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周彝
-
2 # 善護念堂
始皇帝在2200多年以前,統一六國未搞狡兔死走狗烹,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度量衡等治國方略,無不顯現偉大的胸襟與高尚。後人加在其身上的獨裁、暴君等都是莫須有。
-
3 # 白玉飛豬671
乍一看到這個問題,我以為我眼花了。所以,把對秦始皇的史籍記載最可信的兩本書——《史記》、《資治通鑑》,中的《史記·秦始皇世家》和《資治通鑑·卷一至一十二》中記錄始皇言行的部分,又重新讀了一遍,(所幸兩本書均為中華書局所出的,豎排繁體點校版,版本亦算可靠)。根本就沒有提問者所說的這句話的任何記載!不知道提問者是從哪裡學來的?如果有請教它的出處。
對待歷史問題,一定要慎重,不要想當然,更不要人云亦云。要小心考證,胡適之先生所謂對待學問:大膽質疑,小心求證。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對自己的負責,更是對讀者的負責!任由謬誤流傳,誤讀歷史,都不可取,即便是普通民眾的資訊交流平臺,也是不能夠這樣做的。
這是我對這個問題回答的第一部分。
歷史上,有誰說過類似的話,我不記得,也許是才疏學淺,如果真有典籍記載,凡請指教。倒是這個意思的反話記得兩處,都出自《史記》。一是勾踐名臣范蠡給文種的忠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詳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再有淮陰侯韓信說過“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詳見《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這樣的話。這也是”鳥盡弓藏“這個成語的出處,但兩處幾乎都用了同樣的抒發方式,所以,我個人很疑心。范蠡的記載可能真有,而淮陰侯的話,很有可能是太史公,借淮陰侯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有了這兩處典故,之後無論是帝制時代的皇帝、大臣、知識分子,都至少在表態方面否定”鳥盡弓藏“的,這被認為是一種道德缺陷。所以,從這個方面反過來理解,提問者說的這句話是沒毛病的。
第三個方面,就說說秦始皇有沒有殺功臣。至少在始皇帝活著的時候沒有(不過倒殺了很多無辜的人”焚書坑儒“就是明證)。但是否就能說明始皇帝有沒有這樣自覺的覺悟呢?個人以為是沒有。為什麼?史籍中早就有關於秦始皇為人品德的記載,現在就列舉《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當中的兩條:
其一,繚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
其二,候生、盧生相於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博士雖70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攝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300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 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矣。
從這兩條的評論來看,秦始皇是個什麼人?概括為:只可同患難,不可同享福,貪圖權欲,一朝得勢就聽不得別人的意見,會把天下都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把天下人都當成他的奴隸。性格怪癖,不聽意見,而且特別喜歡用嚴刑酷法來建立自己的威嚴,日益的驕縱····
看到這裡,就該清楚,秦始皇的性格與為人品性,就沒有一條能稱得上君子仁人的,這就是我為什麼一看到這個問題就覺得眼花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秦始皇沒有殺功臣呢?個人的分析。大概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是沒時間:天下初定,始皇帝要做的事情還非常多,北拒匈奴,南平越地,修長城,築馳道,統一文字、度量衡,在六國故地推行法律,修建陵墓,求取神仙,封禪泰山,到處巡遊····要知道秦始皇總共就活了50歲左右,當皇帝才13年,最後死在巡遊途中,這麼多的事情,估計還沒來得及。
第二,是制度有保障。秦自商君之後,崇尚法家,君主高度集權,政治、軍事、民生、法令、文化、財政···大權獨攬,沒有誰能繞過制度來作亂。
第三,秦王政繼位以後,又剷除了嫪毐、呂不韋等反對勢力,政治上已經沒有什麼不得了的政敵(連自己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弟也給摔死了)。
第四,秦朝功臣,沒有威脅,雖然秦中國產生了戰國四大名將當中的兩個,白起、王翦,不過白起早死,王翦垂垂老矣,而且還主動告老還鄉,其子王賁又帶在身邊,蒙恬遠在河套,軍權沒有人能撼動,文臣當中魏繚子歸隱,李斯是個貪圖富貴之人,政治上沒有那麼大的報復,同時他也在始皇身邊,哪裡能夠作亂?
