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文藏書畫

    【文藏來答】“寫經換茶”,是不是光聽著就覺得很有詩意呢?下面就跟文藏君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典故是怎麼來的吧~

    元代文壇領袖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為元代著名書畫家,系中國書法史上楷書四大家之一,他開創了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與元代臨濟高僧中峰明本結下了深厚的方外交誼,詩書往還,留下許多佳話。他們之間亦師亦友的關係中,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故事之一,就是趙孟頫向中峰明本寫經換茶的故事。

    趙孟頫書贈中峰明本《心經》

    中峰明本(1263—1323)是元代江南最著名的臨濟宗僧人,也是有元一代影響最大的禪門宗匠,被譽為『江南古佛』。在元代禪宗日趨衰落的情況下,中峰明本一系崛起於東南,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遠則西域、雲南,域外南韓、日本,爭相前來瞻禮。他所居住的天目山,成為江南禪宗的中心。中峰明本繼高峰為一世宗師,天目山高僧輩出,聞名中外,日本、印度、高麗僧人紛紛慕名來此。虞集曾言:『從之者如雲,北極龍漠,東涉三韓,西域、南詔之人,遠出萬里之外,莫不至焉。』明初著名儒臣宋濂也說:『國師之道,東行三韓,南及六詔,西連印度,北極龍沙,莫不躡擔登,諮決法要。』據日本《延寶傳燈錄》等記載,元代先後有十七位日本僧人來天目山參拜中峰明本和斷崖,回國後均建立寺院。他們繼承了隱遁清修的幻住禪風,不住名山寺院,注重真修實悟,為廣大僧俗信眾所仰慕,居處皆成名剎,後人將他們通稱為『幻住派』,影響極大。

    趙孟頫《心經行書冊》 紙本 區域性 冊頁 遼寧博物館藏

    中峰明本擅長書法,能詩擅曲,在文學上有相當造詣,提倡喝茶坐禪,使禪人誦讀有精神,並以茶待禮,客人一到,先用茶待客,使客人得以休息靜心。中峰明本在法事法會、僧堂生活中無處不用茶,無時不用茶,如在結夏開示中,需要『點茶一杯』,他自擬開示法會類似『庵中茶話』。在《示祖禪人》語錄中,還有『香匙茶盞舞三臺』之句。這裡的『香匙』,或許就是一種茶匙。『茶盞』,則指當時流行的黑釉茶盞無疑,一語道出了他的茶風禪機。他以茶參禪的禪風也被其日本弟子繼承,對後世日本茶道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趙孟頫《心經行書冊》 紙本 區域性 冊頁 遼寧博物館藏

    中峰明本為躲避元朝請他進宮,遠避到吳興卞山,築幻住庵,在當地傳得沸沸揚揚。於是,趙孟頫、馮子振來到幻住庵,就有了後來《梅花百詠》詩的誕生。趙孟頫見中峰明本後,就像生活不可缺少的指明燈一樣,有事就向他請教。趙孟頫與中峰明本相互探討禪法,每次都以禪宗中明心見性,覺悟本來具足的清淨佛性為根本,而論到真切處,常『悲泣垂涕,不能自己』,可見其受禪宗影響之深。

    趙孟頫《心經行書冊》 紙本 區域性 冊頁 遼寧博物館藏

    中峰明本比趙孟頫小將近十歲,卻是趙孟頫、管道昇夫婦虔心依止的法師,趙孟頫留下以『中峰和上老師侍者』為上款的信函多達二十多件。一位是得道高僧,一位是高官文人,兩人在交往中彼此饋贈,趙孟頫送『茶葉、人參、五味、蘑菇、藥品等禮物』,中峰明本回贈藥品、香、酒豉(豉,用豆豉浸漬的酒,可供藥用)、沉香、靈砂等,從中可以看出彼此之間親密的關係。

    趙孟頫『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在趙孟頫的一生中,抄錄了大量的佛教經卷。趙孟頫所抄佛經流傳於世的多達八十多冊(卷),僅《金剛經》就十一次,有十二冊。《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圓覺經》《無量壽經》等,他都寫過多次。他寫經換茶的事,純屬情理之中,且為其與中峰明本往還交遊之書函詩文所證實,更為遼寧省博物館所藏趙孟頫書《心經》長卷所實證。該帖的落款,有『弟子趙孟頫奉為本師中峰和尚書』之語。

    明代後有人據此佳話,繪有圖卷傳世。其中最著者,當即明代大書畫家仇英、文徵明珠聯璧合的《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為國畫、書法合璧之作,現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

