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掙脫枷鎖的囚徒
-
2 # 緣來如此57984498
其實喝酒和抽菸是一樣的,喝酒大多都是朋友聚會在一起互相攀讓才會喝多。那是哥們朋友間的面子,如果一個人單獨喝一般不會喝多。煙有煙癮就也是有酒癮的,味覺神經刺激大腦下達任務。
-
3 # 朝聞道xszy
我來告訴你其中的奧秘吧!
原來我們人類的大腦有兩個自我,一個是本能,一個是理智。本能就是人的天性,如飢知食,渴知飲,性愛、吸毒等。人的理智就是我們大腦中最高的我,它會根據自己的利益來管理本能。本能需要管理嗎?對!需要管理。例如:人有吸菸飲酒吸毒等壞習慣,特別是吸毒,一旦上癮就成為強烈的本能。這就需要我們的理智來管理這些本能。但本能是一種強烈的慾望,很難管理。於是我們的本能與我們的理智展開了生死搏鬥 。有時候理智勝了,我們戒掉了菸酒毒品等壞習慣,有時候本能勝了,像一些吸毒者、煙鬼,醉生夢死的酒鬼。有時候同歸於盡了,如有的吸毒者因為自己戒不了毒自殺了。但酒不屬於毒品,小飲怡情,多飲傷身。有的人好喝一口,但很有數,有控制,這叫有修養。有一些嗜酒如命自甘墮落的酒鬼就是失去理智的人了。
這個提問本身包含著幾個錯誤認識,因而產生出“明知酒精有害,大腦還下令喝酒”這種看上去的“悖論”,其實是一種錯誤性認識。
人類的行為並非完全受意願控制而可以為所欲為生物的生理活動基本都是在接受到內、外因素作用,由固有的系統進行自我調節和執行的自動性過程。比如,手指被火燒一下,獲得的高溫會啟用面板溫度感受受體產生神經電位,上傳到大腦產生熱和疼的感覺;同時,訊號傳導脊髓,可以直接經過中間神經元將訊號傳遞到相關骨骼肌產生縮手閃避動作。
再比如,由自主神經系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調控的心跳、生理性呼吸、胃腸蠕動等,都不需要大腦意志的控制。
即使是作為智慧生物的人類的行為,也並非完全受意識的控制,是腦“決策系統”權衡利益與代價的結果。
動物腦獎賞系統和行為決策系統在非人類動物,行為唯一服從的是生存這一終極目標,包括個體生存和種群的生存,即繁殖。
只要有利於生存和繁殖的行為,都應該給予獎賞,大加鼓勵;相反,對於傷害性物質和因素會給予懲罰,加以警示從而強化遠離危險的行為。
動物拿什麼進行獎賞和懲罰呢?
自己給自己的大腦獎賞黃金萬兩?
遺憾的是,黃金並不是動物腦內的“通用貨幣”。
動物腦內有效的“通用貨幣”是由中腦邊緣系統分泌的一種化學物質——多巴胺。
獎賞的“落實”就是多巴胺分泌產生的“欣快感”。
這種欣快感的誘惑力異常強大,動物的行為主要受獲得這種欣快感的動機所驅使,行為的主題主要就是捕食和交配本能,所謂“食色性也”。
相反,行為也會受到懲戒系統的約束和限制。比如,傷害會產生疼痛,並伴有非常不愉快的負面情緒體驗,因而強化危險意識和遠離這些傷害。
就是說,動物的行為是受本能驅使的。
人類的意志決策系統人類與其他動物一個根本性區別是,新皮層的發達帶來的智慧和自主意識的誕生。
行為是由受意志控制的骨骼肌執行的。因而,從理論上講,人的行為似乎“理應”完全受意志的控制,可以為所欲為。
事情卻並非這麼簡單,人的最終的行為是自主意識與獎懲系統共同協調進行的。
行為最終的決策是由額葉接受、整合各種資訊綜合權衡的結果。
額葉決策中心對資訊的整合和決策過程包括:1) 接收其他腦區,包括自主意識,腦獎賞和懲戒中心等傳入的情勢資訊;2)對於相關刺激做出選擇性注意(有的“被採信”);3)抑制由不相干的刺激造成的注意力分散——即避免分心;4)提取過去的相關經歷的記憶資訊——就是結合經驗教訓;5)根據過去的記憶和目前相關的刺激預計採取不同行為帶來的可能後果;和6)做出決策,編碼適當的程式化資訊傳送到骨骼肌執行系統。
