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未鳴讀史

    後果很嚴重。

    陳橋兵變中,韓通有三個計劃:

    1讓宰相範質和王溥去請旨。

    如果成功,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佔據輿論高地,讓趙匡胤非常被動。

    2自己組織禁軍抵抗。如果陷入相持,情況會非常糟糕。

    3號召天下藩鎮兵馬進京勤王。這點最厲害,如果成功,中國歷史上將沒有宋這個朝代。

    所以,韓通沒有成功是幸事,不然五代十國不知還要延續多久,普通老百姓也還要在亂世中掙扎……

  • 2 # 禁街虎1

    自古勝者王侯敗者寇,所有的假設都是白費。看記載,韓通本來已經快要成功,但是被王彥升發現,趕到他家,殺了韓通全家。這說明趙匡胤的人手佈防已經到位,人心歸附,禁軍裡面有沒有趙匡胤的人,有多少,這都是問題。

    韓通組織人手抵抗,有可能把趙匡胤的計劃破壞,但也不能否認被自己人反水乾掉。

  • 3 # 浪淘天空

    趙匡胤掌握了軍權才敢發起兵變。陳橋兵變,趙匡胤蓄謀已久,忠於後周的力量弱小,很難守住汴梁城,能守住一時,也很難撐到援軍到來,最多增加戰爭的慘烈程度,增加人員傷亡,對最後的結果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

  • 4 # 洛水清風

    陳橋兵變其實就是趙匡胤一手導演的黃袍加身的遊戲,即使韓通沒被殺死,他也無法阻擋趙匡胤通向帝王之路。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後周突然接到前方緊急戰報:契丹聯合北漢欲難侵後周。宰相範質等人在沒有核實軍情是否屬實的情況下,倉促派禁軍統領,時任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帶兵迎敵,趙匡胤以人馬太少,託辭不去,範質只好授予他可以調動全國兵馬的權利,趙匡胤這才答應下來。

    正月初三,一切就緒完畢,趙匡胤率大軍浩浩蕩蕩離開京師開封。當晚,行至離開封40裡的陳橋驛時,趙普、趙光義等人在趙匡胤的授意下,散佈謠言:當今主上年幼,我們在外面出生入死,有誰知曉,不如先立趙匡胤為皇帝,再北伐不遲。將士們情緒很快被點燃起來,於是,趙匡胤就黃袍加身,史稱陳橋兵變。當晚,趙匡胤就火Superb人通知鎮守開封的大獎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兵變成功,讓他們做好內應。

    第二天,趙匡胤沒有繼續北伐,而是掉頭率大軍直撲開封。由此看來,所謂北漢入侵,純屬趙匡胤為黃袍加身編造彌天謊言。早已等候在那裡石守信、王審琦則開啟城門,迎接新皇帝入城。

    此時,正值早朝時間,小皇帝和大臣們聞聽兵變,嚇得六神無主,不知所措。此時,任侍衛軍副都指揮使韓通不甘就此束手就擒,欲組織反抗,那麼,這個韓通何許人也,敢在此危急時刻挺身而出呢?

    原來,韓通是太原人,生的五大三粗,勇猛過人。他追隨太祖郭威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是郭威的心腹愛將。郭威死後,周世宗柴榮也是慧眼識英雄,對韓通愈加重用。臨終時,委任他為侍衛軍副都指揮使,負責皇宮的安全,也算是託孤之臣。

    柴家對他如此厚恩,韓通豈能眼睜睜看著江山易主!他立即離開大殿,火速趕回家中,欲組織人馬進行抵抗。走到半路,被趙匡胤部將王彥升發現,一直尾隨他到家中,不等韓通關上大門,就將韓通殺死。這是陳橋兵變中唯一被殺死的大將,也是唯一一個為柴家盡忠的人。

    其實,就算韓通不被殺死,他又能組織期多大抵抗呢!充其量也就是螳臂當車,蚍蜉撼樹而已。當時,守城的大權緊握在石守信等人手中,他唯一能調動就是禁軍,能調動多少都是未知數。畢竟,他是禁軍的副指揮,真正指揮是趙匡胤。趙匡胤在發動兵變之前,肯定做足禁軍的工作,再說,趙匡胤知道韓通是柴榮的心腹,恐怕早就對他採取防範措施。所以,能聽命於韓通的軍士恐怕多不到哪去,憑著區區人馬,韓通又能掀起什麼風浪!

    對於這個唯一和自己作對的韓通,按理說,趙匡胤應該滅其九族,以此樹威。但恰恰相反,趙匡胤不但厚葬了韓通,還對他的家人進行撫卹,並責怪王彥升沒有他的命令,擅自殺人。這就是趙匡胤的高明之處,韓通雖然跟他勢不兩立,但他無疑是後周的忠臣,而他所建立大宋朝,不正需要這樣的忠臣義士嗎!

