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曲阜大通

    第一個問題:

    壽丘位於曲早城東北3公里處的舊縣村東北處,是軒轅黃帝的出生地。黃帝是古史傳說中的先皇古帝之一,他英明有為,從東方向西方融合遠古先民各部落,統一為華夏民族,開創了中國早期的文明時代,被尊為華夏民族的其同祖先。

    宋真宗妥協於燕遼以後,總想以華夏民族的文化優勢震懾北方,故有儒釋道三家並重之舉,封泰山、尊孔子、容釋家,潛心向道,據說宋真宗曾經幾次得到“天書”,並夢見神人而尊黃帝為趙氏始祖。曲阜景靈宮由當時宰相王旦負責督建,《宋書·王旦傳》載:“旦為完州景靈宮朝修使,內臣周懷政借行。”特遣通判大理評事麻其溫、知充州監宗御史王臻監修,“凡役工至三四萬”,所建宮觀1320間。

    萬人愁碑所用石料有鄭、淄的青石、衡州的碧石、萊州的白石等。雕琢黃帝的“玉石聖像”即用萊州白玉石,詔令內侍省內侍殿頭楊懷德,入內侍省頭供奉官盧道宗,入內侍東頭供奉官郝昭信監製。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五月,壽丘景靈宮太極觀建成。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特遣集賢殿大學士、宰相王旦、尚書工部侍郎、參知政事趙安仁充“奉上冊寶使”,到曲阜奉安聖祖玉石像,上聖母懿號。來曲阜前,真宗特齋於長春殿,又於文德殿向聖母行酌獻禮,拜受冊寶於王旦,授仙衣於趙安仁,以升金鉻,具鹵簿,儀衛所過,禁屠宰。三月,王旦等到達壽丘景靈宮,行奉安聖祖黃帝玉石聖像典禮,又詣太極觀上螺祖懿號日“聖祖母元天大聖後”,其繁榮景象,盛極一時。

    然而,就在十幾年後的宋仁宗天聖年間,景靈宮建築群遭到火災,瓊閣玉宇焚燬殆盡。不久,仁宗趙禎下詔予以重修。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夏六月,“詔郡縣名犯先聖諱者悉改之”,曲阜“壽丘”即以避孔子名諱而改稱“壽陵”。同時,道君皇帝趙佶對壽丘景靈宮進行了第二次大修,現在聳立於院中的“萬人愁”等巨碑,就是這次大修時的遺存。但這次大修還未最後完工,宜和末年爆發了金兵南侵的戰爭,致使如此浩大的工程半途而廢。

    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孔子五十代孫孔摠任曲阜縣令,重修被金兵戰火毀壞的仙源縣城,並修葺景靈宮太極觀。蒙古鐵騎攜掠曲阜,壽丘景靈宮太極觀與闕里孔廟一樣,難逃兵火荼毒。蒙古定宗皇后海迷失後二年(1250年),孔子五十二代孫曲阜縣尹孔之全與蒙古元帥嶽某予以營修。元順帝至正七年(1347年),孔子五十五代孫曲阜縣尹孔克欽,聘請方士潘道瑾為景靈宮住持,又籌款銀,對景靈宮進行重修。

    曲阜景靈宮的規模要比當時的闕里孔廟大,整個景靈宮建築群與曲阜縣衙、縣學整合為一體,大致佔據了宋代仙源縣城內東部一帶。其佈局為:前部東為縣衙、西為縣學;中部為景靈宮、太極觀、四座大碑、東西配廡等;後部為疊石建築壽丘,壽丘後有褻丘,即少吳陵墓。《闕里志·古冢》記載:“少昊陵,在壽丘東北三十步,少昊葬於雲陽。”

    元代至正年間曾經做過修繕,元代末年,曲阜景靈宮被廢,元末改建仙源縣城時,北城牆將景靈宮建築群遺址割斷,分割為城內和城外兩大部分。

    明代“洪武三年,遣使訪先代陵寢,仍命各行省具圖以進。”(《明史·禮志》)曲阜縣誤將壽丘作少昊陵畫圖上報,“四年,禮部定議,合祀帝王三十五。在河南者十:陳祀伏羲、商高宗,孟津祀漢光武,洛陽祀漢明帝、章帝,鄭祀周世宗,鞏祀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在山西者一:滎河祀商湯。在山東者二:東平祀唐堯,曲阜祀少昊……”(《明史·禮志》)曲阜縣怕追究欺君之罪,不敢再提壽丘之事,遂按朝廷之命,將壽丘並少昊陵一併單列院牆圈入為少昊陵園,自此以後,壽丘就被誤以為少昊陵了。那一千三百二十間殿堂的景靈宮,也就只能作為歷史遺址成為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記憶符號了。

