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中第一牛莊

    美國捅了馬蜂窩(挑起了伊拉克戰爭),致使伊拉克全國淪為難民;

    喜歡作秀的歐洲大媽(默克爾)打開了歐洲大門,引難民入歐顯然她是低估了難民帶來的壓力;

    狡猾的美國知道自己闖過了,於是築起高牆,雖說目前過的自在,也被全世界所嫌棄。跟美國一樣臭名的英國為圖自保果斷脫歐。

  • 2 # 看球人

    歐洲沒有抓住網際網路時代這一機遇,現在已經疲態盡顯了。

    歐洲主要經濟體中,除了德國之外,其GDP是呈下降趨勢的。英國的人均GDP十年間下降了一萬美元,衰落十分明顯。

    美國一直是新經濟的創造者,科技與網際網路產業讓美國經濟近些年來一直處於上升狀態,而汽車等傳統工業也一直在復甦。世界上目前市值最高的三家公司都是美國公司,而且都是科技巨頭。相比較之下,歐洲的科技企業無論是規模還是市值都小得可憐。

    與此同時,歐洲的經濟政策給人的印象依然是古板而缺乏效率的,他們沒法像美國那樣迅速且靈活的改變方向。歐洲人口增長乏力,老齡化嚴重,福利制度也嚴重拖累著本國政府。政府無法有所作為。

  • 3 # Q貌不揚

    簡單地說這就是美元壟斷地位帶來的‘福利’!他可以協調世界資源,控制世界資本。又是發行國債,又是量化寬鬆,美國政府出臺個政策,世界的錢都往美國跑。世界被美國割羊毛的國家還少嗎

  • 4 # 摩登意淫文學評論家

    你見過聽美國話的國家有苦日子過的嗎?那些沒有美國的實力,卻總要找道德的制高點撒尿的國家,一般都是在一邊糊弄自己人,在過著人格分裂的偽君子日子!薩達姆,卡扎菲的信仰,在實力面前就是個笑話!承認美國的實力,踏踏實實編輯他最精華的部分,強大自己,輸出給他們賺他們的錢,才是我們現在最迫切的!敵對只能讓你的憤怒代替你的創造力,永遠被美國奴役!

  • 5 # 螺旋方格

    簡單的說,美華人掙大錢的時候,就是一些國家在大戰的時候。遠的不說,光最近幾年敘利亞戰火席捲中東多國,就讓那些無論打起來的還是沒打起來的國家全都大量採購武器用於自保和反擊。美國依靠軍火大賺了一筆別國的戰爭財。

  • 6 # 錦繡中源

    確實如此,近年來美國的GDP上升的比歐洲幾個主要國家快很多。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三個原因。這裡,筆者就美國與歐洲幾個主要經濟大國——德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展開分析。

    首先,歐洲幾個主要經濟大國——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的經濟總量與美國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的。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2017年美國經濟總量高達193906億美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美國的經濟總量將達到20.4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首個經濟總量突破20萬億美元大關的國家。

    雖然歐洲幾個經濟大國——德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分別是世界第四、第五、第七和第九大經濟體,但是2017年它們的經濟總量分別為36848億美元、26245億美元、25835億美元和19378億美元,它們的GDP總和為10.83萬億美元,也僅相當於美國的55.8%。即使是整個歐盟,其2017年GDP為17.31萬億美元,也與美國有超過2萬億美元的差距。所以即使美國的經濟增速不如這幾個國家,美國的經濟增量都要遠超這幾個國家。

    其次,美國和歐洲的德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都是七國集團成員,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的經濟增速並不會很高。但是與歐洲幾個主要國家相比,美國的經濟增速更快。近年來美國的經濟增速大部分年份在2%以上,今年第二季度,美國的經濟增速達到了4.1%,對於這樣一個超大型經濟體來說,這個增速是非常恐怖的。所以美國的GDP上升得要比歐洲幾個主要國家快。

    最後,目前國際上的經濟排名一般是換算成美元來排名,對美國來說,只要其經濟實現正增長,那麼它的GDP就會越來越高。而對於其它國家來說,還要受到本國貨幣兌美元匯率的影響。我們看看歐洲主要幾個國家的近年來以美元計算的GDP如何:

