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裡不知在異界
-
2 # 1138617430
這些都是假大師吹牛逼,亂編出來。想松腰開胯,只有每天儘可能反覆多練。或透過樁功訓練就可以,不存在技術含量。
-
3 # 凌風者
放鬆腰胯確實非常重要,是進入太極殿堂的不二法門。
第一,找到“坐凳子”的感覺。去年五一的時候去了一趟陳家溝尋師學藝,真的是感覺到了太極聖地陳家溝濃厚的太極氛圍,那裡的人大多都會太極拳,期間碰到一個人,他告訴我們,太極拳樁功松胯重中之重就是胯根後收,定好姿勢後,用手指把胯根往後一按,端平、放鬆,然後找到“坐凳子”的感覺就可以了,記得師父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找到坐凳子的感覺”,每招定左都要找到這個感覺。
第二,胯走“後弧”。胯在前後左右移動時不能直來直去,要微微地走一條“弧線”,這一條沒有,就是太極操,這也是看影片學習學不來的。
舉個例子,陳式太極拳第一招金剛搗碓,兩手向左掤起,右腳尖翹起,重心往右移的時候,胯就要稍微地走一個弧線,而不是直來直去重心就往右移過去了;兩手打開向前移重心時,胯也要走弧線。
總之,就是隻要是變換重心,胯都得走弧線。
胯不松則周身不松,要多在練習中體會松胯。
-
4 # 生活無處不太極
“”傳拳不傳腰,傳腰師不高”,此句口訣要求習練者在身形上關注腰的用法,如果正確掌握腰的運用,老師的技藝可能被徒弟超越,教了徒弟,餓死師傅就是這麼來的,古代不講究商業智慧財產權保護,憑功夫教徒弟,估計也總有徒弟搶老師飯碗,這種情況現在也有不少,好老師不但會教拳,還要學運營和管理。
說遠了,扯回太極拳身形之腰,王宗嶽的《十三勢行功心解》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太極拳論》提到活潑於腰,靈機於頂。
《拳經》上講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綜上資料,腰是要活,現在大多數太極拳老師腰要帶手,在拳路不熟情況下,可以這麼練。但由外入內,是手帶腰,兩手輕風拂楊柳,雙腳猶如踩浮舟(出自太極隱士陳光翟庭老師)由內的階段,腰要隨人而動,活潑於腰不在於腰的用力,在於腰的松活,內氣的傳導,傳遞到後背形於手指。
身形之勁,不算太極勁,這是太極老前輩都不提倡的,汪永泉,赫少如,牛春明等前輩名師提到腰用力都會罵,為什麼?傳統的精華沒有發揚,那是歷史傳承斷代和深得真傳的老師淡泊名利,只在部分門內傳承有關。
活潑於腰,腰用力,氣就滯了,外力不和內氣合,離太極之勁越來越遠。
有緣自有象,有象才有真。
望拳友早入太極真諦之門。
楊氏傳統內功太極拳每週末公益課分享,傳承太極傳統精華,有緣自來。
-
5 # 福州禪武
“傳拳不傳腰,傳腰師不高”這句話聽起特別彆扭,如果改成“傳拳不傳腰,終究藝不高”是不 是更順。腰說白了就是核心力量。
傳統武術有一個問題,專業術語描述不清楚,很籠統,不能具體化,練武不練腰,終究藝不高。如要功夫好,腰馬先練好,等等這些術語都說明腰的重性。
我用現代的解剖和體育學分享自己的經驗。先來看一張人體骨骼圖,腰椎有5個,椎體高大,前高後低。它是連結下肢與上肢的銜接橋樑,因此也變形,人類原來也是爬行動物,後來進化變成直立形態,腰部只是一條骨骼支撐是不是變以得脆弱了。
再看人的腰部肌肉結構圖,肌肉是是呈複雜結構,有豎形,也有橫形,也有斜形,這就說腰肌的運動軌跡是複雜的,也是適合豎立左右擰轉的。只要把骨骼堆整齊了,腰自然就鬆了。
再看看腰部內的結構,大腸、小腸、肝、腎、全部集中在這個領域,它不僅要連結上下肢的力量傳遞,同樣腰部肌肉也要固定內臟器官,保護與穩定同樣重要。
如果不能把腰練好,運用好,當然就是“練武不練腰,終究藝不高”並根據肌肉的發力順序一般遵循3個原則:
1、核心肌群先行,以穩定軀幹。
2、大塊肌肉(大肌肉群)優先於小塊肌肉進行發力;
3、近軀幹肌肉優先於遠軀幹肌肉進行發力。
大塊肌肉首先工作,使身體從靜態變為動態,以便於身體啟動,中等肌肉次發力,使肌肉獲得一定速度的身體進一步加速,小塊肌肉最後發力,主要是控制拳的運動路線和幅度。
太極的處處以腰為核心,這就是現代體育學可以很好的解釋的原由,當然如用中醫的理解,命 門、氣海、下丹田,重要的元氣都集聚在此,練太極以氣為主導,當然要把腰先好。
-
6 # 小陽臺大風景
傳拳不傳腰,傳腰師不高”,此句口訣要求習練者在身形上關注腰的用法,如果正確掌握腰的運用,老師的技藝可能被徒弟超越,教了徒弟,餓死師傅就是這麼來的,古代不講究商業智慧財產權保護,憑功夫教徒弟,估計也總有徒弟搶老師飯碗,這種情況現在也有不少,好老師不但會教拳,還要學運營和管理。
說遠了,扯回太極拳身形之腰,王宗嶽的《十三勢行功心解》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太極拳論》提到活潑於腰,靈機於頂。
