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鴻攝影
-
2 # 秋作飲
攝影的格式塔原理,把影象作為有機的整體來理解,而不是作為獨立的各個區域性的集合體。我們透過觀察看到的各種事物,都是互相關聯的,排列組合的,有序的空間組合,也就是兩個以上的物體能否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攝影創作中,攝影人特別關注的是形狀和形式,排列的組合性,間隔的秩序性、持續性、節奏性、形象和環境、接近性、相似性、對稱性、連續性和同型性。要了解攝影的構圖,就必須注意瞭解這些注意事項這些概念和這些原則。這些規則往往幫助攝影者,如何把線條、形狀、形式、形體、色彩、節奏、韻律、紋理、動感和運動等,以最簡潔的方式進行安排,處理各種景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組合效果。
攝影人必須有能力在區域性與整體之間調動他們的注意力,以決定是否可以透過區域性變化來改善整個攝影畫面。運用各種有趣的元素的進行空間組合,組織成一幅完美的畫面,透過攝影的用光,色彩的構成,等其它攝影藝術手段,創作出優秀的攝影藝術作品,這就是格式塔原理在攝影創作中的應用。
-
3 # 新圖影像
攝影藝術是一門重視人眼知覺感受的視覺藝術,它綜合人類的視知覺感官和心理體驗,並最終帶來審美愉悅。攝影創作尤其需要關注人類精神世界的反映,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不失為一種新的視角。格式塔原理也即完形心理學,它主張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係,這對攝影構圖的主陪體和環境的安排具有一定借鑑價值。本文試從心理學重要理論——格式塔原理的角度出發,探索格式塔原理在攝影構圖中的視覺化表現,以期發掘出更有創作價值的藝術靈感。
-
4 # 20200921文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學。
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之一,誕生於德國,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
該學派既反對美國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主義,也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公式,主張研究直接經驗(即意識)和行為,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於並且大於部分之和,主張以整體的動力結構觀來研究心理現象。
該學派的創始人是韋特海默,代表人物還有苛勒和考夫卡。
回覆列表
格式塔實際是格式塔心理學的簡稱。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之一,誕生於德國,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該學派既反對美國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主義,也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公式,主張研究直接經驗(即意識)和行為,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於並且大於部分之和。 就是主體當時感受到或體驗到的一切,即主體在對現象的認識過程中所把握到的經驗。這種經驗是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它和外界的直接客觀刺激並不完全一致。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直接經驗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基本材料。
在攝影中的應用:
一是拍攝要有主題,就是整體。在拍照前,我們是先考慮天藍不藍,水綠不綠?還是先考慮我們本次拍攝的主題,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能滿足什麼需求?
二是拍攝中技巧上要焦點突出。考慮足夠的留白。在攝影中,一張照片要想好看,往往要將主體進行聚焦,然後畫面中需要留出空間,這裡的空間不一定是留白,意思是,你不能讓你的照片到處都是焦點,太多焦點就沒有焦點,這毫無疑問是失敗的。也就是少的焦點。
三是要學會利用幾個法則用於構圖。
完形心理學中的幾個原則。完形中第三個重要的概念就是知覺組織原則,該原則認為知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不是一群個別的感覺組合。該內容包括圖形,背景,臨近性,類似性,封閉性和完形趨向。具體內容是:
接近性原則:刺激在空間或時間彼此接近時,容易組成一個整體。
相似性原則:互相類似的各個部分如形狀、顏色和大小等有被看成一群的傾向,容易組成一個整體。
閉合原則:刺激的特徵傾向於聚合成形時,即使其間有短缺處,也傾向於當作閉合而圓滿的圖形。
連續原則:各個刺激之間如果在時間或空間上有連續關係,容易知覺為一個整體。
圖形-背景原則:在一個具有一定配置的場裡,有些物件突出來容易形成被感知的影象,而其他物件則退居次要地位成為背景。
比如S形構圖,人們會駐足看完。
四是表現構思上要有創新,也就是頓悟,指的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之後,只要個體理解到整個情境中各個刺激之間的關係,頓悟就會發生。頓悟結果會使個體產生新的認知結構,這個認知結果對個體新的問題解決具有重要意義。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試錯,也不僅僅是條件反射。(參考網遊升級的那種效果)。在攝影中是量變到質變的變化。
五是創新學習的方法了,要利用好幾種學習模型,完形中有三個關於學習方法的模型:第1個是A型思維,聚焦,再聚焦,聚焦階段先有一個大概認識,再聚焦階段重點解決問題。
第2個是Y型思維,盲目的去嘗試,去探索,即使找到了解決辦法也只是偶然,並沒有得到經驗。
第3個是B型思維,這種思維介於兩者之間。
發散型思維,頭腦風暴都是最好的創新方式。
六是表現元素上加入主觀思考,形成符合自己主觀表現表現手法。關於完形與藝術的問題,完形心理學認為觀賞者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並沒有去被動接受,而是帶有強烈的主觀性質的,作品所表達的原有樣式並沒有複製到觀賞者腦中,而是觀賞者在用自己的角度去觀察。(所以我認為好的審美應該是帶有一定通用性的)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這麼一個簡單的經歷:一個人發了幾張圖片,讓我看看他拍的怎麼樣,我說,照片虛了,他說他故意的。我說,全部虛了沒有焦點,他也說這是故意的。我又說,圖片摳圖不細緻,有嚴重的齒痕。他說,這也是我故意這麼做的。最後他說道:難道你沒發現這樣也有一種獨特的美嗎?
總結就是,那只是屬於你一個人的“美”,沒有第二個人可以欣賞的到。
美沒有絕對,每個人都是藝術家,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拍攝出屬於自己風格的作品。
七是表現元素的組合上考慮完形力,在人的心理場中,會有一種趨於完成的力,讓這一件事情趨於完形。比如如果我們餓了,就會去找吃的,看到有趣的笑話,總會想看到結果,看到一部電視劇,就想看到大結局,看到一副好的作品,就想看細緻看完全。
攝影作品中的不完美,會引起人們更多的思考,言盡意未盡,意盡情未盡。
八是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心理場,實現個性化的融入。當人看到一個具有錯覺的現象的時候,觀看者始終會以自己的視覺經驗去判斷這個現象,並不會看到實際存在的物理內容。比如之前網上很火的那個裙子的爭論,到底是金色裙子還是黑色裙子,觀看者都會以自己的角度去判斷。另外就是還有那些心理學視覺錯覺的圖片,不論我們怎麼看,都不能看到他們在物理世界中的真實位置,只會看到我們認為如此的畫面。這在攝影和設計中具有相當重要的研究價值,實際上很多人也研究了,但是都是偷偷研究,並不會告訴你他是從完形心理學中得到的概念。
同一場景,每個人都會加入自己的理解。都會有自己的想法。
九是表現思想技巧上要結合虛擬與現實,完形心理學認為心理場和物理場是同時存在的,很多事物並沒有先存在於世界中,而是先存在於虛擬中,比如幾何圖形,它們並沒有存在於現實中,而是人們虛構出來的,然後才被人為的創造出來,並沒有說幾何圖形不存在於世界,就不被人們所接受。所以在這裡我可以正大光明的總結出自己的理論:並不是現實的就一定好的,並不一定是用現實去指導,從虛擬的角度去指導藝術化工作,得出的結果可能比現實的角度好很多。
在攝影作品中,加入虛擬的思想,會取得更多意想不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