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亂世塵緣3

    一線防禦,其實就是外圍防禦,二線防禦,就是靠近核心,三線防禦,就是核心防禦,就是心臟,,梯層次防禦,保護核心的安全,

  • 2 # 國平軍史

    軍事上所說的“一線、二線、三線”,是國家為了應對複雜的國際政治局勢,以及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在戰時設定的防禦範圍,根據輕重緩急,佈置了一線、二線和三線。

    一線是北部邊境和沿海地區;二線為廣大的中部地區;三線則屬於崇山峻嶺的大西北地區,國內面積最大的區域,有著最大的防禦縱深,足以支撐起大規模的戰爭。

    曾經一段時間,國家特別重視三線建設,即便在山區都有許多軍工企業,是支援前線作戰的戰略大後方和戰略基地。

    防禦縱深, 是一個軍事術語,意為防禦地區或防禦部署的縱向深度,國家的國土面積越寬廣,就有足以支撐戰爭的防禦縱深。

    防禦和進攻,是相對立的戰爭形態,防禦是比進攻強的作戰形式,一般戰爭以防禦開始,而以進攻結束;儘管進攻是結束戰爭的主要手段,但防禦在戰爭中的地位,顯然也是極為重要的。

    防禦與進攻的關係,是相輔相成,互為作用的,兩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廢,對弱勢方來說,防禦就顯得尤為重要。

    倘若國家非常小,則戰時就談不上什麼防禦縱深了,數句笑話,射程300公里以上的遠端火箭炮從A國發射,火箭彈就可能飛到B國去了。作為軍迷個人非常有體會,由於歐洲國家小,在歐洲旅行時,國與國公路都是相通的,不似某國到處設卡收費,所以旅行車一路暢通無阻,沒開幾個小時就到另外一個國家了。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之所以無法在短時間內讓蘇聯投降,或者說徹底征服蘇聯軍民,除了蘇聯政府不屈服的頑強意志,軍民的拼死抵抗作戰、英美對蘇聯源源不斷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等因素以外,蘇聯本身有世界上最大的領土,有著廣袤的國土面積足以與德軍周旋,寬廣的防禦縱深可依託,也是最終戰勝納粹德國的主要原因之一。

    倘若蘇聯的領土只有法國、比利時那般大小,蘇聯早就被納粹德國裝甲叢集閃電般征服了。

    實際上,戰爭打到後面,德國軍隊坦克、自行火炮和軍用卡車,在蘇聯無窮無盡的國土上開著,即便蘇聯軍隊不抵抗,德國軍隊的進攻也會放慢,因為燃油和糧草供應不上了,其摩托化部隊不得不停下來,等待後勤補給供應。

    德軍戰敗,一大半原因是被後勤拖死的,譬如過冬的棉衣沒有及時運上來,因為1941年10月18日莫斯科周邊下了場大雪,提前一個月入冬,部隊缺乏過冬物資,坦克發動不了,士兵缺衣捱餓,莫斯科會戰,德軍豈有不敗之理。

    天不滅蘇聯,倘若不是莫斯科周邊提前一個月進入冬季下了大雪,那麼莫斯科就被強大的中央集團軍群佔領了,二戰歷史就要改寫了。

  • 3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軍事術語上的的“一線部隊”“一線防禦陣地”指的就是於敵人直接接觸的部隊,是軍事行動中最前沿的的地方。而二線則是相對一線部隊以外的其他準備投入一線戰鬥的部隊,而其中也包括了後勤、醫療、情報、指揮、炮兵、雷達、防空等。許多單位構建程一個保障中心為一線提供任何支援,是大規模開進的主力。

    而三線應該是預備役部隊,這其中包括要投入作戰從其他地方抽調補充來的野戰部隊,也包括了真正的預備役部隊。而這個劃分基本上按照危險程度來劃分,數字越往前,其危險程度越高。關家腦戰役中彭老總直接懟上一線,這裡的戰場環境是十分危險的

    而防禦縱深是看你的管轄國土面積的大小來算,國土面積越大,在國土防禦上來說防禦縱深越大,特別是像中國和蘇聯這樣的大國。而像日本這樣的島國就別談防禦縱深了。而防禦縱深就是用來撤退時在後撤之後有沒有進行下一步抵禦攻擊或者反擊的能力。防禦縱深越大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的機會越多。

  • 4 # 度度狼gg

    科普,以60年代中國國防縱深劃分的標準,首先弄清楚你的家鄉處在幾線?為了應對兩個超級大國的威脅,當時的口號是“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

