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梓蕤

    理論上可以,實際上卻很少這麼做。

    軍用的導彈液體燃料具有腐蝕性高,加註準備時間長,不易儲存,安全性低等缺點,但是目前各國的導彈都普遍採用液體燃料。其主要原因是使用液體燃料的發動機功率較大,推力比固體燃料大,意味著擁有更大的射程,還具備可控制火力的大小,廉價等特點,而且一些國家無力更換老舊的液體燃料導彈,由於慣性就一直沿用了下來。

    早期的液體燃料導彈使用液態氫為燃料,液態氧為氧化劑,兩者的沸點相差50度度,若隔熱不佳將導致迅速汽化爆炸。那時的材料絕熱效果沒有達到徹底隔熱的效果,而且當時的液體燃料都採用低溫燃料作為動力,需要低溫儲存,氧化劑具備毒性且容易揮發,分解,無法長期儲存。一旦燃料加註後就必須發射。因此如果不是在導彈發射前幾小時,液體燃料是不會提前加註的,也就避免了重新加註液體燃料的機率。

    而如果加註之後,是很難有反悔藥吃的。如果導彈的結構類似東風-5B的兩節結構,分體運輸,當使用時才組裝到一起。液體燃料一旦加註之後,便難以解除安裝,只能將其回爐返廠重修後才能重新使用,即使還能重新加註液體燃料繼續正常使用,其維修成本不亞於再重新再造一枚導彈,這相當於幾乎報廢了。

    液體燃料一旦加註,通常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解除安裝的,因為其操作的危險性非常大。液體燃料本身無毒,但是需要新增很多有劇毒的新增劑而因此帶有劇毒。一旦導彈兵在解除安裝液體燃料再重新加註液體燃料的過程中,不小心吸入具有揮發性的劇毒液體燃料,就會引起化學中毒,甚至癱瘓,因此導彈兵在進行加註液體燃料時,都會佩戴防護服和防毒面具,但是俄羅斯導彈兵在2010年也曾因防毒面具損壞,而致使吸入揮發的導彈液體燃料分子的事故。

    而且液體燃料還具有高腐蝕性和高燃燒性的特點。一旦在更換液體燃料中,不小心觸碰或者被濺到身上,其身上佩戴的防護服和防毒面具是不能抵抗這些液體燃料的腐蝕。俄羅斯導彈兵在2018年8月底的一次演習活動中,為遠端導彈加註液體燃料時,稍有不慎,導致燃料傾斜躲閃不及被液體燃料澆了一身,導致3人重度燒傷。

    液體燃料在頻繁更換時會增加事故率。因此為了擁有導彈在加註液體燃料時不發射的容錯率,軍工設計師研發的液體燃料導彈儘可能可以長期儲存,也無需在開戰前再臨時加註液體燃料。其原理是在導彈燃料儲存箱裡塗上特殊的塗料,可以將儲存箱和有腐蝕性和有劇毒性的液體燃料隔絕。據說,俄羅斯的輕舟洲際導彈可以以此連續儲存8年。導彈的壽命一般為10年,液體燃料儲存到期後,導彈應該也就快報廢了,進行液體燃料的更換價效比不是很高。

    綜上,液體燃料導彈的結構只要不是分幾段分散組裝,在解除安裝液體燃料儘可能小心,是可以再重新加註液體燃料使用。但是這種操作太過危險,液體燃料導彈如果要避免在更換液體燃料的危險事故的發生,都會在液體燃料的儲存箱塗上特殊塗層以增加儲存期。如果沒有掌握該技術的國家,那隻能以身犯險了。

  • 2 # 兵器世界

    液體燃料導彈的燃料加註技術要求並不能一概而論,因此有些導彈是可以二次加註的。論其源頭,還得從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V-2液體燃料導彈說起。

    作為人類第一種彈道導彈,V-2導彈對於其“後代子孫”的影響尤為深遠。在V-2導彈首次發射後的十多年內,人類開發的各類彈道導彈大多遵循同樣的設計原則:使用液體燃料發動機、箭形結構、穩定尾翼。

    然而,V-2導彈作為科技發展史上里程碑的同時也存在著極大的問題。就二戰後公佈的德軍資料來看,其發射準備時間之長、流程之複雜、可靠性之低,是看慣了固體燃料導彈的現代人所難以想象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V-2導彈並沒有達到技術成熟的地步,僅僅是將實驗室級的研究成果拉上戰場,不可避免的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在V-2之後,美蘇兩國紛紛掀起了仿製和改進導彈的熱潮。蘇聯依靠繳獲的V-2作參考,仿製推出了R-2,美國也在“回形針”計劃中收穫頗豐。這一時期的導彈大多未能走出仿製V-2導彈的套路,被仿製的不僅有V-2彈道導彈,還有V-1巡航導彈。

    然而,在經過一線人員數年的試驗使用後,美蘇兩國都得出了結論,即V-2導彈所使用“酒精-液氧”液體燃料,並不適合作為軍用火箭發動機燃料。雖然高純度酒精的製備和加註流程相對簡單,但是液氧需要長期儲存在零下183攝氏度、101Kpa的環境下。而液氧還有著獨特的強磁順性,對於電力加註泵這類依賴電磁力做功的裝置有著極大的挑戰。

    在二戰期間,為了保障一枚V-2導彈的發射,德軍往往需要部署超過22輛車輛和相當數量的護衛兵力,還有大量的技術人員參與燃料加註、裝置調整等準備,才能在移動的發射臺上完成發射任務,這個過程相當漫長。