    明 仇英、文徵明 趙孟頫寫經換茶圖

    該圖是仇英應明代收藏家崑山周於舜之請求而作,仇英曾臨摹趙孟頫之畫,對趙孟頫書寫《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事應有所知,所以周於舜找人畫《趙孟頫寫心經換茶圖》,仇英當然是最好的人選。仇英《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最早著錄於乾隆時期的《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中,標題為《仇英畫換茶圖、文徵明書心經合璧》一卷。題識雲:『二幅畫幅,縱六寸五分,橫三尺三寸。設色,畫松林、竹籬。松雪據石几作書,恭上人對坐。後設茶具、爐案。侍童三。款,仇英實父制。鈐印二,十州、仇英之印。書幅,金粟箋本。縱如前,橫九寸七分。楷書《心經》,嘉靖二十一年,歲在壬寅,九月廿又一日,書於崑山舟中,徵明。鈐印二,停雲、徵明。』

    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 區域性之一

    畫面松林、竹籬,趙孟頫據石几作書,中峰明本禪師對坐,描繪的就是寫經換茶的故事。圖之右前方為趙孟頫在松林樹下據石几寫字,似乎才將紙攤開,正待作書。石几前坐有一僧,面向畫紙,即是題識上所說的『恭上人』,正是中峰明本禪師。而趙孟頫則側身看著右前方的侍童,手上捧著一物,似為茶包,正走向趙孟頫。圖中間松林較遠處有一侍童,正蹲著煮水。圖之左側更遠處有一侍童,手捧著一物正向這裡走來,侍童的身後有兩隻喜鵲正在圓臺上覓食。趙孟頫與中峰明本之間的交往,頗能反映元代士大夫參禪問道的現象,這是禪師與士大夫精神相通的表現。

    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 區域性之二

    該畫卷後《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明朝大家文徵明所書,書於金粟箋本上,末題『嘉靖二十一年,歲在壬寅,九月廿又一日,書於崑山舟中』。文彭題跋雲:『逸少(王羲之)書換鵝,東坡書易肉,皆有千載奇談。松雪以茶戲恭上人,而一時名公盛播歌詠。其風流雅韻,豈出昔賢下哉。然有其詩而失是經,於舜請家君為補之,遂成完物。癸卯仲夏,文彭謹題。』『松雪』即趙孟頫,他自號『松雪道人』。文彭系文徵明長子。文徵明次子文嘉的識語云:『松雪以茶葉換般若,自附於右軍以黃庭易鵝,其風流蘊藉,豈特在此微物哉?蓋亦自負其書法之能繼晉人耳。惜其書已亡,家君遂用黃庭法補之。於舜又請仇君實甫以龍眠筆意寫《書經圖》於前,則此事當遂不朽矣。癸卯八月八日,文嘉謹識。』

    明 文徵明 心經

    文彭 題跋

    文嘉 題跋

    根據此圖收藏家王世懋(1536—1588)之題跋:仇英作此圖系因明代收藏家崑山周於舜(1523—1555)之請。周於舜因獲得趙孟頫的『寫心經換茶詩』,而不知其所寫《心經》流落何處,於是請仇英依詩之意而作畫,同時並請文徵明在畫卷後以小楷字書寫《心經》以媲美趙孟頫原作。王世懋後來自周於舜家得此畫卷,見它與自己所藏之趙孟頫《心經》正好是兩美之合,遂在畫卷上於文彭與文嘉題識之後再增題跋語,敘述仇英作畫及文徵明寫《心經》之緣由,使周於舜請仇英作圖原委大白於世。畫後文徵明書《心經》,文徵明之長子文彭題跋和文徵明之次子文嘉識語,仇、文兩家交情之深,也由此可見一斑。仇英此圖卷用筆精爽純熟,作色明麗豔逸,不失秀雅溫潤之氣,加上諸家題跋,國畫書法,珠聯璧合,堪稱國寶珍品。

    王世懋 題跋

    其實趙孟頫寫經,不光是為換茶,更重要的原因是皈依佛道,虔敬三寶。當時朝臣對趙孟頫亡宋宗室的猜疑和排擠,世人對他仕元為官的鄙視和指責,如此這般的精神痛苦、心理壓力,促使他醉心於書畫藝術,傾心於佛道,希望從中尋求人生的樂趣和精神的寄託。據《元史》本傳載:趙孟頫『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在他的一生中,抄錄了大量的佛教經卷。

    元 趙孟頫(款) 臨黃庭經附繪王羲之像卷 區域性

    元 趙孟頫(款) 臨黃庭經附繪王羲之像卷 區域性

    元 趙孟頫(款) 臨黃庭經附繪王羲之像卷 區域性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素質教育是個偽命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