    德國:

    英國:

    法國:

    義大利:

    由上圖就可以發現,歐洲主要幾個經濟大國——德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其近幾年來以美元匯率計算的GDP還不如2008年,然而美國GDP卻從2008年的14多萬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9多萬億美元。所以,近年來美國的GDP上升得比歐洲幾個主要國家快。

  • 7 # 臥家人

    很簡單啊,美國什麼體量,歐洲這些國傢什麼體量。市場規模和消費能力就擺在這裡,德國法國英國怎麼比。

    其實更核心的是美國是如今世界經濟的核心地位,如果這些國家比美國快了,看看中國如今的局面就知道了。

    再具體點就是這些發達國家都進入金融資本階段,美國是現在金融資本第一大國,發達國家間比的不是什麼科技或製造業,而是各自的金融資本的量。美國因為美元其核心地位,透過金融資本的運作獲取了大量金融資產,國內的國外的擁有了龐大數量級。

    透過金融資本的積累獲取了大量的利潤支撐起美國的gdp增速。英國可以這麼玩但體量太小,貨幣地位又不夠硬。歐盟各國不具備貨幣主權,導致徒有歐元這個硬通貨卻用不了。日本就更不用說了,能避險用用。

    目前金融資本唯一有可能超過美國的就中國,只是目前全球資源的人民幣化還不夠,國內實體資產的貨幣化也不夠。超發貨幣無處可去就去了房地產,催生了大量債務。

  • 8 # 建章君

    美國經濟規模本來就比歐洲幾個主要國家大得多,如果經濟增速還高於歐洲的話,自然就會讓人感覺美國GDP比歐洲上升得快得多。

    我們不妨從克林頓時代開始談起。

    克林頓時代(1993年—2000年)對美國經濟來講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平均增速超過了4%,克林頓總統的8年任職期間有5年的GDP實際增速超過了4%,且沒有任何一年美國經濟的實際增速低於2%。

    到了小布什時期(2001年—2008年),美國經濟增速就再也沒有回到過4%了,平均增速就掉到了2.6%。

    奧巴馬時代(2009年—2016年)還要慘,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3%就突破不了了。不計入金融危機爆發後2009年負增長,平均增速才勉強達到2%。

    然而痩死的駱駝比馬大,美國的經濟還是比其他發達國家強勁得多。

    日本一度被認為能夠趕超美國

    對比歐洲國家,我們其實只需看看德國。

    而在對比德國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看看日本:

    這是近年來的情況,平均增速不到1.5%,這對日本來講是屬於正常的。日本人對此早就已經習慣了,畢竟1992至2001年的10年間,日本實際GDP年均增長率業僅為1.6%左右。日本GDP與美國的差距最少的年份是1995年。當年美國GDP為7.66萬億美元,日本為5.33萬億美元,日本GDP達到了美國的69.6%。這一年日元升值到了頂點,匯率創出了歷史高峰。

    這是自二戰以來,世界上在經濟總量上曾經最接近美國的國家。

    當時全球經濟學家普遍看好日本十年內會在GDP上超越美國,日本人自己也這麼認為。那時候日本有個作家寫了一本書,叫做《日本可以說不》就是鼓吹這一情緒的。而結果是非常打臉的。

    在那時候,日、美兩國其實都面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然而克林頓領導下的美國轉型了,日本沒有。

    德國在發達經濟體中近二三十年來的表現僅次於美國

    我們再來看德國:

    德國的情況比日本好一些,平均增速能在2%以上。但是其增長動能依然還是不如美國。德國是發達經濟體中其經濟表現僅次於美國的國家。

    經濟規模本來就比美國小,經濟增速又不如美國,自然就會感覺差距越拉越大了。想一想,美國在2000年的時候經濟規模就已經突破10萬億美元了。而2017年,美國實現GDP19.39萬億美元。

    結論

    目前來看,全球經濟體位列世界第一與第二的兩個國家,在經濟規模上依然在持續拉開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的差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區塊鏈如何確保供應鏈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