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隱追夢

    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現代西方哲學一般指黑格爾之後至今的西方哲學.它的特點是新流派眾多、思想方式變化深刻、與現代科技與人文眾學科的關係密切、對中國的現實思潮影響巨大、與未來哲學的發展息息相關。

    哲學發展到當代,不論是哪個學派,都出自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思潮其中的一支.這兩大思潮相互對立,形成了近代哲學的發展軌跡,但是,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的發展又有一個共同的走向或趨勢,那就是由對立走向融合。

    現代西方哲學的基本特徵

    現代西方哲學與傳統的哲學相比,具有自己的時代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經驗論

    在經驗論與理性論(即唯理論)的長期論爭中,經驗論由盛而衰,理性論有抬頭的跡象。從20世紀初到50年代末期,在英美哲學界一直佔統治地位的,是由A.孔德開始,由B.A.W.羅素髮展起來的分析經驗論(見分析哲學)。實用主義以及歐洲大陸的其他一些哲學流派也傾向於經驗論。這一時期,理性論僅僅在新經院哲學(見新托馬斯主義)中還有點影響。但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

    60年代在法國興起的結構主義運動,力圖恢復理性論在現代哲學中的地位。而對經驗論最沉重的打擊,是來自心理學方面。蓬勃發展起來的認識心理學派,給理性論提供了反駁經驗論的最有力證據。按照認知學的看法,心靈完全不是一塊白板,即使最簡單的知覺也受認知作用的影響,決不是單純接受來自外界的刺激。一個意象更是資訊儲存與檢索的複雜操作,經驗論者所設想的那種純粹的經驗或觀察並不存在,人們在對外界事物的認識中,認知的模式或正規化起著決定的作用。

    科學實在論根據新的物理實驗結果對經驗論所作的批評,也為理性論的復興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經驗論者不僅忽視了心靈或理性的作用,而且還否認或懷疑外物,即那些不可觀察的“理論物件”的存在,並以可觀察性作為實在性的標準。大多數科學實在論者反對經驗論主張的這種觀點,有些實在論者還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認為科學哲學中最後的裁判員不是理論,而是實驗,不是我們怎樣思想,而是我們如何行動。在他們看來,能夠產生效果的理論物件,即使本身是不可觀察的,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它們是實在的。經驗論和理性論在現代西方哲學中的易位,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19世紀中葉以前,近代科學明顯地對經驗論有利。然而現代科學並不支援經驗論,由於哲學家和科學家們長期囿於經驗論的傳統,他們往往試圖從經驗論立場解釋新的科學發現。隨著現代科學中理性論再度被重視,導致它在現代西方哲學中的復興。這樣,結構、整體、正規化等,便代替邏輯原子、感覺資料、觀察語句而成為最流行的哲學概念。

    決定論

    在邏輯、倫理學、認識論和科學哲學等領域,普遍出現了多元主義、相對主義取代一元主義、決定論的傾向。哲學家不再信奉那種永恆不變、普遍有效、獨一無二的規範、準則、標準或正規化,承認道德規範、合理性標準、科學正規化等都相對於文化和時代而發生變化,甚至邏輯規則也可以根據約定而有所不同。例如,R.卡爾納普提出的容忍原則,就允許有不同的邏輯和不同的語言構架;M.福柯揭示了文化史上各種不同的認識型;T.S.庫恩指出了科學史上各種不同的正規化;P.K.費耶爾阿本德強調合理性標準隨時代而改變。

    這些哲學家對多元主義的趨向各自採取了不同的態度:有的認為這是可以容忍的;有的承認這些是人類學和科學史上所揭露的事實;有的則表示熱烈擁護。費耶爾阿本德指出,一個科學家不僅是理論的發明者,而且是事實、標準、合理性形式,乃至整個生活方式的發明者。

    現代西方哲學在文化史、倫理學、認識論和科學哲學等方面,還普遍地帶有相對主義的特點。一個多元主義者如果進一步主張同時或先後出現的不同標準、正規化等等是不可通約或不可比較的,並且在它們之間並無正確、不正確之分,並無進步、退化或優劣之別,他就成了一個相對主義者。在歐洲大陸哲學中的後期結構主義、解釋學以及在英美的分析哲學中,相對主義並不罕見。

