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朝史暮想

    “漢化”和“胡化”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是一個大的議題,特別是漢化。比如我們總說,元朝的失敗體現在政治上就是沒有徹底漢化。遼,金後期的腐朽和軍隊戰鬥力的陡退又和過於漢化有關。又比如北魏孝文帝帶領鮮卑族的漢化,我們給予很高的積極評價。

    當年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本質上就是透過提升北面胡人地位,取得趙地胡人的支援,從而幫助自己徹底取得趙國的統治權,打壓在邯鄲的貴族勢力。

    北魏孝文帝提倡漢化,甚至不惜遷都,直接的考量就是逃離鮮卑族的發源地,離太后和鮮卑守舊勢力遠一點,提升漢人的政治地位,組建自己的執政班底,從而奪權。

    元朝的皇帝一撥一撥輪換,其實就是皇帝們想要擺脫遊牧民族兄終弟及的風俗習慣,不斷地和蒙古守舊派勢力發生激烈的衝突,從而為父子江山打下格局,還是為了權力。

    這樣的事例,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所有的爭鬥,都是披著是否“漢化”的外衣。

    現在朋友能明白了嗎?我們拋開“漢化”或者“胡化”最後帶來的各種積極的負面的影響,所謂的“漢化”和“胡化”,本質上還是那些廟堂之上的鬥爭工具

    鬥爭工具。有人的地方,就會江湖。江湖就伴隨著鬥爭。鬥爭需要工具和路線。所以永遠不會停止

    歷史從來不簡單,但是也一直很簡單。

  • 2 # 凌煙閣論史

    我有以下兩點看法:

    第一、從中華民族整體的角度看,所謂的“漢化”和“胡化”,其本質是漢族中心主義在作祟;只要跳出漢族中心主義,以中華民族整體來看,就沒有胡化和漢化之爭了。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讓我們驕傲的大唐王朝,如果追溯李淵家族的源頭,他們身上的鮮卑血統比例要比漢族血統多啊,請問這怎麼算呢?大唐到底算是胡族的大唐,還是漢族大大唐呢?

    在這個例子裡,糾纏於漢化還是胡化,就沒法得出一個有建設性的結論。

    經過五胡十六國的大混血,漢族已經不是原來的漢族了,胡族也不是原來的胡族了。經過亂世說迸發出來的創新和活力,才創造了隋唐盛世。

    到了後來,元朝和清朝都是由胡族創立,你能說他們不是中國嗎?他們保持自己的特色,同時接續前朝的治理傳統,按照中國一貫的體系來治理國家,把中華民族的內涵和實質都擴大了,胡化和漢化融為了一體。

    跳出漢族中心主義,就沒有胡化和漢化之爭了,都是中華民族的主體,各有特色。

    第二、從學習借鑑的角度看,胡族有值得漢族借鑑的地方,就是胡化,漢族有值得胡族學習的地方,就是漢化;互相學習對方的優點和長處,沒有值得爭辯之處。

    趙武靈王學習胡族的胡服騎射,一舉提升了戰鬥力;漢武帝學習匈奴的騎兵戰法,最終打敗匈奴;他們的胡化,都是在借鑑胡族領先漢族的地方。鮮卑魏孝文帝大張旗鼓的漢化,遼金元清的漢化,都是學習漢族先進的文化藝術。

    胡化,讓中原漢人不斷獲得尚武的精神,使衰頹的意志得到加強;漢化,使遊牧部落化的胡族能學習到中原先進的文化與組織方式。只是各有優點、各取所需而已,不值得爭論。

    總之,中華民族在胡化和漢化交替進行的過程中成長壯大,文化獲得了發展,武力得到了提升,疆域得到了擴大。此時再看所謂的胡化和漢化,就是中華民族在不同階段的不同努力方式而已。

    無需爭論,只管前進。

    (完)

  • 3 # 歷史小兵感悟未來

    說到“漢化”與“胡化”之爭,就不得不說到“華夷之辯”。

    “華夷之辯”的由來和積極意義

    所謂“華夷之辯”,起源於先秦時期,是中華文明自身對於種族,群體的認知與“夷戎蠻狄”相區分開來的一種思想。

    這裡不是自大,也不是自吹,實事求是的講,“華夷之辯”存在的基礎是建立在承認夏、商、周以來中原文明對比周邊其他文明具有絕對先進性之上的一種類似於近代“民族主義”的思潮。

