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姓先生

    英聯邦是一個由53個獨立主權國家(包括英國屬地)組成的國際組織,其成員大多是英國的前殖民地或者保護國,英聯邦現任元首為英國的查爾斯王子。

    在大多數華人的眼中,那些英聯邦國家作為曾經英國的殖民地,他們應該非常痛恨英國,甚至以跟英國走在一起而感到恥辱。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英聯邦各成員國竟然還定期一起舉行運動會,這實在跟我們的固有認知相差甚遠。

    在我們的輿論環境中,殖民者都是血腥而殘暴的,他們透過武力從殖民地人民身上榨取經濟利益,因此殖民者都是壞的。但事實卻並非如此,並不是所有的殖民者都罪孽深重。英聯邦國家和英國之間緊密的外交關係就足以說明問題。

    英國從來都不是一個殘暴的殖民者,相反,他不僅為自己的殖民地興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也為當地帶去了現代化的經濟體制,還有民主的政治思想,這些對於殖民地人民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另外英國基本上很少對殖民地百姓進行政治壓迫,最後還基本上讓所有的殖民地都獲得了獨立,這樣的英國根本不至於引起殖民地人民的仇恨。

    我們的輿論環境是有導向需要的,所以很多東西往往可能跟事實存在一定的差異,對此我們需要有清醒的認識。英聯邦各成員國並不以參加英聯邦運動會為恥,這說明英國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壞。

  • 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英國本華人少,佔的地方大,因此英國不得不依賴當地人管理和統治。

    以印度為例,在英華人到來之前,印度實際上是分裂的土邦封建制國家,且從古至今都沒有實現過統一。英華人的到來,充分利用了土邦之間的矛盾,用武力佔領了整個印度,印度在英國的統治下,實現了統一。

    有一段時期,英國軍隊只有20多萬人,所以,英國在各地的軍隊都不會派遣很多,英國在印度進行了近代化的建設,包括警察制度、醫院、郵局、鐵路等機構,僱傭了大量的印度人。印度現在還在執行的鐵路系統,還是當初殖民地時期留下來的。

    作為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給印度帶來了近代化的政治、經濟制度。

    作為殖民地,印度被迫承擔著英國的資源掠奪和商品傾銷兩種功能,甚至在美國南北戰爭後,英國工業需要的北美棉花原料供應被切斷,印度被迫種植大量棉花,而造成大饑荒,餓死了很多人。同樣,由於印度是英中國產品的傾銷地,所以印度的工業也基本是一些輕工業,沒有形成獨立的經濟體。

    最後,印度的獨立沒有經歷過戰爭,等於英華人和平移交給了印度政黨。

    在印度國內,對英國殖民統治這段歷史看法比較客觀,而且因為印度是一個記吃不記打的民族,忘性大,歷史上那麼多侵略者,也沒見印度喊打喊殺,甚至在恆河三角洲這樣的印度教腹地都被硬生生嵌進去那麼大的伊斯蘭教勢力。所以,印度人對英國殖民的這段歷史的態度也就可以想見了:不恨。

    英國的其他殖民地也基本類似,英國本華人少,基本都依賴當地人統治,這樣無形中就給了當地人進入政府管理機構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英華人在撤退出殖民地後,本地人能夠迅速補位的原因。法國殖民地,由於法華人對行政權力的壟斷,所以殖民地的矛盾比較尖銳,法華人退走後,殖民地還要經歷一段內部的權力爭鬥。

    英華人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殖民地管理方式,與英華人人數少有關,同時也與英國是所有殖民大國中唯一具有《大憲章》貴族民主的政治傳統有關。所以,英華人的殖民統治相對來說會更側重於策略。

    英華人的政治智慧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很大發展,英華人縱橫捭闔於殖民地大國與殖民地之間,製造矛盾與衝突,將自己定位為關鍵變數或者仲裁者。直到,來自歐洲大陸的爭霸戰爭不可避免地影響到英國。挑戰者是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勢力遭到削弱。各殖民地人民紛紛要求獨立,興起了民族解放運動,殖民體系漸趨瓦解。為了鼓勵殖民地派軍參戰,英華人許諾殖民地獨立。

    1926年,英國被迫承認自治領在內政外交方面獲得獨立,自治領與宗主國以“共同忠於(英國)國王”而組成英聯邦,雙方權利平等,互不隸屬。

    1931年,英國議會透過《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上述決議,確定各英屬自治領都獲得完全獨立的主權,大英帝國名存實亡,英聯邦正式形成。