    19世紀德國哲學家F.W.尼采可以被視為現代西方哲學中相對主義的最早典型。他認為一切推理都是合理的,一切“真理”都是源於某一佔支配地位的“意志”的視界。

    尼采早在19世紀末期就反對19世紀中期以來流行的實證主義,他針對實證主義者“有的只是事實”的口號說:“不,恰恰沒有事實,有的只是解釋。”

    庫恩和費耶爾阿本德則在20世紀60~70年代反對當時佔統治地位的邏輯實證主義,他們對邏輯實證主義者所信奉的既是經驗意義標準也是理論評價標準的觀察證據提出質疑,認為沒有任何中立的觀察,只有充滿理論或受理論汙染的觀察。在現代西方哲學中比較流行的有道德相對主義,還有文化相對主義和歷史相對主義,但相對主義並未佔統治地位。有些多元主義者或歷史主義者既反對固定不變的標準,也反對相對主義。

    問題研究

    西方古代、近代的許多哲學家都對語言作過哲學考察,但他們並不認為這種考察是一切哲學思考的必要條件或預設。現代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承認語言哲學並不以形而上學或認識論為基礎,相反的則是形而上學、認識論和任何其他哲學學科必須以語言哲學為基礎,而且只有透過語言的分析和闡明才能夠研究、澄清或解決任何哲學問題。英美分析哲學和歐洲的主要哲學流派如現象學、結構主義和解釋學都十分注重語言的研究和闡明,只是著眼點有所不同。

    分析哲學家往往認為科學問題是事實問題,科學研究一刻也離不開語言,而哲學問題本身就是語言問題,或者可以歸結為語言問題。他們所關注的主要在於分析形式化語言或日常語言,但其中又有不同的側重點。一種是把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看作對各種不同語言或談論的分析和闡明,如對宗教、倫理和科學的談論等等。

    這樣,哲學談論就是對談論的談論,是屬於第二層次的、使用元語言的談論。物件語言和元語言只有在人工語言或形式化語言中,才能被明確區分出來。持這種看法的哲學家認為,日常語言有許多缺陷,無論分析那一種談論,都必須或應當構造一個形式語言系統,代替那些實際上被使用的語言,只有這樣才能夠闡明該談論中出現的許多詞、句的語義關係和邏輯關係。例如,在分析科學語言時,主要不是分析科學家實際使用的語言,而是分析那些經過合理重建的科學理論和觀察報告等等。

    另一些分析哲學家則致力於分析與日常語言中的哲學至關重要的詞彙和語句,反對用人工語言代替日常語言。他們認為日常語言本身毫無問題,毛病主要出在對日常語言的誤解。正是由於不懂日常語言的用法或使用不當,造成了奇怪的、難以解決的哲學問題。因此,只要對日常語言進行細緻分析,闡明有關詞、句的意義和用法,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使哲學困惑得到“治療”。

    在語言問題上,主要流行於歐洲大陸的結構主義和解釋學與主要流行於英美國家的分析哲學有所不同,這些學派比分析哲學更注重語言分析,它們不只是分析語言,而且把一切現象,包括社會現象、心理現象甚至自然現象,都當作一種程式碼或符號系統,或者當作一個文字加以分析和解釋。

    例如,法國結構主義者C.勒維-斯特勞就把神話和親屬關係看作具有象語言一般的結構。按照他的分析,神話並不是對自然現象的解釋,而是努力解決人的生存和社會組織問題的嘗試。他把語言和通訊作為哲學的關鍵概念,認為人的本質特徵是具有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解釋學專門研究和解釋人的行為、語言、社會制度等本質上有意向的現象,它把一個夢、一個神話故事和一條法律等等,都看作是具有語言的性質,並需加以解釋的文字。

  • 2 # 楊小林792

    哲學是解析自然,分析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地心學說是發展很滯的,因為搞反了自然,自從日心學說推翻地心學說,科學突飛猛進,西方學說都是以元素研究的,微觀研究物質的,由微觀到宏觀,東方學說都是宏觀到微觀,整體研究物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 容量型26650電池標稱內阻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