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艾米的投資圈
-
2 # 閒話經濟
利率市場化後,銀行確實很麻煩,生存壓力變大了。所以其盈利方式也不是簡單的存貸差了,否則,銀行會很痛苦。那麼多人要吃飯,要高薪,怎麼吧。
一方面高息攬儲。先給個高收益率,讓你的資金進來。可以存款,也可以買收益高的理財產品,當然還有其他金融工具。總之,儲蓄市最低的。這就讓客戶選擇其他方式存錢。比如,夠買理財產品。
另一方面高息把資金放出去。不會是低息,只會是高息。因為銀行不會做賠錢買賣。當然,放款方式也很多,不一定是貸款。現在企業貸款也不容易,各種費用算下來,貸款利率不低。
利率市場化下,銀行生存要訣是,如何搞到錢,再高息放出去。
-
3 # 歲月靜好花盛開
利率市場化是中國金融領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特別是近年來,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了關鍵進展,對銀行來說同時也增加了利率風險。我作為銀行人,從3個方面來聊一聊利率市場化的這個話題。
貸款利率市場化。2004年,中國取消了人民幣貸款利率上限,並把貸款利率下限擴大到基準利率的0.9倍。2012年,2次將人民幣貸款利率下限由基準利率的0.9倍逐步擴大至0.7 倍。2013年全面放開銀行貸款利率管制,取消銀行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銀行根據商業原則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水平。
同時,改變貼現利率在再貼現利率基礎上加點確定的方式,由銀行自主確定;取消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2.3 倍的上限,由農村信用社根據商業原則自主確定。但對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作調整,保持原區間不變,繼續嚴格執行差別化的住房信貸政策。央行繼續公佈貸款基準利率。
存款利率市場化。2004年,中國對存款利率實行上限管理,允許銀行人民幣存款利率下浮。2012年,將人民幣存款利率上限由基準利率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2014年、2015年,先後3次將銀行人民幣存款利率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1 倍逐步調整為1.2倍、1.3倍和1.5倍。2015年進一步放開了1年期以上(不含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不再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設定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標誌著中國利率管制的全面放開。
貨幣市場與債券市場利率市場化。1996年以來,中國先後放開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債券回購和現券交易利率等利率,實現了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市場化。2000年以來,陸續放開境內外幣貸款、大額外幣存款和1年期以上小額外幣存款利率,2015年又進一步在全國範圍內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外幣存貸款利率實現了市場化。
顯而易見,在中國利率市場化之後,銀行在利率上有很大的自主權,但同時各家銀行之間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當然也增加了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
-
4 # 每日經濟新聞
利率市場化很好理解,就是利率不再受到央行設定上下限的影響,而完全交由市場供求關係來決定。
在利率市場化這個問題上,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是雙面的。學術上關於利率市場化帶來的風險主要有重新定價風險、基差風險、收益率曲線風險、期權性風險等,在這裡我們完全也可以不管。
我們知道銀行的主營業務就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現在利率市場放開,完全由供求關係決定,這樣一來,銀行曾經資產負債表中的變數變化將會增多,不確定性增加,既可能增加銀行收益,也可能降低收益甚至出現損失。
利率市場化之後,此前受到管制的利率如存貸款利率發生不同幅度變化,引起銀行收益和資本的變化。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會出現不同步的變化,會造成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出現期限錯配的情況。此外,利率變動會引起金融消費者行為的變化,進而也會引發資產負債缺口的變動。
