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德儒商書院
-
2 # 張尚芝力衡命理創始人
緣何儒家獨尊,引導中國3000年,離不開文化源流。道德底線的尊重,非法律的制約。為什麼有人會自殺,法不殺人,而道德殺人,就在於此。天地良心的自責,人文文化的需要。做人的最低準則。是為人類文化。有此基礎,孔夫子文化得以光大,乃至文聖。
-
3 # 青年史學家
謝謝邀請。孔子是中國第一位教育家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開中國教育之先河,同時孔子教育思想中蘊涵當代教育改革發展中有關素質教育、終身教育、和諧教育以及創新教育的思想。對於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不僅對當代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而且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重新構建和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的古代文化均具有重要意義。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鼓勵全民接受教育,不看重受教物件的地位、財富等等;孔子把“文行忠信”作為自己的教學內容,主張德育教育,培養具有君子人格的高尚賢才;孔子還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對待不同的學生,教育的內容和要求也不同;孔子的啟發式教學的教學方法,在我們現代教育的人才培養中也佔有重要地位,培養學生去主動學習,積極思考,而不是灌輸式的教學,讓學生起主導作用。孔子的教育思想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主張不恥下問,能者為師;重視知行結合,躬身踐行。孔子的教育方針、教學內容、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對當代教學發展中的問題,起到了啟示作用,孔子“有教無類”的教學方針奠定了當代教育公平的基礎;孔子“文行忠信”的教學內容使德育教育歷來
為中國教育所重視;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為現代教育個性化教學指明瞭方向;孔子“啟發式教學”的教學方法更為現代教育工作者所採用,使之更好地為現代教育理論服務;孔子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國的教育理論,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大力進行教育改革的今天仍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結合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現狀以及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進行研究,使之更好的為現代教育服務。
-
4 # 陳廣逵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
其實,在孔子之前就有“教育”,但人們談起教育自然會把孔子當作教育的祖師。其原因之一是他是第一個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社會的人。
孔子以前,只有貴族子弟才能受到正規的教育,教師是國家任命的一種官吏。《周禮·地官·保氏》記載,一種叫“保氏”的官吏,職責之一是教育貴族子弟,教育內容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貴族教育不受重視。於是,孔子毅然承擔起教育家的職責,首開私人講學授徒之風。
孔子有教無類
孔子弟子中學業有成的達七十多人,早年招收的弟子,有的年齡跟孔子接近,秦商只比孔子小四歲,子路只比孔子小九歲。晚年招收的弟子,有的是孫輩、重孫輩,像曾參是孔子弟子曾晳的兒子,比孔子小四十六歲,公孫子石竟比孔子小五十三歲。弟子中頗有一些突出的人物,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以德行突出著稱,宰我、子貢以善於辭令著稱,冉有、子路以從事政治著稱,子游、子夏、曾參則精通文獻,成為孔子學說的重要傳人。 孔子說:“有教無類。”(《衛靈公》第39章)“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第7章)孔子的教育物件異常廣泛,只要嚴格要求自己而不斷上進的人,他都諄諄教育。孔子的弟子主要是平民,但也有貴族,如南宮敬叔,是孟釐子的兒子。有的人家境比較富裕,如公良孺,“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史記·孔子世家》)周遊列國。有的人則窮得很,如顏淵,住在狹小的房子裡,每天吃竹筐中的粗糧,渴了就喝清水,死了沒有錢辦喪事——對這樣的弟子,孔子從不輕視,而且特別推崇他的好學與道德,把他看做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公冶長雖被關進監牢之中,但孔子認為不是由於他自己的罪過,因而不僅不輕視他,還把女兒嫁給了他。
孔子的教學內容非常廣泛,注重弟子全面發展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第6章)他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六藝”中的“禮”屬於德育,“樂”屬於美育,“射”屬於體育,“御”屬於實踐技術,“書(歷史和文學)”“數(數學)”屬於智育。孔子重視實踐,特別強調道德實踐,就連周遊列國之時,他還與弟子們在樹下演習周禮——我們今天提倡的“素質教育”不外乎如此。
孔子教學經驗豐富。
第一,他善於調動弟子的積極性。
《論語·先進》第24章記敘他與四個弟子在一起談話的過程,他啟發弟子各自陳述志向,仔細傾聽,充滿平等和樂的氣氛。他把培養弟子的興趣和志向擺在重要位置,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第20章)
第二,他善運用啟發式教學。
他善於調動人的智慧,因勢利導。他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第8章)這就是從不同角度引導發問者自己思考。他又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第8章)
第三,他善於因材施教。
當有國君、官員或弟子向孔子“問政”“問仁”“問智”“問勇”等時,孔子對不同人的回答是不一樣的。《論語·先進》第20章記載了一個故事: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第四,他強調對知識的複習鞏固。
孔子提出“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11章)《論語》開篇之章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學習方法至今我們還在沿用。
做為教育家的孔子,他用自己的言行展現了教育者的風範,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第2章)“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第9章)這種敬業求學精神,造就了這位偉大的教育家,使他成為“萬世師表”。
回覆列表
如何評價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將從孔子對教育的態度,以及孔子教育思想的七個點來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孔子對教育的態度:孔子對待教育的態度是認真、嚴謹的,他肯定了學習的重要價值,認為學是教育的基礎。從《禮記・學記》中:“學然後知不足”、“不學禮,無以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充分表面了對學習的重視。並且,儒家對教育作用的看法,既重視個人也重視社會的作用。《禮記》中《大學》關於:透過格物、致知做到誠意、正心,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達到修身目的;這是教育對個人發展起到的作用。從而在此基礎上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目標。這是教育對社會發展起到的作用。
其次,孔子教育思想的六個方面:
1、德育為先:孔子注重君子品格與道德修養,德育是教育之首。“弟子入則孝,出則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強調的是要先學會做人,再做學問。
2、終身教育:孔子認為人的一生都要接受教育。“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活到老學到老。
3、因材施教:施行因材施教是重要的教育方法,孔子對不同的學生教育的方法不同。朱熹說:孔子教人,各因其才,最終培養出眾多人才。
4、有教無類: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教育不分貴賤、不分貧富、不分智愚、不分恩怨、不分年齡、不分國籍、不分美醜。相容幷蓄、一視同仁。
5、學以致用:孔子主張其教學能使每個學生各有所長,從而從事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用結合,言行相符。
6、學貴有恆:孔子認為學習要有恆心,堅持到底,才能成功,不可半途而廢。
孔子博大精神的教育思想,所傳遞的不僅僅是嚴謹務實的教育態度,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對中國的傳統教育以及教育思想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