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雲之語手工摺紙大全
-
2 # 南朝居士
和親能得到多少?最多一個假公主,幾十名宮女,然後金銀財寶嫁妝,每年的布匹、茶葉,其他在沒有了,而是,漢朝跟她做生意,還都賺回去了。
但是,如果打漢朝呢?數萬男人口可以做奴隸,還有數萬女人,搶的錢、貨不計其數,你說為什麼搶?
-
3 # 小魔225694741
主要是匈奴的野心並不滿足於統一大草原,其實遊牧民族當中,匈奴也好,其餘民族也好,都是以入主中原為終極奮鬥目標。和親只是雙方勢均力敵,無可奈何的一種妥協而已。
在那個古老遙遠的年代,民族存亡的交參,生存利益的糾結。到了漢,匈時代已經到了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爆發邊緣。
先是匈奴在冒頓單于野心勃勃的指揮下,率兵先後攻打了,月氏等國。。統一了草原上各個遊牧民族,形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強大王朝。
雖然匈奴統一了大草原,但是由於地理環境,以及生活風俗的原因,使得剛被刀槍迫使就範的,散落在大草原四處部落不便管理。再加上少數民族本就是被冒頓單于武力鎮壓下委曲求全的,所以很多部落對冒頓單于很是不滿的。
而冒頓單于為了轉移內部矛盾,再加上自己本身就是個野心勃勃,雄心萬丈的傢伙。早就對肥沃富饒的美麗中原垂涎三尺,虎視眈眈。 在統一草原之後坐視中原亂鬥,伺機而下,大兵壓境已經是箭在弦上了。
與此同時中原如火如荼的反抗秦朝的戰爭終於以劉邦的勝利落下帷幕,使得匈奴失去了最好的進攻時機
雖然失去了最好的時機,但是戰火燎原的中原大地,已經是千瘡百孔,百廢待興,這也助漲了匈奴想要佔據中原的野心。正因為此匈奴義無反顧的,悍然發動了侵犯中原的戰爭,好在此時的劉邦手下都是能征善戰的能臣武將,匈奴見事不可為,見好就收,最後以白登之圍,迫不得已接受和親補償, 這也是和親的由來 。
白登之圍如當頭棒喝,讓劉邦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統一中原並不是萬事大吉,高枕無憂的。所以漢朝無論是劉邦,呂后,漢文帝等等。無一例外的對內大力推行與民休憩,修生養息的政策。對外以和親,互市,同時送上大批子民供匈奴驅使為奴。以期滿足匈奴的貪得無厭的慾望,對匈奴出爾反爾,肆無忌憚的寇邊虐民採取忍讓,就是為了爭取時間厲兵秣馬,積極備戰,從漢朝鼓勵子民養馬的優惠政策可見一斑。直到漢武帝時代,經歷上百年的養精蓄銳,終於有了完全消滅匈奴的實力和能力之時,才改變策略採取主動攻擊,以攻為守,反攻匈奴,直至驅逐匈奴。
所以說綜上所述和親只是表象,是手段,是戰術,是誰也無法滿足的妥協,因為一邊想把對方大好河山佔據,子民供其奴役。一邊是迫不得已,奮起反抗的忍辱負重,真正的原因就是亙古不變,弱肉強食,你死我活的民族鬥爭。
-
4 # 立志成蟲
根本原因還是實力的博弈哈。漢初劉邦陷入“白登之圍”弄不過匈奴只好搞和親的政策,無力跟匈奴進行大規模的戰爭,更不要說擊敗匈奴了。“和親”弄得跟交保護費一樣,匈奴人也知道漢軍不足畏懼,仍然有恃無恐屠殺洗劫邊塞,有漢廷送來的,有自己搶來的,實現了利益最大化。漢初“和親”是屈辱式的妥協 。到漢武帝時,西漢經過幾十年的財富積累,國力強盛了,漢武帝開始主動進攻匈奴,實力決定了形勢,匈奴屢遭重創,殘餘只能遠逃,對漢朝的威脅從根本上大大緩解了。這個時候和親大大減少了,犯不著再以屈辱換和平了。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親往長安求親,昭君出塞,漢匈之間和平至少50年,大背景還是漢朝有強盛的國力
-
5 # 千牛衛1109190230
從根本上說文化和民族本性,匈奴本身就是遊牧民族,以草原生依沙漠存,優勝劣汰和惡劣的自然條件促使他們的骨子裡有狼的血性和戰鬥力,所以天生兇狠而且戰鬥力極強,也是這個原因使得他們無所畏懼同樣也毫無人性,文明對於這個民族來說就是兒戲反而生存的本性促使了貪婪在他們眼裡漢朝的子民和財產就是他們的獵物,漢朝軍隊最初根本無暇顧及邊塞的穩定,一次又一次失敗和求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本質問題,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喂不飽的白眼狼
-
6 # 歷史風暴
根本原因是人口的增長遠遠超過生產力的發展,整個蒙古大草原一直受馬爾薩斯陷阱的威脅。
說起美麗的蒙古大草原,很多人的印象是這樣的。
尤其是那首北朝民歌: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更是把草原描寫成了詩和遠方的地方!
