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鍋飯”是對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義現象的一種形象比喻,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即企業不論經營好壞,盈利還是虧損,工資照發,企業工資總額與經營效果脫節,二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即在企業內部,職工無論幹多幹少,幹好幹懷,都不會影響個人工資分配,工資分配存在嚴重的平均主義。
這種制度嚴重的壓抑的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本來生機盎然的經濟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為了徹底根除這種弊病,中央做出了要求:建立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認真貫徹按勞分配原則之後,打破大鍋飯的口號,必須認識的。一、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面對的政府體制與產權問題
1.徹底改革政府幹部任免制度和用人制度。首先要真正取消企業的行政級別和企業經營者的幹部待遇,培育企業家市場,完善企業經營者業績考評制度,促進經營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動;其次要在政府部門內部實行公務員的競爭上崗,建立公務員的工作績效考核制度,提高其素質;再次,要積極探索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選人用人新機制,把組織考核推薦、引入競爭機制和公開向社會招聘結合起來。
2.產權制度改革仍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核心問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必須以產權明晰為前提,否則其他任何改革措施都將行之無效或收效甚微。成熟完善的產權制度應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產權明晰,即明確財產所有權主體及其與法人主體間的責權利;第二,產權流動,即產權可以交易;第三,企業內部產權結構合理,即企業內部產權主體多元化。當前,產權制度改革應著重抓好以下工作:
(1)積極推動股份制的健全和完善。首先,要正確理解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徹底轉變在股份制企業中國有股應絕對控股的認識,促進企業產權結構多元化。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使所有者有其“位”。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制的核心,其基礎就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關鍵就是所有者有其“位”,即在公司治理結構中能夠明確代表所有者有效行使其對公司的剩餘控制權和剩餘索取權的機構。
(2)採取有效措施促進產權的合理流動。盤活存量資產,促進國有企業資產的最佳化配置,已經納入了中國當前經濟工作的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是健全法規,規範產權交易機構的運作。鑑於目前在產權交易中政出多門、政府直接干預及場外交易普遍的現狀,首先應儘快完善產權轉讓的法規,促使公有產權的合法、規範和有序地流動;其次要加強產權變動的監管和產權登記檢查力度;再次要完善產權交易機構的職能,強化產權交易機構的中介作用,積極促進產權的自由交易和國家政策性目標的實現。二是,結合國有資本戰略性調整工作,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運用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制定相應的政策調整國有資產的投資方向和結構,從而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調整目標。三是要壯大和完善資本市場。第一,要有步驟地逐年推進股市擴容,為有條件的企業創造向市場直接融資的機會,同時促使企業按資本機制的內在要求進行資本運營;第二,要進一步探索國有股流動方式和方法,儘快消除國有股、法人股和市場流通股之間的障礙,增強國有股的流動性,實現同股同利,規範國有股權運作,有效地保障國有資產所有者的權益。
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面對的經濟利益問題
企業作為社會經濟中的一個細胞,必然關注和謀求自己的經濟利益,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國企和國企職工的經濟利益長期被漠視,“大鍋飯”、平均主義盛行,嚴重挫傷了企業與職工的積極性,這個問題應該成為國企改革中一個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國企的經濟利益被漠視的問題只是國企長期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那種以解決國企的經濟利益問題作為改革主線的做法很值得商榷。我們必須注意到,國企作為一種特殊的企業形式,其經濟利益的訴求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概括起來講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國企的所有權屬於整個社會而不是企業自身。這就決定了國企獲取的經濟利益的受體應該是整個社會,而不是國有企業本身。其二,國企承擔著保證社會經濟穩定和引導社會經濟發展的責任。因此,國企經營的目標具有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一致性,而不是單一對自身經濟效益的訴求。其三,對國企經濟利益的構成要加以界定。在國企所實現的經濟利益中,有些是憑藉資源的“壟斷”地位獲取的,這些經濟利益應該完全歸於社會所有。首先,關於國企中工作人員經濟利益的問題。國企中的工作人員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工人。中國目前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企中的工作人員還不能直接以生產資料所有者的身份謀求經濟利益,他們的經濟利益主要是透過報酬的形式體現出來。國企中的工作人員報酬的數量是歷史的、社會的企業效益等各種因素的集合,是市場機制作用的結果。在這個問題上,無論從改革舊體制的角度,還是從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角度來講,最終必須依靠市場機制。在舊體制下,我們的勞動、工資制度帶有“終身制”和“供給制”的色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企中工作人員的經濟利益則必須透過勞務市場、人力資源市場和人力資本市場,逐步形成一個合理的框架結構。