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梁洋車子
-
2 # 戰爭那些事
追溯歷史就可以發現,諸國不待見、甚至敵視秦國,並不是因為懼怕強大的秦國對自身會產生危害。因為各個諸侯國對秦國的不待見是從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當時的秦國可以說還很弱小!秦國初期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國,而且地緣偏僻其他諸侯根本就看不上。
後來的戰國時期,之所以各國多次合作,五國伐秦、六國伐秦等等一系列針對秦國的戰爭,原因都是由來已久的。
首先,是秦國的出身不好。
秦國並非是由周武王分封的諸侯國,秦國真正的建立時間一般被認為是公元前770年,和春秋的開始為同一年。秦非子是秦國開國國君,他是西周犬丘人,秦非子因為善於養馬所以得到周孝王的賞識,因此獲得封地。直至後來秦襄公被封侯。在當時等級制度森嚴的環境下,晉國、衛國、魯國這些諸侯國都是周氏王室所建,即使齊國也是周朝功臣所建,所以,馬伕出身的秦國自然會被各個諸侯國瞧不起,甚至鄙視。
其次,文化差異和生活習慣不同。
秦國地處偏僻,環境惡劣,加上經常與北部戎狄交戰打交道,民風也比較粗狂。所以秦國一直給人的印象皆停留在蠻夷,不被認為是周文化圈的一部分,自然與當時的諸侯國格格不入。連商鞅自己也說:“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別,大築冀闕,營如魯衛矣。子觀我治秦也,孰與五羖大夫賢?”
商鞅以為在自己變法以後,秦國的人民才能像魯、衛等姬姓諸侯國的風俗一樣;而在這之前,秦華人民在父子、男女方面沒有嚴格的界限。
最後,才是強大的秦國帶給諸國的壓力。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走上強軍強國之路,以及後經秦惠文王,在鬼谷子徒弟張儀,“連橫”的國策下,遊說各國,破解諸國合縱抗秦,逐漸成為戰國時期最強諸侯國之後,各國才漸漸意識到,來自這個偏遠地方的蠻夷之國帶來的威脅!才執意 、迫切需要合作滅秦!
-
3 # 隱泉
最近看大秦帝國,從大秦帝國這本書來分析一下。實屬自己愚見,可能會有不足的地方,望請見諒。
戰國時期,戰火不短,連年戰爭,爾虞我詐,每個國家之間大大小小摩擦不斷。
第一次六國謀秦,因為當時的秦國,是一個諸侯國,但是,國力因為連年征伐不斷,排到了戰國七雄最後一位。國弱必定會挨欺負。魏國與秦國戰爭最多,仇恨最深,第一次就是由魏國發起,六國合盟,共謀秦國。 最後以秦國遊說六國,重金收買權臣,分化六國,延緩時日,使六國分秦盟約自行瓦解。
第二次六國謀秦,是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正在快速提升。六國肯定不會安心的看著秦國起來。六國再次商議謀秦,這一次秦國變法的戰力,軍隊,把六國打回去,最後收回河內。
第三次謀秦,是蘇秦和張儀兩位鬼谷子高徒六國朝堂上縱橫捭闔。第四次謀秦,第五次謀秦,理由基本一樣,六國肯定不想秦國一家獨大,其中夾雜一次,秦國內亂,肯定會趁他病,要他命,也不想讓秦國發展。發展最後肯定是慢慢蠶食其他國家。
-
4 # 九月太陽FIVE
看看周朝疆域就知道,它的領土基本上都在秦嶺以東。
而秦國是西域外族人建立的國家,一直覬覦我中原華夏,趁周朝各諸侯國內戰之際,偷偷煽風點火,軟硬兼施,加上領先中原華夏各族的軍力,最後滅了周朝所有諸侯國,佔領了華夏大地。
這是華夏民族第一次被外族奴役。
回覆列表
戰國中後期,秦國漸漸一家獨大——不僅軍事實力雄厚,地理優勢也明顯:據有關中,控制著函谷關等重要關塞,就連黃河天險也幾乎成了秦國的內河。這讓其它六國深感不安,於是,有軍事家提出合縱一計——聯合六國制秦。要問合縱靠譜不,理論上來講,六打一完全靠譜,可實際上卻是說起來都是淚呀!