這也說明,人類的記憶往往願意留下美好。
北朝的這首民歌來自於生活於中原地區的北方少數民族對家鄉的回憶。其實,遊牧民族在草原上的生活並不總是充滿詩和遠方,希望和田!他們的生活中更多的是艱辛。
北方草原處於400毫米降雨線之外,這就註定了這裡的雨水沒有那麼充沛,土地沒那麼肥沃。所以不能種地,只能以放牧為主。而古代遊牧業所承載的人口數極低,1平方公里草原也就1-2個人。所以,草原人口很容易飽和,那麼必然會引發內部戰爭和對外遷徙。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內遷就是這個原因!
(晉朝時期少數民族南遷路線圖)
但是,內遷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當地原住民接受這種內遷。如果不能接受就必然會爆發激烈衝突。同時期的羅馬帝國和高盧人、哥特人等北方民族多次大戰就是這個原因。最後,由於羅馬帝國已經衰落,阻擋不了這樣的移民熱潮只得妥協,曾經一年之內就有數百萬人湧進羅馬帝國!
(古羅馬時期各民族遷徙路線圖)
面對以上情況,草原南部的農業國實力強大的時候就有能力將南遷阻止和消化掉,所以,北方遊牧民族就只能以搶劫的方式來作為補貼,維持生活這樣子!
回頭看西漢早在西漢初年,冒頓單于就曾經率領40萬草原騎兵南下攻打漢朝。並在白登將劉邦圍住,要不是援軍馬上趕到,可能劉邦就交代到那兒了!
白登之圍後,漢朝開始和親政策,目的在於找個理由給匈奴送東西,避免捱揍!
有 了漢朝的支援,匈奴人不需要搶劫就能養活多餘的人口了。所以,在白登之圍後很長時間,匈奴都沒有大規模南下用兵。可想而知,那時候匈奴人的生活還是不錯的。而漢朝所提供的物資全由冒頓分配,也方便了他控制匈奴各部。
可是,從冒頓單于開始,草原被統一到一起,很少會爆發大規模戰爭,人口卻還在不斷增長。總有一天,匈奴人的需求大於漢朝的供給能力。所以,到漢文帝時期,匈奴由於人口壓力再一次大規模南下。這就是為什麼兩國都和親了,匈奴還打漢朝!
所以,漢武帝之前,漢匈之間衝突的主要原因是匈奴人口增長過快,草原養不了這麼多人!
回覆列表
和親並不代表一切都相安無事,漢朝的和親是從劉邦開始的。劉邦白登之圍後不得已選擇了和親,匈奴欣然接受。和平只持續了一段時間匈奴兵馬又不斷騷擾漢朝邊境,漢匈之間拉鋸戰不斷,漢朝邊境百姓苦不堪言。但一般都是小規模的戰役,匈奴人一番掠奪後就撤退,漢朝也拿他們沒辦法。
主要原因是因為匈奴是物質匱乏的遊牧民族,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只能靠打獵維持生計。但是人越來越多草原上的獵物又越來越少,而且北方又極度寒冷,一到冬天連動物的影子都看不到了,為了生計他們不得不靠掠奪來滿足自己。而漢朝地大物博,資產豐富,老百姓都過著富足的生活,起碼跟匈奴比起來已經是非常富足了。跟漢朝相比匈奴簡直就是原始社會,他們太窮了。就好比二戰時期的日本,只能靠侵略和掠奪來滿足國內的需求是一個道理。
特別是漢奸中行説投靠匈奴後,他們就開始對漢朝邊境有計劃有策略的侵擾。文景兩帝除了在邊境防禦沒有任何大膽的進攻,一方面是白登之圍後漢朝就不敢和匈奴正面作戰,更不敢有大規模的戰役,因為被匈奴打怕了,漢朝人有一種懼怕匈奴的心理。另一方面匈奴的騎兵確實非常強悍,他們搶了就走,等漢朝軍隊趕到他們已經消失在茫茫草原中,漢軍又不敢深入草原,所以只能不斷靠和親的方式來打打停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