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何是劉備三顧茅廬得到了諸葛亮,曹操孫權都傻嗎?
9
回覆列表
  • 1 # 因為lucky998

    謝謝邀請。一提到三國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在這一時期英雄輩出,群雄爭霸,立刻浮現在眼前的便是劉備、曹操、孫權、關羽、張飛、等英雄。但是指揮這些武將的卻是一幫文人,也就是軍師,一個好的軍師可抵三軍將士。臥龍鳳出得一者可得天下,這也是天下風傳的名言。諸葛亮便是上言中的臥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當然也是蜀國的軍師,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備而不是選擇曹操、孫權等人,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真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蘆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其中有何玄機,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在當世,諸葛亮是聰明的化身,是神機妙算的代表!是所有人供認的聰明人!可是在諸葛亮隱居之地,還未出仕之時,雖然諸葛亮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但是世人並不認可,經常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甚至連諸葛亮娶妻這件私事,都被人拿來詬病!諸葛亮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髮黃、面板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門親事,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可見,諸葛亮在當時多麼不得志,鬱鬱寡歡!是多麼需要一個伯樂,需要一個賢主幫助他施展心中的抱負!

    這時候,就有了劉備的三顧茅廬!當然,諸葛亮並不是一心歸隱山林之人,有人來請,諸葛亮當然高興,但是也不能輕易答應!一是要清楚劉備的為人、能力、肚量,二也是懂得得之不易,愈加珍惜的道理!終於三顧茅廬之後,劉備與諸葛亮相見,劉備退避他人之後,詢問諸葛亮:“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就是後世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以此得到劉備的賞識,展現了他的戰事謀略!此後諸葛亮歸入劉備麾下!看到這大家會認為這就是諸葛亮選擇劉備的原因,可當真如此嗎?

    當然,劉備的三顧茅廬確實是諸葛亮選擇的直接原因,但是卻不是唯一的原因!諸葛亮的才能如此之高,對局勢的分析如此透徹!曹操雖然在當時最強,但是他的強權政治、霸者之政,與諸葛亮的儒家仁政理念相悖,註定得不到曹操的賞識,並且曹操的不忠不義也讓諸葛亮所不恥!孫權、劉表等人,並不是良主!更何況他們底盤穩固,本就是人才濟濟,並不缺少出謀劃策之人!而劉備勝出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劉備的人格魅力!劉備廣施仁政,深德民心。對人才,劉備更是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再加上還有一個“劉皇叔”的招牌,漢室宗親,是正統,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政治優勢。這是其他人所不具備的!並且劉備的政治抱負、主張與諸葛亮不謀而合,這也是諸葛亮傾心劉備的原因!

    “懷才不遇”,人生之孤獨和抑鬱再大亦不過如此。諸葛亮碰到劉備這個伯樂,自是喜不自勝!劉備周圍沒有可以與諸葛亮比擬的出謀劃策之人,“寧為雞頭,不當鳳尾”,應該也是諸葛亮選擇劉備的一個很大的原因!無論何種原因,諸葛亮和劉備的完美搭檔才促成了三國鼎立之勢!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歷史的車輪總會前進,聰明的諸葛亮可以玩轉當時的三國,可如今看來也只不過是歷史的車輪碾壓過的一個轍印而已!

  • 2 # 蜀中過思

    不請自來

    你要先了解一下諸葛亮這個家族

    他雖然在出師表裡自謙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但是他真的不是布衣,也不是農民。諸葛一家是士族大家。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官二代。

    諸葛一家學的是法家思想,積極入世是他們一大家的思想。

    這也是為什麼諸葛瑾,諸葛誕,諸葛亮,諸葛均。反正他們一家在各個勢力都有人當官的原因。

    至於你說的曹操孫權都傻了嗎。

    不是,是這樣的。大魏兵多將廣人才濟濟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盤踞江東,手下文有二張和大師(魯肅)。武有太史慈,淩統。文武全才有周郎,還有什麼六大元老,五大丞相,十二名士等等。

    而相比之下,當初蜀國還沒啥人,文人中只有有孫乾,簡雍,糜竺,好不容易來個徐庶還被曹操挖走了。

    所以對於諸葛亮來說,去另外兩個地方已經沒什麼好發展了,

    龐統在吳國的遭遇就這樣,如果不是後來跑到了皇叔這邊,可能一輩子也沒啥政治發展了。

    所以諸葛亮去劉備陣營的話,他就算混不到最高層也能混個核心什麼的吧。

    而且!諸葛家我前面說了,一家人學的是法家思想。積極入世

    諸葛家族都是分散投資的。

    諸葛瑾去了吳國,諸葛誕在魏國,蜀國沒人,萬一最後一統了呢,所以找個人去蜀國吧!