  • 5 # SimpleYi

    竊以為,韓通矯詔除掉侍衛親軍叛將,然後調集至少三萬禁軍與叛軍相持;或冒死率眾護送幼主突圍,然後請旨召邊軍勤王。這些都是不成立的。理由如下:

    一、賊勢浩大。趙離城四十里而返且手握精銳重兵。作為一名沙場老將韓通應該明白即便調齊禁軍也不是殿前司精銳和鐵騎軍對手。

    二、獨木難支。況且,趙匡胤本身就是禁軍統領。韓通也知曉大內、城關眾將甚至自己麾下大半都是趙的人。都說範質把王薄手都抓出血,只怕範、王心中都早知趙會反吧。

    三、皇帝沒了。既如此,韓通更應想到趙謀反只怕不是一天兩天。其若未進城事或可為,然守城將領乃是石守信,說話間叛軍或已進城,大勢已去。況皇帝、太后身邊早有叛軍人馬。即便調集軍馬搶不到皇帝也是枉然,搶到了也出不去,徒傷性命。

    四、軍心思變。陳橋兵變從頭到尾都有廣泛的民意基礎,是趙匡胤長期準備的結果。士兵與其說對小皇帝不滿,不如說是對柴榮不滿。郭威素有恩威,諸將敬服。而柴榮雖有才幹,然治軍過烈,殺伐過甚,軍中多有怨言。

    五、外無救援。即便韓通引數十騎身免,去哪裡呢?李、張?不過驅狼逐虎,不過是遲緩了趙登基的時間。到時,不免天下大亂。而趙有禁軍和皇帝在手,一時也奈何他不得。反倒是趙可以矯詔說韓通謀反叛逃。

    所以,韓通當時面對的,可以說是一個死局。那麼,他該怎麼辦呢?有一個辦法或許可以一試,不過未必成功,至少復周是基本無望的。

    首先,謀反。當時殿上,文臣以範、王為首,武將中韓通幾乎是最高指揮官。殿前禁軍只怕多有反意。韓通應該是清楚自己為柴榮舊人,只怕命在旦夕,這可能也是他趁亂偷溜的原因。然此人是個智障,他就沒想到,此時開溜只怕已經晚了。縱去得侍衛親軍司召集親信只怕也是敵我難辨。既如此,莫不如行險一拼。他可以故作姿態當著幼主和眾臣痛罵範、王弄權枉法,欺下騙上,至邊關告急三軍離心故國家有此鉅變。想都點檢素來治軍有方、又是先帝結拜兄弟託孤忠臣怎會謀反?必是範、王處處挾制,引發三軍不滿。現在卻誣衊都點檢謀反實屬罪無可赦。把髒水都潑在範、王身上。然後越說越氣,竟拔劍刺死範質,喝令殿前禁軍將王薄綁了。(這點很重要),然後以親軍主將的身份令左右“護送”幼主往告太后。差遣禁軍將領前往城關迎接趙匡胤進殿。如此,群臣必不敢有異,禁軍諸將一時三刻可能也不敢殺他。然後自己則哪裡都不去,專在殿內等待趙匡胤。

    其次,歸順。當然了,趙匡胤回來不會信他。但也不會拿髒水潑他,畢竟趙是明反,而韓通殺了宰相等同謀反,雖然他不在計劃內。趙必會試探他,此時須說實話。先來一通先帝早逝而主上年幼,今天下未定而大周主少國疑、內憂外患,典檢與先帝兄弟情深又深得三軍擁戴,乃天命所歸黎民之福之類的屁話。然後,可憐太后與幼主孤苦無依,朝中內外多有李重進、王薄之流奸邪,如無點檢庇佑必朝不保昔。替幼主求情。現典檢登高一呼,雖實屬無奈,然必有奸人趁亂來犯,願隨典檢驅策保黎民社稷平安,如侍先帝。此時,即便趙匡胤不全信,恐怕一時也不好意思殺他。何況趙本就不想殺人,畢竟各州未定。等於是一個合情合理的臺階。

    最後,稱病。一般來說,韓通肯歸順,趙是會接受的。一時三刻本就不能殺了柴榮幼子。而韓通是先帝重將,領侍衛親軍,難免有親信。若能歸順,省事很多。趙可能還會提拔嘉獎韓通,給其一個有名無實的虛職以為表率。而韓通在召集舊部囑託一番後,就稱病臥床不起,具體細節參見司馬懿。然後上表堅辭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一職。趙匡胤必以為韓通是韜晦自保之舉,再三探視後,便會放鬆防備。而此時進可伺機救走幼主以圖後事,退可積蓄力量等待最佳時機。畢竟趙匡胤得國不正,各藩鎮多有不服,必戰端四起、顧此失彼。

    但是,不管怎麼說。柴周是肯定滅亡了,因為幼主實在太小,若韓通真有力挽狂瀾於亂世的擎天之能,最終也必會取而代之。而韓通所能做的,也確實只能是伺機謀求自身發展而已。不過,以他哪都不去,偏偏先回家的表現來看,一切已經是命中註定。

    以上純屬就事論事,歷史沒有如果、發生即是合理,蓋內因外因時運交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是趙國名將,同樣是山地作戰,趙奢(閼與)為何比廉頗(長平)打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