    1985年景靈宮遺址被公佈為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上殘存巨碑2通,東碑俗稱“萬人愁”碑,於1991年復立;西碑俗稱“慶壽”碑,於1992年復立,當時由於西碑贔員未能找到,維修時按東碑仿做。2009年6月在“慶壽”碑西發掘出土了西碑贔屓。兩碑通高在16米以上,1986年被公佈為曲阜市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第二個問題:

    主要建築及標誌

    壽丘神道區

    壽丘神道區在舊縣村東,327國道北側,道旁樹立“黃帝誕生處”石碑一通。折而北行,迎面是一座石坊,坊額刻有“壽丘”兩個隸書大字。穿過石坊,便是長達780米,寬20米的神道,中經一座拱形石橋。神道盡頭,便是“壽丘標誌區”的大門。

    壽丘標誌區大門

    壽丘標誌區大門3間,灰瓦歇山頂,“八”字紅牆,宋代風格。門外為“壽丘”標誌石坊,門內為照壁。

    門內是一處寬闊的院落,南北長180餘米,東西寬114米,周圍築以圍牆。寬闊的院內正中,一泓碧水,四岸垂柳。

    宋代巨碑

    院內池塘兩邊,兩幢修復後的宋代巨碑隔水池並峙,東西相望。池東之碑即“無字碑”,俗稱“萬人愁”碑,修復於1991年9月,碑首高5.80米、寬4.42米、厚1.20米;碑身高7.10米、寬3.72米、厚1.20米;龜跌高2.80米、座高0.75米,整碑通高16.45米。碑下有《萬人愁碑修復碑記》,系山東書法家、文物專家關天相先生書丹。池西碑即“慶壽”碑,修復於1992年9月,碑首高5.70米、寬4.45米、厚1米;碑身高7.15米、寬3.65米,厚1米。碑下有《慶壽碑修復碑記》,系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書法家朱學德先生書丹。東西二碑皆護以石欄,聳宏壯麗。

    景靈宮遺址標誌區

    壽丘標誌區北即是景靈宮遺址區,南北長155米,東西寬288米。地面尚有巨石數塊以及元代龜跌等遺存。經考古探測,地下仍遺存有磚砌、夯土地面和眾多建築柱礎等石構件。

    少昊陵神道

    少吳陵於明代初年因壽丘北三十步有少昊墓,故在景靈宮遺址的後部改建而成。長203米,寬12米。道旁古柏盤根錯節,皆暴露於地面。樹幹如龍似虯,拔地而起,樹冠如傘如蓋,青翠蒼鬱。神道北頭聳立一座石坊,四楹三間,建於高臺基之上。坊額陰鐫“少昊陵”三個填紅大字。

    少吳陵大門

    轉過石坊,迎面是建於高合之上的陵門3間,門為碧瓦單簷歇山式,硃紅大門6扇。門左右兩側有深紅牆垣,繞陵園一週,東西寬90米,南北長231米。門前遍植老柏古松,茂密蔥蘢,將陵前點級得莊嚴肅穆。

    少昊陵享殿

    進入陵門,是一片寬闊的院落,古木森森,碑石林立,此院為陵前的祭祀部分。院內樹立碑碣25幢,是明、清及民國時條祀和修葺陵園的記事碑。

    院內北部正中建有享殿5間,單簷碧瓦歇山式頂,前廈後坐,六梁十八柱,簷下飾以五彩斗拱。東西各列3間配殿,皆雕樑畫棟,丹壁生輝。正殿內上懸雕龍藍地金書“金德貽祥”匾額,願下團龍巾金神龕一尊,內供木主牌位,金書“少昊金天氏神位”,匾額、木主皆為清代乾隆皇帝御題。

    疊石壽丘

    轉過享殿左右角門,進入陵園後部。一座底大上小,系用形狀相同的一塊塊長方形石塊一層層砌壘而成的梯形平臺出現在眼前。此臺俗稱“萬石山”,臺頂建有石室,高2.6米,清乾隆年間改為廡殿頂,上覆黃琉璃瓦,飾五脊六神獸。內供漢白玉雕刻神像一尊,原為供奉黃帝白石像。清代以後被誤認為是少昊坐像。玉石像頭戴七梁冠,身穿對披鶴氅,腰束玉帶,左手扶膝,右手按帶,隆準日角,二目平視,一派仙風道骨的形象。壽丘前有“壽丘碑”,正面“壽丘”二字為著名書法家王學仲先生題寫,碑陰《壽丘碑記》由彭慶濤撰文、著名書法家張仲亭先生書丹。

    少昊陵墓

    石砌壽丘後,是一座高大緩坡的土山,世稱“雲陽山”,《曲單縣少昊陵墓誌)日:“雲陽山,在曲早。邑人得今陵後一丘為雲陽山。”這裡就是少昊的陵墓,墓前立有石碑,置有石供桌,石碑上書“少昊陵”三個大字,系著名書法家王學仲先生題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國為何執意滅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