需要說明的是,風險本是一箇中性詞,並不帶有貶義的成分,本意就是不確定性,只是在我們的習慣中,我們多數人是厭惡風險的,所以提起風險,就想要避而遠之。
利率市場化,在我個人看來,其實並不會增加風險,反而能夠更好地控制風險,因為在市場化的條件之下,風險會逐步釋放。隨著市場供求而變化的利率反而能更好地反映資金需求,有利於社會融資,這對實體經濟是極為有利的。不過這也意味著銀行壟斷的時代將會終止,競爭力不足的銀行將會被淘汰,會觸動少部分人的利益。
-
5 # 三人聚眾
利率市場化可以有效的引導競爭,更好的配置社會財富,但是任何事務有利必有弊,都是雙面性的。其中利率市場化會增加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就是其弊端之一。
利率風險是指市場利率變動的不確定性給商業銀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利率風險的產生取決於兩個條件: 1、市場利率發生波動; 2、銀行的資產和負債期限匹配不一致。
比如貨幣緊縮,導致市場利率上行,而央行利率不變,那麼如房貸之類的貸款利率就不變,這就存在利率風險,可能存款利率高過貸款利率。同理,貨幣通脹會導致市場利率下行,而央行利率不變,那麼由於競爭的存在,諸如房貸之類的貸款往往出現打折情況,而往後一旦利率上行,存款利率可能高過貸款利率,則存在利率風險。
貸款通常以央行利率掛鉤,比如房貸,雖然上浮利率和打折利率的比例不變,但還貸卻隨央行基準利率變化而變化,且週期非常長,可長達30年。而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隨市場變化而變化,期限較短,最長的也不過是五年存款。五年和30年存在一個時間差,可能用五年的高存款利率去補充30年的低貸款利率,特別是商業銀行在貨幣通脹時對貸款進行打折。
-
6 # 白刃行走
計劃與市場,就像人的手和腳一樣,缺一不可。那些鼓吹絕對市場化的人都要值得警惕。因為世上就沒有絕對的事情。連美國也是以美聯儲的計劃為宏觀調控。
關於利率市場化的風險,因為利率是一個繩子,是資金後面的繩子,計劃利率的繩子太緊,可是市場化利率的繩子又太鬆。人是非理性的,因此就有可能會造成資源的過度配置,導致整個市場的其他領域資金緊缺,從而導致出現泡沫。這有點類似於網際網路泡沫。
這正是利率市場化的結果,媒體等將網際網路鼓吹成紅海領域,結果大量資金湧入,過度投資,大量的垃圾企業獲得投資,其他行業則受到壓制。最後發現網際網路並沒有帶來超額收益,而其他行業又沒得到足夠投資,導致消費和投資銳減,泡沫破裂。
-
7 # 趨勢線上的音符
簡單說,銀行的利潤來自貸款和存款的利差,貸款利率越高,存款利率越低,那麼利差就越高,目前中國利率還未市場化,所以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相比歐美利率市場化國家相對弱一些。中國若利率市場化放開,各商業銀行勢必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利差小,也就是利潤降低了,所以對商業銀行的業務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
8 # 財富公元利率市場化的定義:利率是金融產品的價格,而利率市場化是金融類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類的利率水平(主要是存貸款利率水平)由市場供求關係所決定。
原本銀行存貸款的利率標準都是由央行進行定價,也就是說原本的存貸款利率銀行沒有決定權。後來經過對金融機構資金狀況和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最終形成 了以央行制定的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利率市場化的機制。
通俗點講就是:
利率市場化之前,銀行吸收公眾存款和發放貸款的利率是由央行進行管制的,存貸款利率不能銀行想定多少定多少,必須符合人行對利率的監管要求。
而利率市場化之後,央行對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定價只是給各家金融機構提供利率參考標準,商業銀行可以在央行基準利率基礎上進行上下浮動。
我們再來看一下中國利率市場化標誌性的時間節點:
自2013年7月20日起,華人民銀行決定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自2015年5月11日起,華人民銀行決定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自2015年8月26日起,華人民銀行決定放開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標誌著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自2015年10月24日起,華人民銀行決定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定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利率市場化風險可分為重新定價風險,收益率曲線風險,基差(準)風險和期權(內含選擇權)風險。
