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相聲發展呈現頹勢,由高潮轉向低潮。有人說是跌入低谷,有人說是陷入危機,一言以蔽之,不景氣。這是有目共睹、人所公認的實情。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呢?顯然有著互相聯絡的客觀和主觀原因。

    從客觀原因看,主要是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帶來的新問題。許多藝術形式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只不過相聲藝術表現得較為突出。具體說來,可以概括為三個“衝擊”:

    一、娛樂多樣化的衝擊

    改革開放以來,娛樂園地蓬勃發展,花樣翻新,相應地,觀眾隊伍也重新組合,多項分流,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風貌。具體表現在:一是觀眾欣賞趣味多樣化。各有所好,各取所需,但,集中於一點,就是求新、求異、求快捷。也像吃飯那樣,眾口難調之勢日益明顯。二是娛樂形式多樣化,競爭十分激烈。某些娛樂形式或藝術形式一統天下的轟轟烈烈的景象已然成為歷史的陳跡。過去,相聲屬於擁有廣大觀眾的藝術形式,即使在改革開放初期,一些藝術形式開始滑坡,相聲藝術仍然相當紅火,因此,一旦在競爭中走向敗落,特別地感到不適應,從藝人員中難免會有失落和失措的情緒。三是表現需求的多樣化。生活日新月異,豐富多彩,生活節奏大大加快。相聲固有的規律和表現手法有的已不適應新的表現需求。例如,構成相聲“包袱”的重要規律之一的“三番四抖”,由於節奏緩慢,無法適應生活節奏和藝術表現的新需求,漸漸失勢,常常代之以“兩番三抖”、“一番二抖”,甚至隨番隨抖。總之,如何在娛樂園地的激烈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是相聲藝術面臨的嚴峻形勢,也是導致相聲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傳媒的衝擊

    所謂傳媒的衝擊,主要指電視而言。在“電視帶來的‘相聲熱’”一節中已作闡述,不贅言。

    三、體制變化的衝擊

    改革開放以前,相聲界的管理體制存在著明顯的弊端,主要是統得過多、過嚴、過死,既妨礙了相聲演員積極性的發揮,又影響了相聲藝術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舊的管理體制迅速解體,誠然是大好事,但,新體制的確立卻有待探索。一個時期以來,又忽視了宏觀調控,致使相聲隊伍陷入渙散的狀態。相聲演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那些笑星,“大蔓兒”在天上飛,到處抄肥;“小蔓兒”則地下跑,疲於奔命;有的串演小品;有的拍攝影視片;有的聊充形形色色的晚會的“四梁八柱”;更有心眼活的,幹什麼的都有。隊伍渙散導致了心散。什麼創作曲本、錘鍊修改,提高水平、理論研究,通通掙扎於領導、演員、研究人員三不管的夾縫之中,處於自生自滅的境地。相聲界熱鬧一時的“八仙過海”必然導致相聲藝術“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相聲若想擺脫危機,走向復甦,建立適應改革開放形勢的新體制,實為當務之急。

    從主觀原因看,主要是演員和作品的問題。具體說來,可以概括為三“多”三“少”。

    一、芸芸眾生多,出類拔萃少

    回顧藝術發展史,舉凡一門藝術趨於鼎盛必須有作為擎天柱的大師級的人物。五六十年代,京劇藝術昌盛一時,賴有裘(盛戎)、譚(富英)、張(君秋)、馬(連良)以及周信芳、言慧珠、趙燕俠、袁世海、葉盛蘭等領一代風騷的大師級人物。相聲藝術亦然。新中國成立以來,相聲藝術迅速發展,高潮迭起,也賴有侯寶林、馬三立、劉寶瑞、郭榮起、蘇文茂、馬季、朱相臣、常寶華、高英培這樣的出類拔萃的人物。這類人物數量不會很多,作用卻非比尋常,應予充分的估計。主要表現在:一是以精湛的技藝和傑出的代表作樹立起個人和本門藝術的權威。二是以無可爭辯的藝術權威贏得觀眾的無比信賴和由衷喜愛,在觀眾中享有極強的號召力。三是培養和造就了藝術隊伍和觀眾隊伍。反觀今日之相聲界,雖然也有支撐門面的笑星、“大蔓兒”,卻罕有能與大師級人物相媲美者,豈有不滑坡之理!

