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探尋歷史奧秘

    宋代是中國古代傳統商品經濟發展的巔峰期,宋代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陳寅恪曾有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那麼,宋代的商品經濟發展到底有多好呢?讓我們從幾個方面來看一下:

    農業

    中國各個朝代都抑制土地兼併,因土地兼併而亡國的也不少。但宋代是個例外,宋代並不抑制土地兼併,而且宋代的農業非常發達,這是因為宋代的佃戶身份提高,他們不再是世族地主的“私屬”,而是直接編入國家的戶籍,稱“客戶”,如果不想再與地主合作,可以離開,地主不得阻攔,而且客戶購買少量土地之後,就可以自立戶名從而成為封建國家的稅戶,十分自由。並且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所以宋朝農業極其發達。

    一是農作物產量驚人,宋代平均每畝產量約2石,比唐代高約30%。經濟作物無論種茶、種棉、種植甘蔗、栽桑養蠶均產量高於唐。而且宋代的耕地面積比唐朝還要大。

    二是生產工具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提高。宋代生產工具也十分先進,南方農民普遍用龍骨翻車來灌溉,並用筒車來引水上山,灌溉山田。在耕牛缺乏的地區還有“踏犁”。宋代農業生產技術也提高不少,在北宋的墓葬中發現了許多成組的鐵製農具,如犁、耬、耙、鋤、鐮等,說明當時農民己經有了“精耕細作”的思想。當時還出現禾譜、農器譜、農書、蠶書等農業生產知識的專著,足見當時生產枝術的高超。

    三是亦農亦商,經濟作物發展飛快。宋代商業十分發達,很多農民專業種植經濟作物來發家致富,在當時南方有菜園戶、漆戶、藥戶、花戶、果農、菜農、蔗農等專業經營者,再如茶葉生產,宋代在淮南、江南、兩浙、荊湖、福建及四川諸路出現了以專門種植和加工茶葉為生的園戶,而且產量頗豐。至南宋時,植棉地區已不限於兩廣和福建,逐漸延伸到長江和淮河流域。在浙江、福建、廣南以及四川的一些地區有許多“糖霜戶”,專門種蔗製糖……

    手工業

    宋代的手工業行業分佈非常廣泛,如製鹽、製糖、造紙、印刷、紡織、冶煉、金屬加工、釀酒、陶瓷、兵器製作、工藝品製作、製藥等等:

    冶礦業

    北宋初年時,各地共有礦冶場務201處,宋英宗時增至271處,僅徐州東北的利國監,就有三十六冶,礦工四千多人。另外,據美國學者郝若貝( Robert Hartwell)推算,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的鐵產量大致在七萬五千噸至十五萬噸。這一數字是1640年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產量的二點五至五倍。直至十八世紀,全歐州的鐵總產量才達到這一水平。宋朝的煤礦開採水平在當時位居世界第一,在1954年河南鶴壁發掘的北宋晚期煤礦遺址,井深達四十六米,掘進巷道長一百多米,且井下巷道佈局合理,照明、通風、排水、支架設施完備。而在宋代以後數百年,歐洲煤礦井下還不敢點燈,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挖掘。宋神宗時,光是歲課銅就有1400多萬斤,銀20多萬兩,按十分之二稅率計算,可得知當時年產銅7000多萬斤,銀100多萬兩,產量都是唐朝的數倍以上。

    造船業

    北宋政府設有專門的造船機構。所造船隻不僅數量多,而且體積大,有些船長十餘丈,深三丈,寬二丈五尺,在宋太宗時,每年造船三千三百餘艘。徽宗時,造有神舟,其裝載量在二萬石以上,採用隔艙法,一艙進水,全船不致沉沒,且船上備有指南針,陰天及夜間均可航行。

    紡織業

    宋代官營紡織業規模空前,少府監下轄的綾錦院、內染院、文繡院,朝廷在開封、洛陽、潤州、梓州等地設定的絞錦院、繡局、錦院等紡織工場,規模之大、工匠之多,為前世所未有,僅綾錦院便有領兵匠千三十四人,有錦綺織機四百餘(神宗時減為織工四百人)。宋代民營紡織業也十分發達,有很多獨立的小作坊,稱“機戶”,甚至有“孤城夥枕水,千室夜鳴機”的現象,且宋代紡織品種類繁多,絹有五十多種,綾有二十七種。在當時蘇州的宋錦、南京的雲錦、四川的蜀錦和定州的繹絲,都是全國有名的紡織品。此外,黃、宜、袁、吉等州的紵布,虔州的白攽,都在當時的市場上暢銷。這也帶動了桑麻種植面積的增加。