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利率風險:利率市場化放開了金融產品利率的浮動區間,意味著利率的波動會帶來銀行資產和負債價值的變化,增加了銀行收益降低甚至損失的風險。
1、重新定價風險:
是中小銀行所面臨的最主要的利率風險之一。重新定價風險也叫做期限錯配風險。
中國銀行的經營行為是透過吸儲積累資金並透過放貸獲得收益。
舉個例子,2014年,五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都能達到4.75%,而三年期貸款利率達到6%左右,利差在1.25%。
假設我們2014年存入一筆五年期定期存款,一直到2019年,存款利率會一直維持在4.75%不會發生改變。而銀行貸款三年期貸款固定利率到期後,如果按最新的基準利率再次發放,只能是4.75%,那麼就存在銀行收益下降的情況。相反,如果利率上升,銀行的收益也會增多。
2、基差風險:
是指依據的基準利率的不同以及基準利率之間變動的幅度不同所產生的風險。基準利率變動所產生的差異會給到期日和重新定價頻率相似的資產、負債和表外業務之間的現金流及收益利差帶來意外的變化。
比如說一家銀行用1年期存款提供一筆1年期貸款,貸款按照1個月美國國庫券利率每月重新定價一次,同時1年期存款按照1個月倫敦同業拆借市場利率每月重新定價一次。在此情況下,該機構就面臨著兩種基準利率的利差發生意外變化的基準風險。
3、收益率曲線風險:
是指收益曲線的斜率隨著宏觀經濟狀況和未來預期的變動而產生變化所帶來的金融風險。
當收益率曲線的意外移位對銀行業等金融機構的收入或內在經濟價值產生不利影響時,就形成了收益率曲線風險。
舉例來說,假設以5年期國債的空頭(看跌)為10年期國債的多頭(看漲)進行保值,那麼,如果收益曲線變陡的話,即便已經對收益率曲線上的平行變動作了保值,該多頭的10年期債券的內在經濟價值也會突然下降。
4、期權風險:
這種風險主要來自於銀行資產、負債和表外業務中包含的期權,這種風險被稱為期權性風險。
期權性工具賦予其持有者買入、賣出或以某種方式改變某一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現金流量的權利,而非義務。
期權可以是單獨的工具,也可以包含於其它標準化工具之中。
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期權,此類期權性工具會由於其不對稱的支付特徵,而給賣主帶來極高的風險,因為無論是直接的還是內含的期權,一般都是在對持有人有利而對賣主不利時才得以執行。
回覆列表
嗯嗯,利率市場化的確將增加對負債端利率變化比較敏感的商業銀行風險。我們可以舉例說明:
情景1:在利率市場化前
銀行的存貸款利率都是由政府指導的,比如說我們老百姓去銀行存款,1年期存款基準利率是1.5%,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是4.75%,那麼4.75-1.5=3.25,就是銀行要拿走的淨利差。如果老百姓存了10000元,則銀行可以賺325元(475-150=325元);如果老百姓存100萬,則銀行可以賺取32500元,這325元或者32500元叫做淨息差。
銀行是做錢生錢的生意,淨利差越大,他賺錢的空間越大;攬儲放貸的規模越大,他賺錢的規模就越大。所以人們都說銀行是躺著賺錢的生意;
情景2:利率市場化完成
中國的利率市場化大約是從2012年、2013年開始推進的,到現在都沒有徹底完成,周小川行長說基本完成,易綱行長剛剛在博鰲論壇說”中國仍然存在利率雙軌制“,也就是說還沒有完成。事實上,的確是存款基準利率還是由政府指導價格,最多上浮50%。
我們假設利率市場化完成,那麼將打破銀行的壟斷經營地位,促進國內銀行之間的競爭。可以想象一下,每家銀行都自由定價來吸引客戶,那麼大家都會把錢存到利息最高的那家銀行,而企業都會去找貸款利率最低的那家銀行貸款。根據上面的敘述,我們知道大家的存款到了銀行都變成了銀行的負債,如果負債成本很高,比如說比通貨膨脹高點,大約是2.5%,但是放貸出去的利息很低,比如說是2.6%,那銀行還憑什麼賺錢呢?
利率市場化對銀行資產管理能力、負債管理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如果你資產端放貸的利率高,那麼就能以比較高的存款利率去爭取客戶。所以這就是利率市場化之後商業銀行的風險所在。對於5大國有行來說,由於儲戶信任度很高,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吸納存款,有較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