    注:我知道那個時期魏蜀吳都沒成立,這樣叫為了行文方便而已。槓精別抓這個小辮子和我撕,我讀三國的時候你還在看海綿寶寶。

    另外,說回諸葛亮這個人

    諸葛亮這個人雖然學法家思想。政治上不怎麼溫柔,殺人從不手軟【他真的不是諸葛悽然,不要被三國無雙什麼的騙了啊!!!】

    但其實個人品德非常高,對主公的要求很高

    讀三國志,你就知道劉備是真仁義但是不軟弱,而且骨子裡有遊俠的氣質。看不慣就罵,罵不贏就抽【例如打都郵,歷史上是劉備做的,不是張飛。打仗輸了沒什麼,重新找3000個饑民就敢上戰場的那種】

    所以歷史上的劉備是真的很有人格魅力

    應該滿足了諸葛亮對自己主公的幻想和要求

    我一直覺得如果當時三顧茅廬的人不是劉備,諸葛亮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出山。雖然他們一家學的是法家思想,他們的目標就是積極入世

    萬幸這個人是劉備。

    所以葛相出山了

    並且這一輩子,士為知己者死。

  • 3 # 內求安己

    一件事情的“緣由”是多方面的,讓我們先散發散發思維。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烽煙四起,民不聊生。然!諸雄並起,趁火打劫,角逐中原。先有“董卓”,後有“曹操”,竊國自居,野心昭然!建安五年,曹操經“官渡之戰”一躍成北方最大勢力,無人與之相抗衡。“劉備南竄”投靠劉表,以圖抵抗曹操的戰車。於次年(公元201年)來到荊州,屯兵新野,無所大為。曹操又“徵烏桓、平西涼”以解決後顧之憂,意圖揮軍南下,馬踏荊州,一統江山!劉備就像熱鍋上的螞蟻,手無大才,且急於尋找對策,不免求賢若渴。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才得以諸葛亮出山相助,後來諸葛亮的前《出師表》裡‘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便是見證。另說是“數次”會晤,“三”只是代詞。總之歷經一番曲折,“君看上了臣,臣相中了君”,一段君臣千古佳話始自於此!

    諸葛亮高臥隆中十幾載,靜觀天下,不為所動。凡不安“苟全性命於亂世”之人,要麼自己打天下(如,曹操),要麼助人打天下(如,周瑜),來實現胸中抱負。遲遲不見動靜———說明無意自我打拼,有的是“管仲樂毅”之志,擇“真主”而事。

    是時,曹操挾百萬之眾,謀士眾多,最為出名的是“五大謀臣” (“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郭嘉)。況乎,曹操本身又是一等一的人才,投效之後焉能“大用”?孫權兼有“一文一武”(張昭、周瑜),與孫策有“升堂拜母”之說。且又有“魯肅”大才,焉能再得以“重用”?劉表、劉璋、張魯皆平庸之輩,怎肯事之,焉能“得志”?唯有劉備的出現,才覺“大才可輔”、“大志可成”。雖顛沛流離、屢戰屢敗,其精神世之少有!況信義早播於四海,攏得了人心,又是當今聖上之皇叔。於理於“禮”,早晚“霸業”可建,甚“帝業”可成! 實為“不二、最佳”人選。招攬人才“需要一群人”,擇主需要選“一人”,哪個更易?況乎!“曹操、孫權”‘人滿為患’,怎肯怎願枉自委屈于山野尋才?

    時也!運也!命也!———劉備、諸葛亮魚水君臣,互相成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你是年齡30+年薪100萬+的人,你會選擇在一線城市生活還是在二三線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