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勃飛720113

    生命沒有永恆的終止,在無始劫中造作了各種的善因和惡因,在因緣具足的今天組成了現在的家庭。如果種的是惡因,就會受到不好的待遇,並非家人不好。為了避免再種惡因,給未來造成更大的傷害,從現在起就要努力修繕,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這樣,你的家庭會因你境界的提升而得到改善。

  • 2 # 手機使用者73444801003

    帶著這些疑慮,我讀完了武志紅編寫的《家為何會傷人》一書。這的確是值得教育者一讀的一本好書。 全書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了溺愛與母愛的不同,並深層次的揭示了溺愛的真相:溺愛有很多種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內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愛的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看完後仔細對照自己的行為,發覺的確很時候表面上是為了滿足孩子而實際上卻是在滿足自己內心從小沒有實現的願望。其實真愛應該以孩子的成長需要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給予他不同方式的愛,02歲期間,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2-4歲期間,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幫助時出現在他面前這種以孩子的成長需要為中心的真愛會讓孩子成為自愛、愛別人、有鮮明的自我意識、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創造力的人。愛孩子也需要方法和藝術。如果只是毫無原則地寵愛孩子其實便是一種溺愛。如果只是愛孩子那是母雞都會做的事。 第二部分是提醒父母別給孩子施加太多的壓力,不要讓孩子為了父母而學習,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孩子是因為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他們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透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託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其實為人父母,切忌有勁全往孩子身上使,尊重孩子的興趣,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以自己的成長帶動孩子的成長才是最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第三部分是介紹了作者自己的學習經歷,由點到面,逐步突破,不為區域性的得失而過於得意或苦惱,不執著於一次成績的得失,要堅信:努力,總不會錯!只要努力,就會進步,就會提高。一時的成績升降,都有偶然,而努力必然有收穫,這是必然。另外,作為一名學生,要站在考官的角度去看考試,掌握考試方法,不然學習再好也不可能考出好成績,這就象火車質量再好,也只有在火車軌道上才能跑得快,在公路上,它就跑不動。你知識掌握得再好,也只有走上考試軌道才能取得好成績,上不了這個軌道,你知識掌握再好也拿不到好成績。而作為一個聰明的父母更應該學會幫助孩子疏導學習的壓力,而不是人云亦云地施加壓力。 第四部分深層次地分析了父母為什麼會忍不住向孩子宣洩情緒,對孩子或打或罵的原因,這其實是最常見的親子關係顛倒的一種模式。另外還介紹了一種比較隱蔽的親子關係顛倒的方式,即父母把孩子當成傾訴的物件,拼命向孩子傾吐自己的苦惱。並提出:這種方式看似問題不大,因為孩子是自己最親密的人,向他們傾訴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其實傾吐意味著把自己的苦惱轉嫁到孩子身上,而孩子是樂於幫助父母的,他們會努力去化解父母的苦惱。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毫無疑問,他們是大人,而傾吐苦惱的父母則是孩子。但問題是,假若孩子非常小,他們是沒有能量去化解父母的苦惱的,他做不了什麼事情,他們只能跟著父母一起苦惱。對於孩子而言,這種顛倒的關係會給他帶來極大困擾。因為,父母儘管是孩子,但表面上仍是成人,他們那些非理性要求和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決定,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困擾。對於父母而言,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並非天然就是個好父母,我們要花巨大的努力才能做到這一點,如果我們只是由著自己的性子去做父母,那麼我們很可能實質上是在做一個孩子。一個成熟合格的成年人對待孩子的態度應該是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溫和,就是可以在情緒上異常寬容,可以包容對方亂髮脾氣;堅定,就是在態度上非常肯定,即我可以充分考慮你的情緒,但我不會在關鍵事情上有絲毫讓步。 