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一品

    身份證,一個神秘又可怕的卡片,如果沒有了它,您將會失去以下特權:購買車票、身份辨別、教育特權,居住權利等等。

    當然也可以這樣說,沒有了身份證,您將失去一個美好的明天,現在的身份證這麼重要,那麼在古代那麼一個制度森嚴的社會,他們又是用什麼來辨別身份的呢?

    其實古代也是用身份證辨別身份的,但是那個時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身份證,曾經聽過一個笑話,一個演員說我是個有身份的人,為什麼呢?因為我有身份證。雖然在現在這句話只不過是個笑談,但這在古代卻是事實,在古代擁有身份證的人才是真正有身份的。

    而古代人的身份證是沒有現在這麼複雜的,還要錄入指紋資訊什麼的,再者說,古代也沒有這麼先進的技術。

    (魚符)

    唐代的時候身份證是一種叫做“魚符”的東西,魚符上就只有姓名、官職兩項,再複雜點的,也就是把單位加上,這是身份證,說完這個就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怎麼來辨別魚符的真偽,要知道,擁有身份證的人都有身份,如果有人假冒他的身份證去辦壞事的話會很麻煩的。

    其實古代也不乏造假作偽現象,當朝的皇帝也想到了這一點,於是就出現了魚袋,說起魚袋不禁讓人有些好笑,唐高宗當時給出的魚袋就是裝魚符的袋子,皇帝召見時,你得有符還有袋。

    到了後來,官員的身份辨別居然只用魚袋來辨別,反而把身份證的核心給遺棄了。

    (魚袋)

    還有一種是利用不同質的材料來製作魚符,最開始是由官員的品級來劃分製作材料,到了唐中宗時,則直接依據官員衣服的顏色來劃分製作魚符材料。

    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的發生,很多則都是會在身份證上標明偽造、出借和冒用的嚴重後果,這就跟現在老師警告學生似的:明天誰沒交作業就給我把家長請來,但是還是會有很多人不寫,大有一副你能拿我怎麼樣的架勢,但是身份證上的這些標識可不是鬧著玩的,雖然還是會有人去冒險做,但是一旦發現,依法判罰。

    而借出去的和借來的,如果做了出格的事情的話,罪相同。

  • 2 # 小東扎

    你想去某地,必先事先準備好“路引”,由當地政府開出,寫明你的身份,目的地,做什麼的,為何而來。古代沒你想像中的那麼好,查得也很嚴的,現代只不過是古代的延續罷了。

  • 3 # 林大陸楊

    身份證現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坐火車、坐飛機、住酒店、上網等等都需要用到身份證。

    那麼在古代人們是否也有身份證?

    身份證起源:

    在隋唐之前,因為流動人口較少,往往一個老百姓一輩子也就在自家附近活動,最遠也就到縣裡,所以那時身份證作用不大。

    到隋唐時,人口流動密集,官員前往各地赴任也需要證明,所以證明官員的身份證明就出現了——魚符

    魚符:用木頭或者金屬製作而成,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符上刻有官員的姓名、職稱。官位從低到高所用的魚符依次是,木頭製成、銀子製成、黃金製成。

    到女皇武則天時期,朝廷將魚符改用成龜狀形狀——龜符。

    龜符和魚符的作用一樣,且龜符一直沿用到明朝時期。

    到明朝時,用另一身份牌取代了龜符——牙牌。

    牙牌:用象牙、木材、金屬製作而成。刻有官員姓名、職務、履歷等。

    到清代時,進行身份驗證的物品——帽子。

    帽珠所用的材質區分身份:

    位高權重的官員:帽珠是寶石、珊瑚。

    秀才: 帽珠是銅珠。

    老百姓: 無頂,用綢緞打個帽結

  • 4 # 安徽晶晶的記錄

    其實在古代,身份證明的物品雖然有,但並不叫做“身份證”,同時,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因為古代,普通的民眾談不上“身份”,真正需要證明自己的人,是那些有一定的身份地位的人,畢竟“身份”證嘛,沒有身份談什麼身份證。

    唐代時期,身份證很簡單,一般就是此人的姓名和官職,最多再有一個工作單位,至於其他的就沒有了。說白了,這種身份就是一個官員的證明,如果寫了名字的,卸任之後就需要交出來,如果沒有寫名字,那就留給下一任繼續使用。但是這種辦法畢竟太過簡單,很容易出現假冒偽劣,所以也由此誕生了一些防止這種情況出現的辦法。