    制瓷業

    宋代的瓷器產量、製作工藝都比前朝要高出很多。當時全國各地遍佈專門燒製瓷器的窯戶。宋代瓷器種類繁多,製作精美。官窯(河南開封)、鈞窯(河南禹州)、汝窯(河南汝州)、定窯(河北曲陽)和哥窯(浙江龍泉),是北宋五大名窯。北宋開在瓷器上雕畫花紋之先河。當時北宋瓷器就名揚海外,大量銷往國外,亞非各地都出土了大量宋代瓷器。

    印刷、造紙業

    宋時,雕板印刷術飛速發展,被用來刻印書籍。印出的書分為國子監刻印監本,民營書坊刻印的坊本兩種。當時的開封和杭州、建陽、眉山都是印刷業的中心。當時很多人以刻書印書為主業。造紙業也非常發達,當時四川的布頭箋、冷金箋,歙州的凝霜、澄心,宣州的慄紙,浙江的藤紙,溫州的蠲紙等,都是非常有名的品種。

    商業宋代是唯一一個長期不重農抑商的朝代,宋代視士農工商“同是一等齊民”,認為“農工商賈皆同氣,草木蟲魚是一家”,沒有把商人看作“雜類”“賤類”,相反,宋代人們認為“農不若工,工不若賈”,當時有諺語云“欲得富,趕著行在賣酒醋”,連范仲淹也說商人是“上以利吾國,下以藩吾身”,商人地位得到提高。且經濟上,宋朝政府採取的恤商、扶商、重商,使宋代商業發展空前絕後:

    使農業與手工業商品化程度提高

    由於宋代商人地位提高與政府支援,很多農民與工匠也經營商業,使農副產品、手工業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出現了全民經商的情況,有許多專種經濟作物的農民與民營小作坊。商業性農業、民營手工業經濟在整個經濟結構中的比例大大增加,促使宋代商品經濟大力發展。

    種類與數量的增加

    在宋代,商品的種類和商品的數量比前朝大大增加,城市的數量亦增加了不少。原先的坊市制度被徹底的打破,商業深入了坊區,到處都是店鋪,近方便了商業,也方便了人民的生活。隨著宋代商業空間的開放,城市中出現了各種型別的集市。

    商業氛圍濃厚

    宋時出現了非常多的集市,草市,滿足了人們的娛樂,也使商業發展很快,商業氛圍濃厚。相比唐代,宋代的店鋪晚上也可以營業,而且宋代思想開放,允許女人夜間出門。且在宋代時便有了商業中心,稱瓦舍,指把許多商鋪合在一處,以供人們購買。瓦舍中不僅有商鋪,還有吃飯的酒樓等餐飲區,以及表演的場地,場地很大,能容納幾千人。

    貨幣

    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一共鑄幣達六百餘萬貫,是唐玄宗天寶年間的二十倍,且金銀也作為半流通性貨幣使用,尤其是銀兩,宋時租稅的徵收、官俸的發給和對外貿易使用的都是銀兩,大城市鬱有金銀鋪和兌房,專門負責買賣金銀和兌換貨幣。國家稅收中銀兩的比重日漸增多,到宣和二年(1120),收銀為1860萬兩,其商業發達可見一斑。此外,宋朝還產生了最早的紙幣――交子,以及最早的銀行――交子務。

    稅收

    北宋政府注重商稅,有正與雜,正稅:過稅,每關值百抽二,是對行商抽的;住稅,值百抽三,是對坐賈抽的。正稅之外,還有雜稅。其稅收至仁宗時,便有2200萬貫之多。明朝的稅收不過才北宋的四十分之一,南宋的二十五分之一。宋熙寧10年(1077年),北宋稅賦總收入高達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咸豐年間,歲入約為3000-4000萬兩,還沒有北宋最高的一半)。

    貿易發達

    由於北方不在宋手中,所以對外貿易只能靠海運,故兩宋海上貿易異常發達。宋朝開闢了“海上陶瓷之路”,讓宋代的“五大名瓷”譽滿全球。宋代商船的噸位大,數量多,當時就有近三百噸的大船(幾百年後的哥倫布航船才120噸)。宋代商船穿過了印度洋,遠達阿拉伯與非洲東岸,進出口商品達300多種,是當之無愧的貿易大國。當時,兩宋私亞非各國通商,多達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重要的有高麗、日本、交趾、占城、真臘(高棉)、蒲甘(緬甸)、勃泥(加里曼丹北部)、三佛齊(蘇門答臘東南部)及大食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剖腹產產後元氣大傷,42天的月子期是恢復的關鍵,如何正確坐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