第五部分提醒我們應該讓孩子進行性別的迴歸,3歲前,孩子沒有性別意識。一般情況下,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與媽媽的關係最親密。但從3歲左右開始,孩子有了性別意識,會越來越渴望與異性父母親密,在約5歲的時候,這一願望達到頂峰。如果父母的關係穩定而和諧,那麼孩子這種欲親近異性父母的渴望就會逐漸下降,並最終表現得與同性父母更親近。男孩要歸父親,女孩要歸母親,他們應該先向異性父母靠攏,並從這一關係中吸納異性的力量,體會到自己對異性的吸引力,同時體驗到異性對他的吸引力。然後,男孩回到男性的世界,成為一個男人,女孩回到女性的世界,成為一個女人。只有這樣,他們的心理才更健康,而這個世界,也才更和諧。而且作為父母,更需要注意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責怪配偶。如果一個妻子經常當著兒子的面指責丈夫不能幹、掙錢太少,結果兒子就學會了用掙錢多少去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更要命的是,這樣的孩子可能學會和媽媽一起嘲笑爸爸,這不僅會讓爸爸受傷害,也會讓這個孩子看不起爸爸,從而不願意向爸爸認同,最終就表現成不願意向男性認同,並在以後成長中遇到一系列的問題。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男人經常當著女兒的面嘲笑妻子笨、不會持家,那麼3到 6歲的女兒也會看不起媽媽,從而不願意向媽媽認同,最終就表現得不願意向女性認同。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第六部分告訴我們:分離是生命中永恆的主題。無論分離有多疼,我們必須這樣做,因為分離和愛同等重要,它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它們一起作用,讓一個人成長,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拒絕分離,就等於拒絕成長。再親密的兩個人,也是兩個人。如果不懂分離,那麼,兩個關係親密的人就會黏在一起,而這是很多人生悲劇的深層原因。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因為父母必須主動與孩子分離,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人格成長,並讓他最終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親子關係如此,師生關係、情侶關係等親密關係也莫不如此。如果拒絕分離,愛就是假愛。不懂得分離的兩個人黏在一起,你干涉我的空間,我侵佔你的空間,兩個人都不能很好地成長。分離是一生的主題。在處理分離上,會出現三種結果:第一,成熟分離。一邊給予愛,一邊堅定地告訴孩子或親人,你是你,我是我。這樣一來,關係仍然親密,但關係中的兩個人都擁有獨立而健康的人格。第二,拒絕分離。這樣的關係不一定親密,可能還非常惡劣,但關係中的兩個人必然會黏在一起,彷彿在演愛與恨的雙簧戲。第三,單純分離。雖然名義上是親人,但拒絕愛與親密。如果兩人都是成人,這種關係很難維繫,如果是親子關係,那麼孩子會遭到難以挽回的傷害。沒有分離,孩子不能成人,沒有愛,孩子一樣不能長大。 本書還同時揭示了愛的六大謊言:一: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二:我愛你,所以你要聽我的;三:我愛你,所以我們不分離;四:把婆婆、媳婦和兒子的三角關係簡單地歸為婆媳關係;五:把為了控制情侶或者傷害情侶,轉嫁自己的自卑感歸因為嫉妒;(切記:如果你嫉妒成性,那麼請你提醒自己,這極可能是你的問題,不是你的情侶的問題。並且,不要從現在的親密關係上找答案,而應該從原生家庭的童年關係上找答案。同樣,如果你的情侶嫉妒成性,那麼請你懂得,這不是你的錯,你再怎麼嚴格要求自己,都無法遏制他的嫉妒。所以,不要因為他的要求,而一一斷絕你的社會關係,那會嚴重傷害你自己,並且也於事無補。假若嫉妒成性的他使用過暴力,那麼絕對要注意保護自己,因為他幾乎必然會再次使用暴力。此外,也請理解他,明白他是因為自我價值感太低才這樣做。);六:愛,是為了幸福和快樂(這是關於愛情的最大的謊言!愛情,尤其是激情式的愛情、讓你非常有感覺的愛情,其真正動人之處,並非是幸福和快樂,而是強迫性重複。什麼時候會有激情式的愛情誕生呢?答案是,當童年時的現實關係模式和理想關係模式同時再現時。我們不會平白無故地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感覺,那感覺一旦產生,就必然有其道理。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你的靈魂深處認為,那個人是答案,既是讓你強迫性重複的答案,也是解開你的強迫性重複的答案。切記:特別動心的時候,要提醒自己,這未必就是幸福。相反,這倒很可能意味著危險,意味著你渴望重複過去的災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和女生在吵架時的思維模式有什麼區別?男生是邏輯思維,女生是感情思維,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