    二、平庸之作多,傑出之作少

    曲本,曲本,一曲之本,說明了曲本的關鍵作用。回顧相聲發展的歷史,之所以長盛不衰,高峰迭起,原因之一是創作和積累了大量的藝術珍品。近期出版的《中國傳統相聲大全》,可以說是集大成者。這些藝術珍品具有榜樣和示範的作用,影響深遠。主要表現在:一是蘊涵相聲創作和表演的經驗和教訓,為相聲的發展和革新提供了寶貴的前車之鑑。二是充當相聲指令碼和課本。三是凝聚著相聲的藝術技巧和表演規律的精華。人們把傳統相聲稱之為相聲藝術寶庫,信非溢美之詞。反觀今日之相聲創作,可以概括為一頭小、另一頭和中間大。一頭小,就是傑出之作少;另一頭和中間大,就是尚可一讀的多,平庸之作多。當然,傑作總是從一般作品中篩選出來的,數量不會很多,但,目前相聲創作的問題在於:質與量嚴重失調,優秀相聲鳳毛麟角。一些應景式的相聲比賽和相聲節之類,常常是人為的紅火一時,頃刻間煙消雲散,很難起到真正的推動作用。

    三、低俗者多,高品位少

    傳統相聲確實存在封建糟粕和低階趣味,尤其是所謂的“葷口”,為害最烈,幾乎窒息了相聲的藝術生命。1949年以後,經過反覆的認真的清理,相聲藝術面貌一新。另一方面,新相聲的創作常常與政治運動和中心工作掛鉤,雖然有時忽視藝術技巧,甚至流為政治對話,但從格調看,問題倒比較少。改革開放以來,種種禁區都被打破,猶如開閘放水,難免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相聲中闊別多年的封建糟粕和低階趣味竟然死灰復燃,捲土重來。只可意會、不便言傳的變相“葷口”——“暗臭”,旋風腳、美國拳之類的打鬥動作,利用倫理關係抓哏取笑,用生理缺陷出洋相,張牙舞爪、穢言穢語的互相咒罵,表演矯揉造作,齁貧惡厭,凡此種種,在當前相聲舞臺上屢見不鮮,散發著惱人的惡臭。猶如一塊臭肉壞了一鍋好湯,它給相聲藝術帶來的惡劣影響不容低估!

    近年來,由於教育出現某些偏差,導致社會特別是青年的文化水平、文化素養以及藝術欣賞格調普遍下降,也反過來對相聲藝術造成令人擔憂的傷害和影響。

    那麼,相聲藝術如何擺脫危機,走出低谷,真正做到東山再起呢?《相聲藝術論》中已作詳細的闡釋。概括起來,不外乎是:

    一、充分估計相聲藝術的優勢;

    二、培育相聲演員隊伍和觀眾隊伍;

    三、狠抓一曲之本——創作;

    四、加強理論研究。

    如果能夠抓住上述四個環節,努力奮鬥,持之以恆,則相聲藝術的東山再起,當在不太遠的將來!

  • 2 # 相當旺德福

    (以下圖文不符,內容也是臆測,您權且當個小人書看……)

    打老年間吶,有一撥藝人是幹這個的:

    後來,有一天出事兒啦:

    “哥們兒,怎麼啦這是?”

    “別提啦!皇上駕崩啦!”

    “皇上沒了,三年不給動響兒。咱靠什麼吃飯哪?”

    “得嘞!咱逗樂兒耍口技!”

    後來,出現了一位全堂八角鼓的藝人張三祿。

    因為一些客觀原因,他與其他的同行們,有著“赤裸裸的仇恨”。

    於是張三祿退出老本行。在天橋圍了個帳篷撂地掙錢,表演口技、說說笑話。就像這樣:

    據說,是張三祿根據自己的職業,把“象生”改成了“相聲”。

    其實,這個時候的相聲,和現在差得很遠,充其量只能算是單口相聲。

    不過,另一位大能出現了——窮不怕朱紹文先生。

    他也因為服國喪要改了行。這倒黴催的皇上!

    不過難不倒他。朱老總擅長搞發明創造,比如

    還有玉子板

    不厚道的是,整出來個太平歌詞。

    後人為難啊……

    是會啊?是不會啊?是會啊?是不會啊?是會啊?是不會啊?是會啊?是不會啊?……

    朱紹文把這些揉到了,從張三祿那裡學到的“相聲”裡。

    並且與徒弟們一起發明了對口相聲。

    也許後人覺得面對面說,口水容易噴到對方身上,就變成了這樣:

    再經過後輩先人的努力,然後進了園子:

    後面就都不說了,實在編不下去了……

    以上圖文無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期升結腸癌手術後再做化療是否可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