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翠廬
-
2 # 煜熺品紅樓
《紅樓夢》《家春秋》。
這些小說在愛情方面的見解更加現實。不像瓊瑤的小說,一切都是愛為主,所有的感情,父母之情,姐妹之情統統都要給愛情讓步。
就是一種很明顯的畸形的愛情觀。這算是一種反面的例子,甚至還沒當做反面教材寫在了大學生的思修書上。
很多女孩子都被一輩子只愛你一個人這句謊言所矇騙。經過科學驗證,人不是喜歡一個人。而是愛他這種型別的人。比如說有的男生就喜歡個子高,氣質高雅的女生。那麼她下次再見到這種女生還會喜歡,還會產生愛慕的心理,因為這種女生完全符合他的審美。
我覺得奇怪,這才是最正常的愛情,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夠做到一輩子只愛一個人,那就說明這個人就是個受虐狂。
比如家春秋中的梅表姐。
梅嫁到宜賓趙家,可惜趙家雖有錢,但是卻是去給趙家少爺沖喜的;嫁到趙家不到一年,丈夫就死了,夫家說她是掃把星,待她很不好,她終日以淚洗面。她的母親實在看不下去,後來把她接回來家重新回到城都,由於她沒能跟覺新在一起,心情一直很不好,很悲觀,就一直生病,咳嗽不止。回到成都之後,知道覺新跟現在的妻子瑞珏在一起並有了一個兒子,瑞珏待覺新也是極好的,雖然跟覺新都還愛著彼此,但是終究不能在一起,最後生了病,她自己也不想去治,似乎對她來說,愛情就是她生命的全部,後來咳嗽咳出血來,慢慢地抑鬱而死。
放在小說當中固然感人,但是在現實當中,這就是一出悲劇。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有愛情,而沒有別的感情。
先從阿爾吉儂講起吧。之所以會看這本書是因為的先在bilibili上看到了電影,電影是2006年的法國版,生肉,小眾到在百度上都查不到。我勉強的看著野生字幕殘缺不全的講解,堅持了一半,最後放棄了電影去看了原著小說。
雖然名字叫做《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主角,但主角卻不是阿爾吉儂。主角是查理,一個善良的、愛學習的智障殘疾人。
這部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也就是男主角的演技。相比於美國版男主那咄咄逼人的架勢,法國版的查理更符合書中的樣子,善良、溫柔、總是為他人著想。
這是一個愚笨的人變聰明的故事。
智力低下的查理,靠著麵包店主的善良收留努力生存著。他知道自己不夠聰明,跟他人不一樣,所以一直懷著善意與憧憬的眼光看著所有人,即使對方是欺負他,甚至捉弄他,他也毫不在意,覺得大家都對自己很好,想與大家成為朋友。
一群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可以提升智力的辦法,需要進行人體實驗,選中了查理。查理漸漸的變得聰明,不僅能聽說讀寫,還遠遠超越了普通人,成為了真正的天才。但聰明並沒有讓他過得更好,體察到更多的“真實”,難以承受與忽略的真相使查理情感與智力的發展嚴重失衡,造成了更多的痛苦,內心的迷茫與自卑自傲。
接受治療後的查理,智力直線上升。最初的他理解不了什麼是愛,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的喜歡,然而當他擁有普通人的智力後,他發覺他愛上了他的老師:凱恩斯小姐。在32歲的而立之年,他終於像陷入熱戀的小男生一般,瘋狂地、糾結地、衝動地,體驗了愛情。
然而凱恩斯小姐卻並不相信查理是真愛,因為:
凱恩斯小姐:“噓,小聲點,查理。等研究做完,看你進展到什麼程度再說。你改變得太快了。”
查理:“我對你的感覺不會因為進展太快而改變的。我的智慧增加了,只會更加愛你。”
凱恩斯:“但是,你的情感層面也會跟著改變。就某方面來說,我是你唯一真正感受到的女性。到目前為止,我一直都是你的老師,你求助的物件,難免會誤以為愛上我。查理,再多接觸其他女人,慢慢來。”
作者真是太有經驗。
在戀愛關係中男方總是自顧自的以為自己的迷戀會永遠的持續下去,然而女方卻能輕而易舉的看清維持這迷戀的變數有什麼。所以當查理的智力繼續不受控制的增加以後:
凱恩斯小姐:“我發現我跟你在一起時,多多少少都想做些不尋常的舉動讓你對我印象深刻;但是,真跟你在一起時,我又覺得沒信心。現在,我都懷疑自己的動機和所做的每一件事。”
查理:我試圖引開這個話題,但她一直不斷的往裡鑽。最後,我終於忍不住說了出來:“我不是來跟你吵架的!讓我送你回家好不好?我需要找個人談談!”