    春秋時期,“華夷之辯”的思想已日漸成熟,孔子也提出了尊王攘夷,諸夏一體的理念。此時的區分“華”與“夷”的標準是以服飾和禮儀兩樣文明的基本代表作為標準而沒有強調血緣的劃分,隨著歷史的推進,特別是魏晉時期的北方大亂,“華夷之辯”慢慢的融入了血緣因素和地緣因素,但其主體仍然是文明的認同。筆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思潮是進步的,是可取的,為什麼這樣說,仔細想想,先秦思想家們提出的“華夷之辯”,與其說是想區分“華”與“夷”,不如說是他們是在嘗試著透過以“華”變“夷”來實現他們的“天下大同”的理想,這種理想聽起來很霸道,但要注意的是,改變的過程是用禮儀、服飾、和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去影響和教化“夷”,是讓對方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更先進的生活方式,自覺自願的改變,而不是加以刀兵,是行“王道”非行“霸道”。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文明的交流與互補”而不是今天西方國家仗著強大的實力叫囂和鼓吹的“文明的衝突”。即使在今天,這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漢化”與“胡化”

    這兩者是相對而立的,事實上中華文明發展至今,“漢化”與“胡化”一直伴隨著歷史的始終,即使今天,我們也在樂此不彼的討論著“西化”。在西方文明給古老的中原王朝帶來震撼與傷痛之前。中華文明以其先進和包容一直“漢化”著亞洲各個國家,形成了亞洲獨有的“中華文明圈”。不得不說,中華民族是一個實用型的民族,雖然我們的祖先們有著足以自傲的文明資本,但如果能對我們有利,我們也從來沒有拒絕改變,面對戰國時期遊牧民族的騎兵,我們也“胡服騎射”以應對,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我們也曾“師夷長技以自強”,面對民族危亡,我們的有識之士也放下了“四書五經”,遠赴重洋,尋找救國的知識和理念。

    我們真的在“西化”嗎

    看看今天的中國,大街小巷的“肯德基”、“麥當勞”,影院裡的“好萊塢”大片,“情人節”、“聖誕節”等西方節日的泛濫,網路上公知們提倡的“皿煮”和個性自由的解放,我們不僅擔心,我們在被“西化”著嗎?傳統的中華文化要消失了嗎?要我來說,擔心個毛線啊。過點西方節日,就是幾個年輕人找個機會吃吃喝喝罷了。看看好萊塢的電影,就是讓眼睛過過特效的癮。至於“肯德基”們,拜託,那東西一個月吃一次就算了,天天吃火鍋和中餐才是真愛好吧,再說了,你看看中國的“肯德基”,什麼稀飯油條米飯都在賣,哪還有西方“肯德基”的尊嚴。話說回來,凡是讀過點書的華人,誰背不出來幾首唐詩宋詞,誰說不出幾個歷史人物和故事,你在西方問幾個外華人,估計沒幾個能背幾句莎士比亞的詩詞吧。你每年的清明不上墳和祭祖?你每年的中秋不吃月餅?你每年春節不回家團圓?別扯什麼要賺錢加班壓力大,那是扯淡,只要不是特殊崗位,農民工也年年回家好吧。

    其實呢,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和我們覺得很普通很平凡的舉動,都承載著中華文明文化傳承。的確,西方的意識形態入侵一直沒停止過,提高警惕是對的,但說句不好聽的,在我們面前真的不太管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你們上帝在人間的行走耶穌還沒出生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國家和文明在西方的全方位文化入侵敗下陣來,自己就搞亂了自己,但西方等了這麼多年,中國就是不來氣。

    嗯,你們西方的裝置不錯,我們用用,再自己改改;嗯,你們西方的科技不錯,好用,我們要學習,要研究,還要超越;嗯,你們的制度、生活模式還有文化?這個真不咋的,拜拜。

    特別是最近二十年來,西方的發展遇到了瓶頸,而承載著中華文化千年底蘊的我們飛速發展,我們也慢慢的看清了“文明”外衣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骯髒的嘴臉,他們的月亮沒有那麼圓,他們的社會不完美,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要對我們傳承至今的文化有信心,要用我們的方式來書寫我們對世界的規劃,要用我們的方式來承擔大國的擔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家菜園裡種植的西紅柿,粉紅色,但是有開裂傷痕,吃起來酸味大,咋回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