從公元前318年,楚懷王主盟的燕楚魏趙韓五國第一次合縱攻秦開始,合縱就沒真正給秦造成過什麼損失,經常是雷聲大雨點小——聲勢浩大地來消無聲息地回。有時還沒開打就告結束,最多是打到函谷關,秦國放低姿態歸還點土地,各國就心滿意足地回家了。遇上白起這樣的戰神,就只能眼睜睜看著慘案發生。
好不容易,信陵君魏無忌倡導的合縱攻秦讓人眼前一亮。公元前247年,信陵君指揮魏趙韓楚燕五國大軍大敗秦軍,收復關東失地,直殺到函谷關,嚇得秦軍閉關不敢出。合縱剛看到點希望,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去世了,失去了這位領軍人物,合縱這事,似乎歇菜了。
可誰也沒想到,僅僅兩年後,一位旗幟性人物就出現了,率領聯軍殺氣騰騰撲向秦國,直奔咸陽。這次合縱滅秦,危險係數10!而領軍這次合縱的旗幟性人物名叫龐煖。
龐煖是趙華人,史料裡關於他的記載少得可憐,在群英薈萃的戰國時期,似乎連配角都算不上,但他的實力絕不容小覷。在這次領導合縱之前,龐煖在歷史上的首場“演出”便是約公元前299年時與趙武靈王論兵。百戰而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他的一句話,就把他的大名鐫刻在中國古代戰爭史的豐碑上。
參照這句影響深遠的名言來說,龐煖應該走紅啊!但他屬於典型的話紅人不紅,不僅沒紅,還很快消失了。其中的關鍵問題,是因為與他對話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不久之後即活活餓死在沙丘之亂中,龐煖也隨後銷聲匿跡。至於去向,最普遍的說法是,隨他的師傅隱居深山,潛心修學。
不得不提的是,龐煖的老師——鶡冠子也是位了得的人物。他真名無考,只因喜歡戴一頂用鶡的羽毛裝飾的帽子而被人稱為鶡冠子。鶡冠子認為世間萬物都在不斷變化,主張廢除封建,舉賢任能,這些先進的思想在當時無疑是相當新穎的。其政治主張及哲學思想被整理成《鶡冠子》一書,讓後世多少文人視若珍寶。深得老師真傳的徒弟龐煖,可以說是名師出高徒。
龐煖一隱居就是半個世紀。公元前247年那次合縱結束後,秦國可沒閒著,上竄下跳挨個收拾,中原各國惶惶不安,特別是趙國,沙丘之亂後,人才流失嚴重;長平之戰,四十萬的精壯人口損失殆盡。現如今,秦國又不斷來擾,燕國也時不時來打一下,趙國新上任的趙悼襄王,手上人才捉襟見肘,十分頭疼。
就在無人可用的境況下,有人向趙悼襄王舉薦消失已久的龐煖。龐煖一收到邀請便樂呵呵地趕到趙國,別看已經80多歲,依舊腿腳靈活,腦筋靈光,思維敏捷,三言兩語就將趙悼襄王征服。他的治國之道、政治主張更是得到趙悼襄王的認同,順利拿到統帥一職,也開啟他的傳奇後半生。
畢生第一次帶兵,龐煖碰上的對手,卻是曾經的老朋友——劇辛。當年,劇辛也是趙國的大臣,沙丘之亂後,龐煖隱居,劇辛則投奔了燕國。在燕國幾十年如一日,不僅遊說各國,把老對頭齊國孤立,還在樂毅橫掃齊國風頭正盛之時,遠見卓識地建議見好就收,就憑這些超強工作能力,劇辛在燕國已是元老級人物。
長平之戰後,趙華人手青黃不接,燕王喜就想從趙國得點便宜,沒想到被廉頗一路狂追打到國都。現在趙國換帥,得到訊息的燕王喜真是喜聞樂見,老毛病又犯了:想趁機撈上一票。他問劇辛的意見,劇辛掐著指頭算了算:論經驗,龐煖比不上我;論口才,他也比不上我;論地位,他還是比不上我。劇辛信心十足地回答燕王喜:“龐煖容易對付。”只可惜,他算到了開頭,沒算出結局。
劇辛被任命為統帥,率軍向趙國殺來,龐煖帶兵迎戰。半個世紀未謀面的兩個老朋友就這麼見面了。一個是久經沙場,一個是首次帶兵,兩軍一交手,瞬間顛覆人們的認知:劇辛所率兩萬燕軍被龐煖橫掃全軍覆沒!劇辛也死於亂軍之中。這一仗,讓龐煖在趙國站穩腳跟,讓趙國重拾往日雄風,並竄升為當時的新星,名正言順地扛起合縱大旗。
其實合縱滅秦這事,六國都沒忘。這會秦國正是呂不韋專權,秦王嬴政裝孫子時,正好龐煖影響力飆升,想滅了秦國,正是大好時機,列國出奇地意見統一,沒怎麼張羅,聯軍就集結完畢。除了一向“謹事秦”的齊國和剛被打殘的燕國沒參加外,趙、魏、韓、楚,還有小不點兒衛國都積極參與。不能不說,這次合縱,不論從統帥龐煖的軍事能力,還是從列國的積極性來講,都是前所未有,滅秦指日可待。
公元前241年,五國聯軍由龐煖帶領,一出手就收復秦國門戶壽陵,一下就把秦國打懵了。順清頭緒的秦國趕快部署防禦,按照以往合縱的套路,下一步,聯軍要進攻函谷關了。可讓秦華人大跌眼鏡的是,龐煖帶著聯軍根本沒有向西挺進,而是採取大迂迴戰術,繞道山西永濟,直撲函谷關後。
這正是龐煖的高超之處,函谷關易守難攻,有幾次合縱都是打到這裡沒有了下文,要想攻破函谷關正要出其不意。聯軍分幾路過山西永濟,進展順利,直衝臨潼而來,這裡離咸陽只七、八十里地,可以說是咸陽的大門口了。
這次合縱來勢洶洶,非比尋常,秦國丞相呂不韋卻很冷靜,仔細分析了聯軍的情況後,認為楚軍遠道而來,軍士疲憊,戰鬥力降低,然而楚國又是大國,影響力很大,一旦將其擊敗,聯軍就會不戰自潰。於是,呂不韋親率秦軍,迎戰聯軍,並集中精銳,突襲楚營。呂不韋的計策直戳楚軍軟肋,一仗下來便讓楚軍崩潰,連招呼也不打一聲就自個兒退兵了(回國後還神速遷都)。
這下合縱的老毛病立馬暴露:楚軍一退出,其他列國也都一鬨而散。龐煖空有蓋世奇才,也難打這無兵之戰,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恨恨離開。就這樣,戰國曆史上最後一次的合縱機會,就這麼草草收場。此後,山東六國再沒有任何機會合縱,反而被秦國各個擊敗。
縱觀列國合縱,原本六打一很靠譜的事,卻變得不堪一擊,根本原因在於,列國各懷鬼胎缺少團結;更為關鍵的是,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有哪個國家實施變法改革不斷髮展國力?只有秦國!所以,一句話,發展自己的實力才是硬道理,不然誰都救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