成癮在人類,觸發獎賞系統的不再限於食色本能,還包括社會獎賞和毒品。
社會獎賞包括諸如金錢、讚美、親情、友情、新奇事物刺激體驗等等,都可以刺激獎賞系統分泌多巴胺,產生欣快感、滿足感和幸福感等正面情緒。某些人,對有些行為甚至可能“上癮”,比如,賭博、網路遊戲(已經被醫學承認),以及偷到、貪汙,甚至被拍馬屁等。
某些生物活性物質,俗稱毒品,刺激多巴胺主要透過兩種途徑:
有的,比如鴉片類,像海洛因和大麻類,由於化學結構與腦內內源性鴉片類和內源性大麻素這兩個止痛系統的內源性止痛物質,比如內啡肽、腦啡肽等相似,可以直接與其受體結合,產生疼痛抑制作用;同時啟用腦獎賞系統的多巴胺神經元釋放多巴胺。
另一些,比如可卡因、安非他命等興奮劑,也包括酒精和尼古丁,則可以直接刺激多巴胺神經元刺激多巴胺分泌,產生生理效應。
與自然獎賞和社會獎賞刺激因素不同的是,毒品和某些強刺激的行為(比如賭博)對於多巴胺釋放的刺激作用強大而持久,大量的多巴胺釋放使得人產生強烈持久的興奮、欣快等正面情緒。
我們知道,人體都是有維持自我穩態的調節系統,對於毒品刺激產生的過量和持久的多巴胺,可以透過一些機制來進行平抑,包括抑制多巴胺的產生、減少相應區域多巴胺受體等。
結果,同樣劑量的毒品或行為就不能達到原先的刺激程度,即產生所謂的耐受現象。
為了追求更強烈的欣快感,毒品可以透過“綁架”腦額葉的決策中樞來追加毒品的攝入量和尋覓行為,即所謂的強制性覓藥或給藥。
如果,一段時間不能獲得毒品刺激,就會產生對這些物質的渴望,併產生負面感覺和情緒,這就是所謂的戒斷症狀。
渴望、耐受、戒斷症狀和強制性覓藥給藥,是構成藥物成癮的四大要素。
對於某些物質的追求,一旦達到上述標準,就形成成癮,自主意識就淪為毒品或某種行為的奴隸。
酒那麼難喝,還“明知有害”,人們為什麼還喜歡喝酒,甚至會成癮酒精是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精神性藥物,也是世界上成癮性最強的五大最毒的毒品之一。
研究早就發現,酒精可以直接刺激腹側被蓋區的多巴胺神經元分泌多巴胺。
但是,酒精卻不像鴉片類、大麻類毒品,腦內並不存在具有生理意義的內源性酒精系統,也就是沒有專門的酒精受體。
酒精刺激多巴胺分泌的第一個步驟一直沒有搞清楚。
直到2018年,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科學家發現,酒精具體作用點阻斷了腹側被蓋區多巴胺釋放神經元細胞膜一種名為KCNK13的鉀通道,當該鉀通道被阻斷時,神經元會增加活性並釋放更多的多巴胺。
就是說,人們攝入酒精追求的不是像糖和鹽等的美味,而是酒精所能帶來的欣快感。當然,也包括酒精對腦組織廣泛性抑制(如上所述,沒有專門的結合靶點)帶來的各種“陶醉”效應。
多數人自然不會因為酒難喝而放棄對欣快感和陶醉感的追求。
至於說“明知酒精有害”,這種“明知”不是可以自動發揮效應的本性層面的,而是人類後天學習的結果。
因此,不同的人對學習到的“酒精有害”的認識和評價也就不同,從而導致採取不同的對待態度和行為——有的人看重酒精的有害性,遠離酒精,滴酒不沾;有的人更注重酒精帶來的精神刺激,最終“大腦會下達喝酒的命令”。
酒精神經精神性藥物的本性決定,一旦開始喝酒,有的人(受包括遺傳在內的因素影響)就會成癮,成為酗酒的癮君子而不能自拔。
酗酒者的自主意識受到酒精的綁架,成為了酒精的奴隸,“下達喝酒命令”的成了對酒精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