    然而,早期液體火箭燃料也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即較低的“毒性”。相比於蘇聯後期使用的劇毒肼類氧化劑,液氧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安全又環保。而在做好防靜電措施的情況下,使用液氧和酒精作為燃料的火箭,也完全可以解除安裝燃料取消發射任務,也就是說V-2導彈的液體燃料抽出來之後,再加註進去也不影響導彈的使用,但這個過程很麻煩。

    冷戰期間,由於戰略戰術導彈單位的值班檢查和演習常態化,簡化燃料解除安裝和重新加註的過程和也被提上日程,倒不是說這個過程太複雜,而是燃料罐接觸過液體燃料後的可靠性問題。

    相比於儲存條件良好的燃料加註車,導彈內部的液氧燃料箱雖然可以保證在一定時間內不會出現爆炸等意外事故,但是其拉伸強度和耐極寒能力卻不盡如人意,並不是個可以反覆使用的部件。燃料加註車也必須依靠泵車重新對導彈內部的液氧進行加壓,才能順利的抽出來,這又會影響燃料罐的二次使用。

    一般來說,為一枚使用液氧氧化劑的V-300防空導彈加註燃料需要至少30分鐘,而解除安裝全部燃料則需要超過1個小時。被抽出燃料的導彈再經過保障部門的檢驗後,也是可以被重新使用的,或者只需要更換其不甚可靠的液氧燃料罐。很明顯,早期使用液氧氧化劑的液體燃料導彈完全可以進行燃料解除安裝和二次加註。

    很顯然,即使有可二次加註燃料的特點,蘇聯早期S-25(北約編號SA-1)的防空導彈系統也無法適應冷戰的防空需要,因為雙方面對的是突發、相對缺乏情報並且極為致命的核打擊,顯然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導彈進行長達30分鐘的燃料加註,或者過程不可終止的1小時燃料解除安裝工作。

    為了提高導彈部隊的反應能力,美蘇兩國選擇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美國選擇了熱值相對較低但是更加穩定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而蘇聯則選擇在現有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基礎上繼續改進,其研究結果就是使用直至今日的液態肼類氧化劑燃料。

    相比於早期導彈使用的液氧氧化劑,肼類氧化劑大多有著極強的毒性,但是卻可以在導彈燃料箱內長期儲存,也就是這種方便貯存的液體燃料,讓燃料的抽出、二次加註變得很危險,因此使用這種燃料的導彈乾脆不再二次加註。

    相比於需要臨時加註的液氧燃料,使用肼類燃料的蘇聯液體燃料導彈大多以未填充燃料的狀態出廠,在運輸到部署單位後再另行加註燃料,處於貯存狀態的導彈也不會加註燃料。因此,不難看到許多經典軍事攝影中頭戴GP-5防毒面具、身著OP-1防護服的蘇聯導彈兵,燃料加註過程的危險性堪比一場二戰水平的化學戰。蘇聯甚至為GP系列防毒面具開發了專用於肼類燃料加註的濾毒罐,以保證一線指戰員的生命安全。

    這種使用劇毒液體燃料的導彈,一般不具備二次填充燃料的能力。肼類燃料的問題不僅僅在於其較高的毒性,其腐蝕性和穩定性也很棘手,難以在一線條件下進行反覆加註。縱使使用肼類燃料的S-75等經典蘇聯導彈事實上可以進行解除安裝和重新加註,其技術要求已經遠遠超過了一線作戰部隊能夠承擔的極限。

    事實上,蘇軍大多選擇返廠或直接銷燬彈藥來保證安全性,只有少部分彈藥會被移交到方面軍導彈旅/防空旅直屬的保障分隊來進行檢測和維修。從某種意義上說,使用肼類燃料的後期液體燃料導彈是不具備解除安裝後重新加註能力的。

  • 3 # 夢想前沿

    可以解除安裝但不能直接二次使用

    液體燃料發射前才加註燃料,如果放棄發射,燃料因為不穩定性,劇毒性,腐蝕性所以必須解除安裝掉。

    一般的火箭部隊的導彈維護部門都會有泵車,儲料罐,如果導彈放棄發射要及時抽出燃料,燃料抽掉後導彈基本就要大修了。

    液體燃料火箭一般使用液氧,還原劑聯氨、液態氫、肼等。液氧可以讓接觸到的物質變脆,導彈加註燃料後再抽出期間液氧與彈體已經發生反應了(因為液氧還有強順磁性),而液態氫保持液態是零下250度,彈體與他們接觸特性已發生變化所以要大修才能二次投入使用。

    使用液體燃料的導彈都有設計燃料的解除安裝口和解除安裝程式,一旦放棄發射燃料必須解除安裝,即使用人命的代價也要解除安裝掉,因為危害性太大了。

    中國早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以及DF系列導彈使用燃料是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都是劇毒,如果放棄發射,不可能讓燃料就一直存在在火箭裡而不解除安裝掉,這些配方來自於前蘇聯。

    使用液體燃料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於這種導彈的發動機是相對出色的可操控性,對比起固態燃料發動機最多十幾秒燒光,液體燃料發動機可以進行反覆再啟動來保證動力的均勻輸出,這對於分導彈頭平臺來說,是非常至關重要的能力,因為只有液體燃料推進平臺這樣可以反覆調節的推進系統,才能保證彈頭可以精確的著陸到它們所需要到達的位置。液體燃料還有就是便捷,低廉,容易搞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賈母偏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