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要求是荒謬的:從保值的問題來看,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必然造成企業資產的“無形損耗”,同時新興產業的出現和發展會替代原有的產業,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因此,單純以“保值”作為國企的一項經營業績考核標準是行不通的;從增值問題來看,生產的發展必然要求與需求的增長相適應,盲目的發展並不是社會的福音,而是資源的浪費和經濟發展比例的失調。那種不看社會需求的總量和結構,不看社會經濟發展的取向,不看多種經濟形式所蘊涵的能力,僅僅受利益的驅動而發展國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國企的發展取決於所有者的意志而不是國企本身。我們可以用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管理國企,但不能給予國企“剩餘索取權和剩餘控制權”。如果我們不適當地強調國企的經濟利益,勢必淡化國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甚至出現國企與國家在“剩餘索取權和剩餘控制權”上進行博奕的現象。
三、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面對的社會問題
1.許多國有企業經過重組改制後競爭實力明顯提升,但是員工素質和結構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甚至出現新的人才斷層現象。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認識上,一些企業沒有將以人為本落到實處,沒有把企業的發展建立在員工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在體制上,前些年的下崗分流也使得一部分人才流失,即使引進人才也因為待遇政策等問題而存在障礙。在文化上,對企業文化的構建重視程度不夠,既不繼承傳統文化也沒有建立創新機制,更沒有完善的以人為本的先進企業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對員工的教育引導力度不夠。在培訓工作方面,投入較少,培訓的實效性不強,無法滿足發展的需求。
2.一些企業片面追求規模擴張,而忽視了經濟效益,造成新的浪費和汙染。還有一些高汙染高消耗的國有老企業由於裝置老舊技術落後給保護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這種盲目追求短期經濟效益,造成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嚴重透支,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直接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國有老企業形成多個不同的利益群體有不同的利益訴求,相互之間的攀比使維護穩定的難度加大。從企業角度來看,有些企業在執行有關政策和制定具體操作程式當中不夠周密嚴謹,從個人角度來看,職工如何自強在市場經濟的激流中獲得一席之地,適應競爭還有一定距離。特別是國有企業的職工年齡老化,他們的思想、技能、文化水平都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和影響,與當今資訊社會知識經濟社會的人才需求有較大距離。另外貧富差距社會失衡引起的社會問題的擴大導致社會的不穩定、不和諧。從社會角度來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保障能力不強,就業壓力較大,還不能保障充分就業。一些員工的心態不平衡就演變成了情緒的波動,直到聚集上訪,形成一個不穩定的群體。
“大鍋飯”是對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義現象的一種形象比喻,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即企業不論經營好壞,盈利還是虧損,工資照發,企業工資總額與經營效果脫節,二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即在企業內部,職工無論幹多幹少,幹好幹懷,都不會影響個人工資分配,工資分配存在嚴重的平均主義。
這種制度嚴重的壓抑的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本來生機盎然的經濟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為了徹底根除這種弊病,中央做出了要求:建立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認真貫徹按勞分配原則之後,打破大鍋飯的口號,必須認識的。一、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面對的政府體制與產權問題
1.徹底改革政府幹部任免制度和用人制度。首先要真正取消企業的行政級別和企業經營者的幹部待遇,培育企業家市場,完善企業經營者業績考評制度,促進經營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動;其次要在政府部門內部實行公務員的競爭上崗,建立公務員的工作績效考核制度,提高其素質;再次,要積極探索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選人用人新機制,把組織考核推薦、引入競爭機制和公開向社會招聘結合起來。
2.產權制度改革仍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核心問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必須以產權明晰為前提,否則其他任何改革措施都將行之無效或收效甚微。成熟完善的產權制度應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產權明晰,即明確財產所有權主體及其與法人主體間的責權利;第二,產權流動,即產權可以交易;第三,企業內部產權結構合理,即企業內部產權主體多元化。當前,產權制度改革應著重抓好以下工作:
(1)積極推動股份制的健全和完善。首先,要正確理解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徹底轉變在股份制企業中國有股應絕對控股的認識,促進企業產權結構多元化。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使所有者有其“位”。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制的核心,其基礎就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關鍵就是所有者有其“位”,即在公司治理結構中能夠明確代表所有者有效行使其對公司的剩餘控制權和剩餘索取權的機構。