所以,秦始皇未殺功臣,但不代表他就有這樣的覺悟。而且正是因為他至死都不放棄權利,又對身後事沒有時間交待,致使趙高夥同胡亥、李斯,害死了大將蒙恬,這件事情上,秦始皇本人是有一定責任的。
那麼,提問者所說的這句話,對不對呢?從道德層面講是正確的!但從實際的帝制政治來講沒什麼用。無論是殺功臣還是不殺功臣,都好像不是決定一個政權是否長久的重要因素。比如漢高祖大殺功臣,結果兩漢400年,明太祖殺功臣,明朝卻統一了中國將近300年。而唐、宋沒有濫殺功臣,也存在了300年左右,而元沒有誅殺功臣卻只有80多年。
那麼,中國歷史上為什麼屢屢上演殺功臣的慘劇呢?這個君臣雙方都有問題,大概就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功高蓋主,賞無可賞:比如淮陰侯韓信。漢朝2/3的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異性封王,這已經是帝制時代的最高獎賞了,君主無法拿出更多的待遇來籠絡,所以,韓信只有死。
二、繼位者懦弱,讓開國君主不放心:比如太祖殺功臣,首先是對太子朱標的仁慈比較擔心,擔心他駕馭不住那些驕兵悍將,功臣勳舊。著名的”刺這麼多,我幫你拔了不是更好“言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功臣是小強——你知道得太多了:勾踐殺文種,就是這樣。勾踐臥薪嚐膽,為活命做過多少無恥之事,勾踐能復國滅吳,文種又起了那麼大的作用,作為一個臣子知情權太重,資訊量太大,難免讓專制君主疑心。
四、功臣不自覺:明太祖殺藍玉,除了藍玉功勞大之外,還有一個道理,就是以藍玉為代表的淮泗功臣集團,跋扈不法,為非作歹,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不足以正綱紀,所以要殺功臣。
五、功臣謀反:貞觀年間的侯君集就是這樣,捲入了謀反案,唐太宗是哭著殺掉了侯君集,因為這件事,唐太宗再也不忍上凌煙閣,因為那上面有侯君集的畫像。
-
4 # 自由先聲
能不能正常點。又功臣又皇帝又朝代的。。難道辛亥白搞了?新民主主義革命血白流了??我建議,諸位有空多看看,論現代政府的職能
有句話,叫你相信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相信厚黑。你就會收穫它,你相信高尚,你就會變得高尚。。每天給自己一個暗示,相信自由的力量
-
5 # 自在瞭然1
謝謝邀請,這個說對,也對,說不對也可以,看你站在什麼角度,處在什麼位置,生在什麼年代,身在何種家庭和環境。作為帝王,他需要樹立他的絕對權威。讓那些交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全身而退,其用意,則是功高震主,這些功臣都掌握著各種實際權利權力。一但有不軌之心,就算鎮壓下來,要花費的精力比有明確的敵對勢力要難得多,一是他們都對秦始皇瞭如指掌,仗著自己有功,居功驕傲,如果私心澎漲,有野心,那是很難對付的。所以,站在秦始皇的角度,依他的個性,是絕對允許功臣宿將擋路,而重新任用一批新的大臣班子。
宋太祖,朱元章則完全繼承和發揚了這種風格,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採取了懷柔政策。明太祖則毫無保留,徹底清除,挨
血。
古語:“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用道學老子,莊子,謀略問鬼谷子,做官學淘朱公,激流勇退。
-
6 # 借古思今
功臣與君主共享天下,是有條件的。首先君主要打天下,就得有人的幫助,在得到天下時,這個合作者如果威脅到或者有潛在的威脅,那君主不可能留他,秦始皇不一樣,他的帝位是傳下來的,沒有經歷過血與苦的磨練,沒有經歷過合作者的背叛,他當然認為功臣不可殺。就好比一個創業者跟富二代,雖然都成功了,但前提不一樣。
-
7 # lucifer4065
形勢不一樣,秦始皇是大公司董事長率領公司兼併其餘小公司。朱元璋和劉邦是小創業者和合夥人共同發展成為一個大公司。所以秦始皇面對的是公司中層,劉邦面對的是具有股份的公司副總,發生小分歧的時候秦始皇能輕鬆解決,不至於擴大。劉邦只能平時忍讓,忍不下這口氣的時候一次決裂。
-
8 # 楊朱學派
鄙人讀過三遍《史記》,並且做了詳盡的讀書筆記。還寫了數篇札記。無論是《秦本紀》還是《秦始皇本紀》,都未見到秦始皇此言。
鄙人不知此言的出處。此言與秦始皇之行,背道而馳。
秦始皇能登基為秦王,進而統一六國,成為秦始皇。功績最大的,當屬呂不韋。
但秦始皇卻逼迫呂不韋自殺。
秦始皇為何要殺呂不韋?
《史記·秦始皇本紀》開篇曰: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是陽翟大商人,家累千金。當時,秦昭王庶孫異人(後改名子楚)質於邯鄲。呂不韋以為奇貨可居,給五百金予異人,為進用,以結賓客……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悅之,請之。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
《史記-秦始皇本紀》又記載:十九年,王翦盡取趙地。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坑之。試問,是殺父之仇,還是奪妻之恨呢?顯然是與呂不韋和趙姬相識,並知其當時有身孕之人。這些“有仇怨”者可以殺盡,但知情者是殺不完的。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還有值得玩味的一點。秦始皇在賜給呂不韋的書信中稱:君何親與秦?!號稱仲父。
你與秦嬴有何關係?居然稱是朕的第二個父親?可見,“仲父”之稱號刺中了呂政的要害。咱倆絕對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秦始皇怎麼才能與呂不韋撇清關係?
只有殺了呂不韋,才能與呂不韋劃清界線。兒子是不可能殺父親的。呂不韋不是我的父親。我和呂不韋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秦始皇最大的功臣呂不韋沒有全身而退,而是被殺。因為只有殺了仲父,才能消除世人對其血統的質疑,才能面對天下人。
回覆列表
這說明秦始皇的胸襟遠比後世的帝王如朱元璋之流開闊 。“狡兔死,走狗烹”,開國以後殺功臣,一向是後世開國帝王的慣用手段。能夠讓功臣全身而退,秦始皇不愧非常偉大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