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翡翠文小生o
-
2 # 來龍去脈a
天下名山僧佔多,什麼含義?答案:死後下地獄。慘不忍睹。
我們要了解這個僧人佔了名山,要知道佛教的來龍去脈,小乘與大乘的修行方法。
南傳釋迦牟尼佛開教以來,開示的就是16觀智生滅法門,修斷煩惱不受輪迴之苦。為小乘修行,修行十年八年即可成功。
釋迦摩尼佛過去的弟子,一般都選擇森林來修行,證羅漢果比較多一些。
大家也在森林裡修行,下雨的時候淋雨,吃飯也不方便,後來建起了寺廟修行。
達摩祖師南北朝傳播佛法來中國,達摩大師在山洞裡面修行的,他不敢在寺廟那裡修行,為什麼?受眾生的供養,萬一修不斷煩惱,來世的惡果報應非常厲害!
到了現在,大家也看得到了,寺廟全部都是建的堂堂皇皇,現在發展旅遊業界,目標就是吸引遊客來這裡遊玩,收門票:買香火,買珠:買佛像賺錢,放功德箱:開法會收錢。
建堂皇的寺廟要多少錢?後面的維修費要多少錢?吃的穿的住的生活費要多少錢?國家保護要多少錢?……
為了應付眾生的旅遊業收刮錢財,佛陀開示的16觀智修斷煩惱小乘佛法全部拋棄。自己的煩惱還沒有修斷,受了眾生那麼多錢財,怎麼還?來世不講也知道了。
那眾生要旅遊,自己怎麼辦?他們旅遊他們的,自己修自己的,他們旅遊與僧人何干?
有那麼好吃的,現在多數僧人肥過頭,那麼胖,怎麼修內觀?慘了,來世的報應非常利害!
那些超度亡靈的法門,又不是修小乘的人能修成功的法門,打妄語騙眾生,罪業還要厲害。
在深山老林那裡,那不是修大乘佛經的地方,修大乘佛經,還要連線勇氣和智慧不昧因果來在凡間修行。
所以名山僧人多,這樣的修行叫做目不忍睹,慘。表面上的風光。忠言逆耳。
南無阿彌陀佛
人們都喜歡遊山,尤其是名山。什麼樣的山才算名山呢?有人說,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山經》記載的347座山,便是名山。清人郭穆在《名山遊記?凡例》中說,“名山三百,支三千,好遊之”,人們喜歡遊的山便是名山。劉禹錫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今天看來,劉禹錫說的有些道理,不過這個“仙”,應包括宗教上的神、佛,引人入勝的自然風光,還應包括歷史上的名人逸事或神話傳說,以及近代和現代的革命紀念地等,這是廣義上的“仙”。
中國歷史上宗教和山結下了不解之緣。寺廟踞山而建,山因寺而揚名,寺因山而迷人。許多名山都有寺廟,故有“天下名山僧佔多”之說。
中國歷史上的宗教,比較盛行的是佛教和道教。
佛教要建寺廟。寺廟如建於鬧市,車馬喧鬧,花花世界與其教義格格不入。如建於曠野,地平無奇。一般說來,山地林木繁茂,溪泉水清,空氣新鮮,環境清幽,又遠離塵世,可謂佛門弟子修身養性的理想之境。
另外,山以高大雄偉為其特徵,古人對山又有一種崇拜心理,認為山是神仙的住所。神靈之所以能夠“上下於天”,是因為有山這個“上天之梯”。如四川最高峰貢嘎山,其藏語的意思是“至高無上”,佛是至高無上的,也只有佛有資格住在山上。所以,宗教利用人們對山的崇拜和神秘感,佔山修寺。
佛教把素有“清涼世界”之稱的五臺山闢為文殊菩薩的道場。釋迦牟尼的另一弟子普賢菩薩搶佔了峨眉山。佛教中的地藏王選中了九華山。唐宋時期日本高僧惠萼欲請觀音菩薩東渡日本安家,途中遇風浪,便落腳於海島――普陀山,遂建“不肯去觀音院”,家喻戶曉的觀音佔據了普陀山。五臺、峨眉、九華和普陀後經歷代擴建寺廟,逐漸成了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
南北朝是佛教大發展時期,許多風景秀麗的名山均建有佛寺。唐代詩人杜牧在《江南春絕句》詩中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宋、齊、梁、陳四朝)皇帝和世家大族都崇信佛教,梁武帝還數次象徵性地去當和尚。據史籍記載:當時佛寺有“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如始建於南齊的南京棲霞山上的棲霞寺,後經唐高祖李淵擴建,殿字樓閣四十餘所。棲霞寺與山東靈巖寺、湖北當陽玉泉寺、天台山國清寺並稱天下叢林“四絕”。又如無錫惠山上的惠山寺,鎮江北固山的甘露寺、金山上的金山寺,杭州西湖北高峰下的靈隱寺,天目山上的禪源寺,安徽天柱山上的佛光寺,廬山下的海會寺、東林寺等,名山與名寺相互映襯,別有情趣。
北方名山中的寺廟也比比皆是,如北京香山碧雲寺,天津薊縣盤山萬松寺、天成寺,河北蒼巖山福慶寺,遼寧千山龍泉寺。此外,從晉末開始佛教還在一些名山大鑿石窟,如始鑿於前秦的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武周山雲崗石窟和洛陽龍門山的龍門石窟及四川的大足石刻等。從長城內外,到大江南北,多數名山都留了佛教的遺蹟,形成了“天下名山僧佔多”的局面。