《拳經》上講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綜上資料,腰是要活,現在大多數太極拳老師腰要帶手,在拳路不熟情況下,可以這麼練。但由外入內,是手帶腰,兩手輕風拂楊柳,雙腳猶如踩浮舟(出自太極隱士陳光翟庭老師)由內的階段,腰要隨人而動,活潑於腰不在於腰的用力,在於腰的松活,內氣的傳導,傳遞到後背形於手指。
身形之勁,不算太極勁,這是太極老前輩都不提倡的,汪永泉,赫少如,牛春明等前輩名師提到腰用力都會罵,為什麼?傳統的精華沒有發揚,那是歷史傳承斷代和深得真傳的老師淡泊名利,只在部分門內傳承有關。
活潑於腰,腰用力,氣就滯了,外力不和內氣合,離太極之勁越來越遠。
有緣自有象,有象才有真。
望拳友早入太極真諦之門。
楊氏傳統內功太極拳每週末公益課分享,傳承太極傳統精華,有緣自來。
-
7 # 姚宇時代頻道
這是一句公園裡教拳的俗語,從字面看似乎腰是個關鍵技術,教會了徒弟,師傅就沒什麼事兒了。其實我以為這句話的解釋,應該有辯證性才有意義。第一:從解剖學上來講,腰的位置很明確。但如果你練武術的時候,按照這個思路,你將一事無成。那麼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傳統武術所說的腰,是什麼位置?它的內涵代表了什麼?
傳統武術的教學中,這種似是而非的東西非常多,現代社會講究的嚴謹,規範。在傳統文化中經常被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或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這一類的思想所幹擾。沒有標準化怎麼能練出東西呢?這其實是個此腰非彼腰的問題。所以第二句傳腰師不高的意思應該是,傳錯了不是個好師傅。
首先現代醫學對腰這個問題是有明確的解釋的,人體脊椎33塊,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尾椎9塊。也就是說腰椎在胸椎和尾椎之間。
中國古典說文解字中認為,腰為物體的中段或中間,指人體的跨上肋下。
顯然從文字上看,西醫解剖學和中國的表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可以很精確的定位在腰椎只有五塊,而中國文化是說在胯上肋下,這種表達是區域化的表達。那麼談到武術的時候,我們又會發現有一種說法叫跨打,或者叫腰胯合一。這其實是個技術問題,武術一直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人體的任何一個結構都不可能單獨發力或工作。腰其實和跨、肩是個聯動關係,那麼我為什麼說傳腰師不高,是因為師傅傳錯了呢?根據解剖學,我們已經知道腰的位置就是腰椎,而支撐腰椎的是腹前側的腹橫肌、腹外斜肌、腹直肌等,同時還有後側的豎脊肌、腰方肌、臀中肌等。雖然肌群很多但是我們必須知道,腰這個部位只有一根腰椎在支撐。腰的問題在於柔有餘,而韌不足。普通人腰椎承重最大的極限在兩百斤左右。請務必理解這只是承重而不是釋放,因為釋放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也就是說在搏擊狀態中,如果只憑腰的力量,顯然還不如二頭肌的力量。
那麼顯然,武術中所謂的腰並不是單單指腰。而是腰胯,甚至是肩腰跨的合稱。因此只交腰的師傅,肯定不是什麼好師傅。
-
8 # 靜心隨緣30
貓步是不二法門,關健是尾閭中正要做到位,郝月如大師言:尾閭努力前翻托起小腹。走貓步時,時時關注腰骶後撐尾閭前翻。每天二千到五千步,一般二十萬步腰胯便初步鬆開,這時有一兩週疼痛關。當日常走路站立時,意念一關注尾閭便可擺正,腰胯便鬆開了。要把這要領貫穿在走架中。
-
9 # 閒雲40297
太極說腰不在腰,在腰藝不高。每見數十年純功未能運化者,其病必於腰腿求之。這是隱喻,所以遇到不管多大的大師,在學拳時只要口口聲聲天天強調如何用腰的都是假大師。
-
10 # 平和心靜
行拳邁步不是提膝上腿,是提胯開胯,自然身就清靈,也不完全是丹田內轉帶動全身,論點應該是丹田、雙腎運動、外三合做的好,內三合才有,有合勁才有整勁,腰部以上是虛其心,腰部以下實其腹,氣沉丹田通腳底,旋轉扭地纏絲螺旋上升到腎、到背、到肩、到肘、到頂點(個人觀點,勿噴)
-
11 # 揚州心意
腰作為人體大環節,具有上下左右連帶的重要作用,腰動了能帶來更大的力量傳輸,但這不是傳統武術的功力核心,核心在於內,內部氣息的聚集和丹田的周身打通。這樣才能真正開發出傳統武術的魅力
回覆列表
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這個腳不是踢打,是指步伐,傳拳不傳步,傳步打師傅。手打三分,腳打七分,意念打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