    唐朝時期有一種“魚袋”,因為唐代的身份證是做成魚的形狀,稱為“魚符”,所以用來裝魚符的袋子就叫做“魚袋”。根據不同等級的官員,分配不同等級的魚袋,是什麼身份就配什麼樣的袋子,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區分了。除此之外,還會在魚符的製作材料上下功夫,比如,三品大員和親王用的就是金,五品以上官員是銀,六品以下則是銅製,魚袋也會根據魚符的等級進行製作,三品以上飾金,四品飾銀,物品飾銅。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只是一時的辨別方式,比如在唐中宗時期,就曾經改為與衣服顏色相呼應的規矩,紫衣飾金,紅衣飾銀。而且,這些待遇還能伴隨終身,不是說老了退休了就不能用,相反,畢竟是用來證明身份的,因此即便是退休之後也同樣可以使用。

    不僅僅是“魚符”這種證明等級身份的身份證,還有證明職業的,臨時的身份證等,因為等級身份證最為流行,並且也不只是“魚符”一種,還有諸如“兔符”“龜符”“牙牌”等形式。

    而且,魚符還不只是有一個,魚符分為左右兩塊,左符放在內廷,也就相當於是當時的派出所,右符由持有者攜帶。左右符的數量還不一定是對等的,要根據使用的人數和實際情況來確定。

    再來看看其他的各種“符”。太子有一種身份證,但不是“符”,而是“玉契”,如果皇帝因事離開帝都,太子監國,這個時候使用的又不一樣了,是“龍符”。如果留守的不是太子而是大臣或者親王,那就是“麟符”。還有一種“虎符”,我們知道是用來調兵使用的,只不過在唐朝時期,為了避諱李氏先祖李虎,所以改掉了虎,而是用“龜符"。即便是在武則天時期,國號改為周,虎符也仍舊沒有用,依舊沿用龜符。

    龜符裡面還有一種非常厲害的“金龜符″,這也是後世“金龜婿"的來歷,擁有金龜符的,怎麼著也是一個三品大員,那麼擁有金龜符的人,自然就是很有身份地位,很讓父母滿意的女婿了。

    明清時期使用較多的是牙牌和腰牌,作用和內容都與唐代差不多,有象牙、獸骨、金屬、木質等材質,也是根據身份的不同而釆用不同的材質。

  • 5 # 陸棄

    古代沒有身份證,大多時期都是以印章作為證明,上到皇帝專用的玉璽,將軍大臣有朝廷發放的官印,平民有普通印章。最早追溯到戰國時期出現照身帖,是商鞅在秦國變法時推行的,把人的頭像和籍貫刻在竹板上,是最早的身份證明。到了隋唐開始出現了詳細的身份證明“符牌”和“傳信”,上面會刻有姓名、官職等資訊。

    “符牌”在秦漢時期就已出現,當時代表的是兵權和皇權。到了唐朝以後,“符牌”成為了官員的身份身份象徵,當時“符牌”的外形酷似魚的外形,因此也稱“魚符”,五品以上的官員還配有“魚袋”。到了宋朝後,官員一般直接用“魚袋”代表品級身份。

    在明清後,“符牌”衍生成了“牙牌”和“腰牌”。明朝 的“牙牌”上標有朝臣的姓名和職位,還有適用範圍和禁止事項。清朝的“腰牌”上標有姓名、年齡、相貌、編號、職位和發牌時間,類似於當代的身份證了。但是“符牌”不是通用的,只限定於有“特殊身份”的人使用,所以不能說是身份證。

    “傳信”是古代的通行證。漢朝時期已出現“傳信”,當時的“傳信”是木製的,上面包括姓名、官職和居住地。到了唐朝以後,“傳信”上面還要標註人數、身份、理由、攜帶物品、行駛路線等更加詳細的資訊。這也可以作為身份證明。

  • 6 # 嘟嘟小王說書畫

    一般說來,古人是沒有身份證的,我們知道,在古代,標誌一個人身份的就是他的印章,皇帝有玉璽,大臣也有官章,至於平民百姓,若是讀書人,則有刻有自己名字的印章,若是勞動人民,則一般沒有表示身份的證件。不過,古代人口畢竟少,因此管理起來不如今天這麼麻煩。加之人們之間來往較多,因此也不需要什麼身份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多萬買歐系SUV,有什麼比較好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