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在兩邊
-
2 # 躍幕
電影市場在“冬天”,青年影人在“春天”,真正播種的春天。
片荒、人荒、錢荒。
截至目前,今年電影市場片荒導致的“真空地帶”越來越明顯,人荒被迫衝擊著越來越多的人投入賣保險大軍,錢荒則加劇著片荒和人荒。
而從2018年開始,電影市場已經呈現出了“新”的特點。新人才、新型別、新題材成為了市場創作的方向。而在今年市場低迷的當下,優質型別片的話語主導權也在加重。
這些特點,都在預示著青年導演的“困難”發生了改變。從青年導演扶持計劃出道的甯浩,在十幾年前最大的困難在於找不到投資。但現在,各類導演扶持計劃林立,錢早就不是青年導演面臨最大的問題。
從這兩年電影市場的發展來看,青年導演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產業問題。是否足夠地 有型別化元素、是否能夠和大眾產生情感共鳴、是否能夠高效協作完成拍攝,這些問題擺在了比“錢”更靠前的位置。
行業寒冬,所影響的必然不只是今年下半年的市場,而是未來的產業發展。那麼在這種“逆勢”當下,如何能夠幫助青年導演最快速的和大眾產生聯絡,就成為了整個行業的迫切任務。在新興崛起的電影節創投會,也在跟隨市場風向進行調整,從而扶持和服務於青年人才。
1
新人崛起
啟用。
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雖然已經跨越過了600億的總票房,但總體上依然是一個“半啟用”的狀態。
原因在於超過6萬塊銀幕的終端市場僅僅承載著550部院線電影,其中超過300部院線電影的票房低於百萬。這也就意味著,6萬塊銀幕要去爭奪250部影片的“供血”,一旦觀眾不再被低價所牽制,靠著內容吸引主導就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今年,觀影人次同比下跌近一億。存量觀眾的流失,帶來的就是終端市場的“寒冬”。
但實際上,6萬塊銀幕不是終點,起碼在政策引導上市場還需要2萬塊銀幕的填充。而550部院線電影也不是終點,因為550部院線電影背後是1082部電影產量,這意味著有近一半電影無法登陸影院。
上游和下游存在的空間“偏差”,就是中國電影的未來。
但從2018年開始,華語電影票房前五名中有三部都來自於青年導演,而如果擴大到前十名,那麼青年導演執導的影片數量為六部。
青年導演不僅快速湧入市場,而且憑藉著對於題材和型別的敏感和創新,迅速成為了市場的中心。畢竟《我不是藥神》在之前的電影市場從未出現過,而這部電影來自於文牧野的長片處女作;畢竟《唐人街探案》已經成為了一個可以延伸的系列化IP,而這個系列由青年導演陳思誠主導。
今年,郭帆憑藉《流浪地球》讓中國產科幻第一次在市場“站立”,郭帆、甯浩、韓寒為主導的春節檔競爭格局,除了票房的高低差別之外,拉長整個市場週期來看,這是年輕一代導演的集體較量。
但從春節檔之後,截至目前並沒有其他青年導演的作品在市場有太亮眼的表現。尤其是“逆勢”當中,最能夠看清楚市場和產業的缺點。在整個市場充滿變數的當下,工業化、產業化、市場化的缺點被極大程度上暴露。
2
創投只是門生意嗎?
青年扶持。
其實這已經是整個產業密切關注的一個趨勢,從官方背景的扶持計劃到民營影視公司的扶持專案,再到如今各大電影節的創投會。
青年扶持,被前所未有的重視。
從初衷來看,這是毫無問題的。但從結果來看,可能並非如此。
從目前來看,電影節創投會走出來絕大多數電影都有兩大特點:
一方面,是電影市場的觀眾處於一個成長階段,對於高質量藝術片的接受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電影產業體系不完善,小眾型別片能夠得到的產業資源少之又少。
但整個大眾市場充滿了“飢餓感”,真正能夠符合大眾審美需求的優質型別片沒能被滿足。而真正在市場取得成功的創投會專案,往往是優質型別片和有型別片基因的青年人才。
二、過於看重文字。其實創投會和電影節不能單一的畫上等號,某種程度上創投是一個金融概念,是電影在成型之前的投資行為。但電影節是一個藝術概念,是電影在完成之後的表彰行為。
由於國內電影節處於一個初期階段,往往在創投會的身上有比較濃重的“電影節基因”。過於看重電影文字,但忽略電影的市場接受能力,這同樣導致了大量創投專案無法順利進入市場。
其實在國外頂級的電影節,創投更多是一個服務平臺。例如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創投工坊,十幾年時間推動了超過200個電影專案開發,其中145個進入市場。
經過了幾年的摸索,國內電影節創投會也漸漸找到了方向。首先,創投會不只是生意,而是一個平臺。其次,創投會的根本不只是嫁接,而是服務。
今年,上影節創投單元隆重推出了全新的電影新人孵化子單元:創投訓練營(SIFF NEXT)。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也首次推出了H!Action創投會,這是國內電影節創投會走向服務型的一個標誌。
3
青年導演缺的還是錢嗎?
工業化。
這幾年市場進入到調整期後,對於產業化和工業化的呼聲越來越高。由於這個市場進入到了以“新”為核心的增長階段,那麼如何在圍繞青年導演做產業化和工業化的“建設”就成為了一個必然。
從電影節創投會的發展來看,進入到服務型平臺的新階段也是自身發展的必經之路。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作為新興舉辦的電影節,在今年首次推出了H!Action創投會。除了600萬的史上最高創投獎金之外,在一開始就明確了自身的定位,聚焦服務商業元素突出的型別電影。
今年中國產片,除了春節檔之外,真正能夠在市場掀起水花的是優質的港產型別片。這其實已經說明如今市場對於優質型別片的需求有多大,但是青年導演體系裡型別片往往是一個極其容易被忽略的一點。
這其實某種程度上給青年影人提供了產業化“圍牆”,從整個市場的產業化程序來看,顯然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
由於整個市場意識到了新人的重要性,所以“熱錢”的流向一方面是頂級大導演,一方面就是青年人才扶持。這某種程度上解決了青年影人最需要的困難,但如今市場的需求和產業的需求,勢必需要在有了基本的“錢”作為保障之後被放大。
資源和錢,永遠是給予青年人才的“第一步”,真正能夠嫁接市場和人才的永遠是“服務”本身。
畢竟當畢贛去拍攝《地球最後的夜晚》、路陽拍攝《刺殺小說家》,擺在這些青年人才面前的最大的困難並不是“錢”。而在行業寒冬的現實“逆勢”裡,如何完善電影工業體系才是“抗凍”的最強法則。
回覆列表
大師這個評價,標準很抽象,也各有所好。如果從公認二字來講,就窄一些。再加上一個標準就是開創性,就更窄一點。但是仍然有很多……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懸疑驚悚片開創者。
詹姆斯·卡梅隆:視覺大師。
昆丁·塔倫蒂諾:不解釋!
這個名單很長:斯皮爾伯格,李安,……好像都是美華人。
法國:讓·雷諾阿,呂克·貝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