    所以,英聯邦不是一個國家,也沒有中央政府。英王只是英聯邦名義上的元首,但無權干涉其他成員國內政外交。英聯邦不設權力機構,英國和各成員國互派高階專員,代表大使級外交關係。

    作為大英帝國遺留下來的政治遺產,英聯邦國家內部權力平等,比如聖露西亞這樣的小國就可與英國、加拿大、南非、印度、澳洲等國平起平坐,英國並不能主導英聯邦國家。

    除了和平分手,各個英聯邦國家權力平等外,英聯邦內部還設定了很多基金會,對科學研究、人文建設等進行資金支援。作為當今世界最有名的幾個國際組織,英聯邦可謂是平等互惠的一個組織了,參與的國家不以為恥也就能理解了。

  • 3 # 閒看秋風999

    “洗腦”,指的是用一切手段將符合自己利益的錯誤虛假的認識,以及思想去灌輸給他人。

    不客氣的說,英聯邦殖民地國家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是在全方位“洗腦”的文化中出生而且長大成人的。

    當一個人從呱呱墜地來到人世間,聽到的、看到的、體會到的都是奴化教育;教科書、電影電視等大眾傳媒都是口徑一致的時候,你還會有不同的看法嗎?

    教科書,尤其是歷史教科書對青少年曆史觀、榮辱觀的形成極為重要。

    當統治者將“侵略”說成“帶來了文明”;將“掠奪”說成是“互通有無”的時候,你還能說什麼呢?

    身為“二等公民”,唱著“The God save the queen ”(天佑女王)長大的殖民地國家孩子,早已經沒有了祖國的概念。

    他們的人生目標也很明確,那就是:學好英語,留學英倫。即使不能留在英國,也要回國在政府部門當差,效忠女王。

    英聯邦運動會就是這樣一個殖民地人們的“嘉年華”。混的不錯的可以留學英國,甚至成為英國公民。

    如此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事兒,又何樂而不為呢?

    民族劣根性是奴化教育的結果,是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旦被洗了腦,內心就會變得“強大”起來,臉皮自然也會增厚。

    對他們而言,羞恥二字早已經淡出了他們的人生詞典。

  • 4 # 馬克評論

    我覺得其他幾位的回答都有些偏頗,英聯邦的確是由過去英國殖民地國家組成,但是要回答提問者這個問題,我覺得需要理清機電幾點問題自己就能得出結論,第一,沒有地區民族會喜歡做外族的殖民地,要不然也不會有5,6十年代風起雲湧的獨立運動,第二,叫做英聯邦,不代表這些國家現在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必須要以英國馬首是瞻,這些國家大部分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在國際法上是與英國平起平坐的,第三,英聯邦這個鬆散組織跟東盟,跟上合組織這些國際組織沒啥區別,就是一個由類似的政治語言習慣(脫胎於英殖民統治)的國家和地區做成的一個聯合體而已,第四,就是提問者以華人所受的反帝反殖民地教育的背景來提出這個問題,並沒有考慮到實際上這些前殖民地國家和人民自己的認知,提問者需要了解一下這些前英殖民地國家在被英國統治期間以及獨立過程中都發生了那些事。

  • 5 # 新時代沙琪瑪

    印度本來是個地理概念,不是什麼國家或民族概念,印度次大陸上也沒誕生儒家這樣的天下思想,所以當雅利安人,穆斯林蒙古人,歐洲人到來時,印度才得到所謂的統一。英華人整合了這裡,建立了幾個國家,印度是其中之一而已。印度的獨立道路更多的是透過法律上的鬥爭實現的,而非一致對外的仇恨殖民者。近幾十年,印度也不需要透過煽動歷史仇恨來增強凝聚力或者轉移人民視線,何況很多經營受英式教育多年,認為是應該引導了印度。

    多說一句,殖民地這個詞,英語裡的概念和漢語不一樣喲。

  • 6 # 你好重頭在來

    為什麼?這是一個有目的的語法提問,好像問得沒問題,其實裡面是大批假洋狗水軍配合提問回答,小編為什麼不提問印度人加入英聯邦還會隨地大小便呢?印度人喜歡加入英聯邦難道我們管得了嗎,就好像他們隨地大小便,難道我們要學他們嗎,這是一個畫圈故意讓人跳進去的問題,看看非洲被他們殖民黑人全成奴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臺灣地區,主要靠什麼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