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百通諮詢企業服務平臺
-
2 # 環球網
近幾年來,我們經常看到網際網路企業進軍印度市場的訊息。其實,網際網路企業鍾愛印度市場並不難理解,網際網路企業主要依靠獲取大量的使用者和海量的使用者資料,從而在後期獲得收益,拼的主要是規模。印度市場龐大,在人口數量上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中國,而且最重要的是,印度作為發展中國家,網際網路正在發展初期,潛力巨大,網際網路企業若想做的更大更強,印度市場是繞不過去的市場。
無論是中國的騰訊、阿里巴巴、百度還是美國的facebook、谷歌、亞馬遜都直接或間接進入印度市場。要知道,在世界上最大最多的網際網路企業就在中美兩國,所以上述企業入局印度可看做全球網際網路企業入局印度的一個縮影。
網際網路企業一般在使用者數量上比較容易增長,可能一兩年使用者就能達到上億,就中國網際網路企業來講,中國網際網路市場在使用者數量上已達到一個瓶頸,使用者數量和規模增長乏力,上升空間有限,這是因為中國的網際網路已經比較成熟,大的格局已經形成,後來網際網路企業要想獲取使用者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自然,美國網際網路企業與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都同時看中了印度這一塊龐大的蛋糕,積極佈局印度市場。
除了印度人口的天然優勢,還有一個原因是印度政府也在積極推進網際網路的發展,如印度總理莫迪在上後後提出“數字印度”的口號,大力發展網路設施,這對網際網路的發展是有極大好處的。
但是國際網際網路企業進軍印度還有一點不得不考慮的是,本土化發展。大家都知道,很多國際上的大企業,在本國發展的不錯,在所在的洲發展的也很好,但是去了其他國家或其他文化差異較大的洲,就面臨水土不服的問題,網際網路發展不能單純的複製其在本國的模式,生搬硬套是不行的,還得從所在國實際出發,考慮該華人口素質、教育、文化信仰,網路設施規模等等多個方面。
-
3 # 納蘭說數碼
先盤盤近幾年向印度市場進軍的知名企業,不見得全,權當拋磚引玉。
海爾
2004年,海爾集團進入印度市場;2017年,在浦那設立的印度海爾工業園投產;2018年9月,在印度北方邦大諾伊達地區規劃了第二座工業園。
小米
2014年,小米進入印度市場;2017年,小米在印度的第500家服務中心已經正式開通。
OPPO&vivo
藍綠廠的羈絆呀,所以放一起吧。藍綠廠與小米是同年進入印度市場的。
阿里
2015年,阿里巴巴收購One97 Communications25%的股份,投資6.8億美元收購印度支付寶Paytm20%股份,成為Paytm最大的股東;據說目前阿里旗下的UC佔有印度市場份額達50%以上。
騰訊
2016年,騰訊還投資了ju "s(教育)和Ola(叫車服務);2017年,騰訊投資了印度當地的主流應用的Gaana(音樂流媒體)和Swiggy(外賣)。
由此可見國內不僅僅傳統制造業,連網際網路行業也紛紛進軍印度。網際網路,智慧手機制造等等行業都鍾愛印度市場,原因見下:
1. 人口紅利
2018年印度人口超過13億,妥妥的全球第二人口大國。由此帶來的人口紅利一眼能看到。
而網際網路企業最愛的模式就是前期先佔位,搶流量,培養使用者習慣,之後從中獲利。
當然,這是雙贏的事情,印度的群眾享受的便利,企業獲取了利潤。
2.搶先卡位
人口紅利如此之大的印度,顯然是全球企業眼中的重要市場 ,在中國市場利潤增長紛紛快進入瓶頸期的巨頭們,如此看重印度市場就不足為奇了。
那是一片神奇的藍海,誰先進去,誰的口碑好,誰就搶佔了先機,奪得了先手!
比如,在中國市場一向被視為小眾的一加手機,人家在印度高階智慧手機市場份額妥妥的佔優。
3. 中國企業全球化的必然趨勢
地球村的概念早已融入現在人的骨子裡,有夢想的企業絕不會只固守本土,全球化是必然。不僅中國企業,全世界各個有實力的企業都緊盯著印度。
而印度裡中國近,人口多,地緣優勢的明顯,不利用起來太虧了!