(2)採取有效措施促進產權的合理流動。盤活存量資產,促進國有企業資產的最佳化配置,已經納入了中國當前經濟工作的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是健全法規,規範產權交易機構的運作。鑑於目前在產權交易中政出多門、政府直接干預及場外交易普遍的現狀,首先應儘快完善產權轉讓的法規,促使公有產權的合法、規範和有序地流動;其次要加強產權變動的監管和產權登記檢查力度;再次要完善產權交易機構的職能,強化產權交易機構的中介作用,積極促進產權的自由交易和國家政策性目標的實現。二是,結合國有資本戰略性調整工作,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運用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制定相應的政策調整國有資產的投資方向和結構,從而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調整目標。三是要壯大和完善資本市場。第一,要有步驟地逐年推進股市擴容,為有條件的企業創造向市場直接融資的機會,同時促使企業按資本機制的內在要求進行資本運營;第二,要進一步探索國有股流動方式和方法,儘快消除國有股、法人股和市場流通股之間的障礙,增強國有股的流動性,實現同股同利,規範國有股權運作,有效地保障國有資產所有者的權益。
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面對的經濟利益問題
企業作為社會經濟中的一個細胞,必然關注和謀求自己的經濟利益,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國企和國企職工的經濟利益長期被漠視,“大鍋飯”、平均主義盛行,嚴重挫傷了企業與職工的積極性,這個問題應該成為國企改革中一個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國企的經濟利益被漠視的問題只是國企長期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那種以解決國企的經濟利益問題作為改革主線的做法很值得商榷。我們必須注意到,國企作為一種特殊的企業形式,其經濟利益的訴求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概括起來講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國企的所有權屬於整個社會而不是企業自身。這就決定了國企獲取的經濟利益的受體應該是整個社會,而不是國有企業本身。其二,國企承擔著保證社會經濟穩定和引導社會經濟發展的責任。因此,國企經營的目標具有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一致性,而不是單一對自身經濟效益的訴求。其三,對國企經濟利益的構成要加以界定。在國企所實現的經濟利益中,有些是憑藉資源的“壟斷”地位獲取的,這些經濟利益應該完全歸於社會所有。首先,關於國企中工作人員經濟利益的問題。國企中的工作人員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工人。中國目前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企中的工作人員還不能直接以生產資料所有者的身份謀求經濟利益,他們的經濟利益主要是透過報酬的形式體現出來。國企中的工作人員報酬的數量是歷史的、社會的企業效益等各種因素的集合,是市場機制作用的結果。在這個問題上,無論從改革舊體制的角度,還是從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角度來講,最終必須依靠市場機制。在舊體制下,我們的勞動、工資制度帶有“終身制”和“供給制”的色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企中工作人員的經濟利益則必須透過勞務市場、人力資源市場和人力資本市場,逐步形成一個合理的框架結構。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要求是荒謬的:從保值的問題來看,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必然造成企業資產的“無形損耗”,同時新興產業的出現和發展會替代原有的產業,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因此,單純以“保值”作為國企的一項經營業績考核標準是行不通的;從增值問題來看,生產的發展必然要求與需求的增長相適應,盲目的發展並不是社會的福音,而是資源的浪費和經濟發展比例的失調。那種不看社會需求的總量和結構,不看社會經濟發展的取向,不看多種經濟形式所蘊涵的能力,僅僅受利益的驅動而發展國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國企的發展取決於所有者的意志而不是國企本身。我們可以用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管理國企,但不能給予國企“剩餘索取權和剩餘控制權”。如果我們不適當地強調國企的經濟利益,勢必淡化國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甚至出現國企與國家在“剩餘索取權和剩餘控制權”上進行博奕的現象。
三、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面對的社會問題
1.許多國有企業經過重組改制後競爭實力明顯提升,但是員工素質和結構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甚至出現新的人才斷層現象。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認識上,一些企業沒有將以人為本落到實處,沒有把企業的發展建立在員工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在體制上,前些年的下崗分流也使得一部分人才流失,即使引進人才也因為待遇政策等問題而存在障礙。在文化上,對企業文化的構建重視程度不夠,既不繼承傳統文化也沒有建立創新機制,更沒有完善的以人為本的先進企業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對員工的教育引導力度不夠。在培訓工作方面,投入較少,培訓的實效性不強,無法滿足發展的需求。
2.一些企業片面追求規模擴張,而忽視了經濟效益,造成新的浪費和汙染。還有一些高汙染高消耗的國有老企業由於裝置老舊技術落後給保護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這種盲目追求短期經濟效益,造成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嚴重透支,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直接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國有老企業形成多個不同的利益群體有不同的利益訴求,相互之間的攀比使維護穩定的難度加大。從企業角度來看,有些企業在執行有關政策和制定具體操作程式當中不夠周密嚴謹,從個人角度來看,職工如何自強在市場經濟的激流中獲得一席之地,適應競爭還有一定距離。特別是國有企業的職工年齡老化,他們的思想、技能、文化水平都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和影響,與當今資訊社會知識經濟社會的人才需求有較大距離。另外貧富差距社會失衡引起的社會問題的擴大導致社會的不穩定、不和諧。從社會角度來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保障能力不強,就業壓力較大,還不能保障充分就業。一些員工的心態不平衡就演變成了情緒的波動,直到聚集上訪,形成一個不穩定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