凱恩斯小姐:“我也一樣像找個人談談,但我最近都沒辦法跟你談,我只有不斷點頭聽話的份,假裝聽得懂你講的那些文化演變、新布林數學、符號邏輯等等知識。我都覺得自己愈來愈笨了!每次你離開,我都會站在鏡子前大喊:“你並未老化遲鈍、你的智力沒有減退。改變的人是查理,是他發展得太快了,讓你顯得好像是你倒退一樣。”可是儘管我這樣對自己講,只要你跟我講過一些事之後,我又會對自己沒信心,因為我從你臉上顯得一副不耐煩的表情中,知道你一定在笑我。”
維持一段關係最重要的是勢均力敵,撩和被撩需要的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我願意”,還需要感情以外的匹配與平等。這就是持續性問題,雖然現實中一個人忽然出現急速的智力增長,或者一方出現巨大變化的情況比較少見,但從長期的關係來看,這種改變並不少見。
一開始匹配的兩個人,戀愛後卻漸行漸遠,失去交集,沒有共同愛好,缺乏共同語言,最後形同陌路,爭吵、無奈、淡然、分手。更甚者在結婚後才漸漸凸顯雙方差距,一人努力奮進,不停的改變適應新環境,另一人卻喜好安樂,願意永遠呆在熟悉的小環境中,拒絕融入新社會。
這些微小的差異在日常的瑣碎中逐漸積累,最後演變成不可調和的矛盾。衝突發生在在雙方還年輕的時候,可以結束一段關係,在雙方已然成為親人後,大概會讓本應和諧的家庭關係,演變成僅僅同住一個屋簷下的舍友關係。
可悲可嘆。
在簡奧斯汀的書裡,這種匹配尤為明顯。
《愛瑪》中女主角愛瑪,是一位家境殷實、活潑美麗的淑女。家境殷實意味著優良的教養、得體的德行以及錦上添花的才藝,對於前來求婚的男性來說,家境殷實也更加意味著門當戶對,與陪嫁的大筆財產。
相比於《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與達西先生那樣階級差異巨大的愛情幻想,《愛瑪》更接近於當時的社會現實,私生女被嘲弄鄙視,有錢的暴發戶也能嫁給貴族躋身上流社會之類的事,書中毫不避諱亦不美化的詳細描述,以至於看得讓人十分厭煩與惱火。
如同《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中,查理與凱恩斯小姐短暫的愛情,智力的匹配只是所有“勢均力敵”要求中的一部分。《愛瑪》中最為明顯的配對便是埃爾頓先生的婚姻。
愛瑪想要撮合埃爾頓先生與私生女哈利埃特,但埃爾頓先生卻看不上地位低下的私生女而愛上了愛瑪。拒絕的原因很簡單,雖然哈利埃特美貌又溫順,但有一個真正的白富美在身邊,誰還會在意旁邊安靜的小美女呢。照理說愛瑪極力撮合這對婚姻,說明了她能看淡物質上的門當戶對,然而在埃爾頓先生向她求婚後,她卻惱羞成怒,認為對方何德何能膽敢高攀自己。
這種不符合邏輯且荒誕的事,出現在書裡更加讓人反感。可現實裡這樣的雙標比比皆是。最後按照作者的安排,品行低下的埃爾頓先生娶了隔壁村的暴發戶之女,受盡了愛瑪的鄙視與白眼:反正品行不佳的人,應該得到懲罰。
迴歸正題,愛情觀。
阿爾吉儂強調的是智力的匹配,愛瑪強調的是家世與環境的匹配,說來說去,無非是門當戶對。
按照正方觀點,不匹配的智力會造成溝通上的誤解,興趣的不共同,缺少共同語言造成分手;不匹配的家世是不同的品行與見識,甚至教養和生活習慣,這些成長過程中逐漸養成的東西,烙印在我們生活的細微之處,舉手投足都有體現,造成顯而易見的差異而分手。
從邏輯上講,好像並沒什麼問題,可是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完全匹配並且永遠匹配的兩個人是不存在的,就像家裡父母天天吵架,但吵了幾十年關係還能時不時塞我們一把狗糧一樣。愛情、婚姻這種東西,自己高興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