4. 印度政府的政策
5.交通優勢
印度有大大小小十幾個出海港,海運的便利性十分顯而易見。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淺見,不喜勿噴。
-
4 # 下鄉知中
假如說印度相當於90年代,購買力開始膨脹的中國。這樣是不是好理解一些。
不僅是網際網路公司,率先走出國門,佔領全世界的白色家電。早早就去了印度。比方說海爾。2004年就去了印度。因此小米、OV的等手機廠家,阿里騰訊等網際網路企業,去印度那已經是熟門熟路了。
1、這幾年中國品牌去印度,就像8、90年代美日品牌進中國一樣。印度想和中國一樣,透過代工業、製造業攀爬科技樹,接過中國製造業升級的棒子,來重新走一遍從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的道路。對招商引資很有興趣。如04年進入印度的海爾,在07年就開始在印度建廠。莫迪上臺以後,政治環境開始穩定,進入印度的中國品牌就更多了。印度想走一遍中國的老路,中國品牌也想走一遍美日進中國的老路啊。
2、印度人口多,年輕人多,網民逐漸增多。市場大大的。市場潛力巨大,發展迅速、投資藍海,人口紅利等這些以前套在華人頭上的帽子,逐步成為了印度的代名詞。而且印度的人口還在飛速的增長,年齡結構又比我們中國年輕的多。這個時候,網際網路,尤其是手機行業進入印度,比白色家電海爾進入印度更加的方便順捷。本來手機出貨量,前6個品牌佔了全部出貨量的78%。而在前六里面,中國品牌又佔了4個,相比較三星蘋果的高價格。中國手機更貼合印度使用者的價格需求。高中低檔任君選擇。Counterpoint Research的資料顯示:2017年,首次使用智慧手機的印度人為7千萬,而同年度印度的智慧手機使用者也驟升至3.7億。未來還會有幾倍的市場增量。相對於歐美日本中國的市場飽和,簡直就是一個大金礦啊。在2016年。小米和Oppo等中國手機廠商的市場份額已從一年前的14%猛增至46%,而同期印度品牌的市場份額從54%銳減至20%。
3、印度的產業工人雖然質量不高,但是印度買辦的質量很不錯。印度因為沒有普及教育,想在印度設廠,進行本土化運營,因為人力資源和市場配套環境的不好,困難重重,但是手機這個價格高,體積小的產品。用來做貿易那是大大的好,印度的高等教育不錯,在矽谷的高管遠遠超過了中國,在印度設立貿易公司,招收他們那裡高等教育出來的人才。還是不缺的,就像當初我們的高階人才都進了美日公司一樣。再加上我們尊重到底習俗和習慣,不搞那種華人高印度人一等的隱形歧視。所以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進入印度,反倒是比傳統制造業更加的如魚得水。
4、印度的消費市場是可以複製一遍中國的奇蹟的除了手機,在網路購物、移動支付,網路租車、共享單車等業務,哪怕是印度現在的起點還很低,但是在中國驗證過的模式,都以在印度先卡位再來一遍。而這些業務,從全球來看,又是中國盤的最熟。自然會紛紛搶佔這個市場。就像移動支付在2到3年裡席捲全中國一樣。這些東西在移動智慧手機一旦普及的情況下,覆蓋市場的速度會非常迅速。晚個兩年,連湯都喝不著了,為了這些商機,趴印度等個3到5年都是值得的。何況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綜上所述,所有的網際網路企業都進軍印度是非常合理的。而中國不在視國外為畏途,勇敢的走出國門,紅旗漫卷全球。也都已經開始了10多年了。
回覆列表
最主要原因:
1、印度人多,經濟條件較為落後,有點像中國文革時期,人口基數太大導致生活質量下降;
2、中國的網際網路格局已然明朗,需要向國際路線擴張,增加經濟增長點;
3、印度政府對外有資金投資有良好的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