    一線地區指陸地邊境及沿海地區,大致可以界定為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新疆和西藏各省和自治區。屬於國防最前線,部署守備部隊,建立守備區、警備區和衛戍區。

    三線地區則是指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和青海各省區,基本是以中國大西南山區為主,同時也包括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西等省和自治區的腹地部分,是戰略防禦的核心部分,部署戰略預備隊。

    那麼,介於一線和三線之間的所有地區,都屬於“二線”,部署隨時支援一線的機動部隊,應該說在作戰預案中,精銳部隊肯定置於二線。

    中國60年代進行的“三線工程”,主要是把原集中在東北和華北的國防工業內遷,將一線和二線的重要專案、工廠撤入三線,完成“靠山、分散、隱蔽”的中心任務,於是從1964年起,三線建設宣告大規模開始,400萬工農兵在大西南和大西北揮汗如雨,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

    像著名的西安交大、西南交大都是在這個時間段從上海和華北抽調師資和人員組建的。

    當然,每個國家的國防稜線都是根據自己的國土特點具體劃分的,不能一概而論,中國幅員遼闊,南北端和東西端距離都比較長,擁有較好的“防禦縱深”,才可以劃出一二三線,很多國家領土狹小或形狀奇特,不僅缺乏防禦縱深,也很難在軍事上劃出國土防禦線區別來。

    比如二戰時期的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低地國家,根本不具備戰略縱深,德軍裝甲部隊一天幾乎可以橫貫其領土,毫無迴旋餘地,只能投降。法國的防禦縱深也不好設計,它的主要經濟和政治中心都在西北部,一旦被德軍包抄合圍,南部地區只能投降,因為已經無力抵抗了。

    而二戰蘇聯就擁有非常大的戰略縱深,儘管納粹軍隊在戰爭初期進展迅速,也僅僅佔領了其歐洲部分的一小塊,蘇聯軍隊節節抵抗,同時將大批軍工企業後撤內遷,利用天然的國土面積優勢,最終粉碎了希特勒的“閃電戰”。

  • 5 # 紅色手電筒

    一線,二線,三線這些說法都是指軍隊的戰鬥隊形中的位置,現在有的時候引申開來也會把原來中國六七十年代為了準備核戰爭時期,把國土分為不同的區域。

    一二三線這種叫法可以從很早的冷兵器時代的戰鬥隊形說是。最早的使用冷兵器時代,步兵在交戰時都是排成方陣,方陣中計程車兵都是手持長兵武器,方陣一般是橫寬縱短的長方形,就是排成一個像刺蝟一樣的長兵器陣型,在前排計程車兵最先接觸敵軍,這些象描寫古代戰爭的電影中就會有,而面對敵方橫排也被叫做正面,方陣都是要正面對敵,方陣的豎排叫做縱深,一般方陣縱深不會太大,太大了後排士兵的武器就夠不到敵人了,最大縱深有8排就不錯了,不過亞歷山大的馬其諾方陣有16排。

    當戰爭進入到了熱兵器時代,在使用滑膛槍的時代,也就是所謂的排隊槍斃時代,一開始還是採用方陣隊形,但是這時候的方陣正面很寬了,但是縱列一般只有3排,第一排放槍,第二排準備,第三排裝彈,這種狀態來回迴圈,排隊槍斃戰術正規的名字叫做線式戰術,這個時候一線二線三線的概念開始開始出現。

    隨著兵器的發展,交戰距離的不斷加大,排隊槍斃終於被散兵戰術淘汰,但是用一二三線來代表部隊的任務和投入戰鬥的順序的做法被延誤了了下來。

    現在說一線部隊就是指戰爭一開始就投入戰鬥的部隊,二線部隊就是在一線部隊投入以後再投入的部隊,三線部隊以此類推。如果是說陣地,就是緊挨著敵人的陣地是一線陣地,後邊是二線陣地,然後是三線陣地,通常一線陣地最強,一線部隊的戰備程度最高。

    而防禦縱深是指防禦陣地的厚度,一般來說,防禦戰鬥或者戰役都是一種以空間換時間的戰鬥形式,由於防守一方通常處於力量較弱的一方,所以如果在一個陣地上防禦的時間太久,很容易被佔有優勢的進攻一方用火力壓倒,通常在一個陣地堅守一定時間後會撤到下一個陣地,當然如果防禦縱深很淺,那麼就只能是死戰不退,通常作為防守的一方會想盡辦法擴大自己的防禦縱深,來為自己增加回旋的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說體內有癌症,會有四處變黑,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