道教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創於東漢。道教盛行時,先後把山西垣曲縣與河南濟源縣之間的王屋山、浙江黃岩縣的委羽山、仙居與臨海二縣間的括蒼山、天台縣的赤城山、四川灌縣的青城山、廣東增城與博羅二縣間的羅浮山、陝西華陰縣的華山、江蘇句容縣的茅山、吳縣的西洞庭山和向無確定地點的西城山(疑為青海東部與甘肅西南邊境之西傾山)共十座名山闢為十大洞天,說是仙人居住的洞府,並在江西的龍虎山、湖北的武當山、安徽的齊雲山、廣西的白雲山和山東的嶗山等處修建了許多道觀。
中國古有“三神山”和“五嶽”之說。三神山出自齊人徐市,他為討好秦始皇而上書言東海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神山上有長生不老之藥。現在看來,三神山可能是古人對海上海市蜃樓的一種幻覺,徐市說的三神山是不存在的。至於五嶽則指以中原為中心的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名山。封建帝王為了顯示武功,巡狩疆土,常常登山封禪,封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衡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建造規模宏大的岳廟。
宗教佔據了天下名山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修建寺廟,並住有僧尼或道士。如九華山在唐代寺廟多達三百餘座,僧四五千人,世稱“佛國仙城”。明代在武當山大興土木,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盛況空前的道教最大道場。
“山為地之勝,寺為山之勝”。名山有寺觀,則有了靈性。文人墨客慕名而來題詩詠唱,善男信女進山求神拜佛,達貴官人乘興遊山樹碑立碣,寺廟建築、雕塑、壁畫、題刻及珍藏文物,往往又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藝術風格和文化特徵。有人說,“遊山不遊寺廟,其收穫只有一半。”因為遊山不只是觀景,還要求知,求知除了探索山中的自然現象之外還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遊寺觀不僅會了解到許多宗教知識,而且還可以從寺觀的建築風格,精湛的雕塑技藝以及繪畫、書法中瞭解中國的古文化。
天下名山因歷史上名人軼事或神話傳說而揚名的也不少。如“莽莽崑崙,黃帝居之”,舜帝南巡崩於九嶷山,追趕舜帝的二妃娥皇和女英,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聞舜帝已死,攀竹慟哭,熱淚滴於竹上,而成淚痕斑斑的湘妃竹,崑崙、九嶷、君山遂成名山。浙江紹興有一會稽山,史載:“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葬此,山為會稽山”。浙江莫干山是中國風景優美的避暑勝地。傳說得名於春秋時期干將、莫邪夫婦曾在此鑄劍。安徽滁縣琅琊山,主要因宋代歐陽修謫居滁縣時常到此山,並寫了“醉翁亭記”而揚名。鄱陽湖入長江處有一石鐘山,因山腳江邊石漏眾多,微風拂浪,水石相擊,聲如洪鐘,故名石鐘山。北宋蘇東坡曾乘舟夜探石鐘山,寫了著名的《石鐘山記》,從此石鐘山名聲大震。新疆天山博格達峰山腰有一天池,傳說西王母居之,並宴請過周遊天下的周穆王。陝西著名的驪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山,也是唐玄宗和楊貴妃洗溫泉澡之處,還是近代史上“西安事變”之地。又如河北昌黎碣石山,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曹操等均登碣石以觀滄海。連雲港雲臺山中的花果山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老家。這些名山都是因名人軼事或神話傳說而著名。
至於因山是革命紀念地而揚名的,如井崗山、大別山、沂蒙山、延安寶塔山、河北易縣狼牙山等,已載入中國革命的史冊。僧佔山或仙居山,是中國名山旅遊地一大特色。這個特色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旅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