選擇明哲保身,而是與國共存亡,舉報張讓、計誅董卓,哪次不是遊走在刀尖之上,雖然最後死於非命,但仍然不能掩蓋他對復興漢室的作為與成就。
回覆列表
總的來說,王允算是比較正直的人。
早年,王允因反對宦官而被迫害。大將軍何進密謀誅殺宦官,把他提拔為河南尹,後來出任司徒,位列三公。董卓把持朝政後,王允與司隸校尉黃琬等人秘密組建一個反對董卓的小團體。為了刺殺董卓,他以美人計收買董卓身邊的得力干將呂布。
在王允周密的策劃下,公元192年四月,呂布刺死董卓。董卓死後,王允一躍成為朝中第一號人物,錄尚書事。然而,在這個時候,他卻幹了兩件錯事。
首先,他處死名滿天下的名士、史學家、書法家蔡邕。董卓死後,蔡邕發出一聲嘆息,被王允認為是董卓分子。由於蔡邕正在編撰《漢記》一書,王允擔心他把自己當年在董卓統治下違心乾的事抖露出來,便痛下殺手,判處蔡邕死刑。這一做法導致王允大失人心,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
其次,他沒能做好董卓舊部的處置工作。董卓死了,他的那些軍隊怎麼辦?他既不簽署大赦令,赦免董卓舊部的罪行,又強行要求解散涼州兵團。當涼州將士聽說蔡邕只是表示同情董卓便被處死,朝廷又不發大赦令,無不擔心在軍隊解散後,將遭到王允的無情報復。在這種情況下,涼州兵團決定造反,打入長安城,推翻王允。
長安城被圍九天後,一部分守城官兵突然譁變,開啟城門,迎接叛軍。十餘萬叛軍一擁而入,進長安城後,燒殺搶掠。呂布帶著數百名精銳騎兵,打算突圍而去。儘管呂布一生反覆無常,這回他真是很仗義,沒有忘掉親密戰友王允。
王允一臉頹唐與迷惑,望著如潮水般湧來的叛軍,充滿憂傷。對呂布的催促,他無動於衷,只是淡淡地說:“主上年幼,能依靠的人只有我,如今大難臨頭,我要是跑了,於心不忍。”他還是那麼從容不迫,那麼大義凜然。
叛軍進城後大開殺戒,總計屠殺軍民超過一萬人。王允帶著小皇帝劉協,逃到宣平門,被被叛軍追上後逮捕處死,妻子兒女無一倖免,成了陪葬品。
縱觀王允一生,雖有殺蔡邕之汙點,總的來說是個比較正直的官員,大節不虧。計收呂布,剷除董賊,都說明他是有一定能力的。倘若是在和平年代,我相信王允一定是位能臣。不過,王允殺董卓後,居功自傲、剛愎自用,終究不是定亂安邦之雄才,然他最終為漢室死節,也不失為一條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