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背水一戰是從哪裡來的?
11
回覆列表
  • 1 # 大福讀史

    背水一戰最早是在春秋時代,這場戰役的主人公是秦穆公與晉國。

    公元前625年(周襄王二十七年),為報崤之戰之仇,秦將孟明視再請伐晉。但是雙方激戰於彭衙(渭南)後,秦軍又是大敗一場,史稱彭衙之戰。

    公元前624年五月,秦將孟明視彭衙戰敗後,再次向秦穆公請戰,出師伐晉。但這次,鑑於秦軍連戰連敗,秦穆公老臉也掛不住。於是他自率精車五百乘,東渡黃河焚舟斷路,以示必死決心。晉國不欲與哀師決戰,採取“四境堅守,毋與秦戰”的對策。秦軍求戰不成,乃經茅津(今山西平陸縣西南)南渡黃河至崤,收斂崤山陣亡遺骨。“濟河焚舟”之戰後,秦軍不再東進,而是從此掉頭西進攻擊戎狄,再次東出則是270年後的商鞅變法。

    與秦穆公相似的是楚霸王項羽與章邯的鉅鹿之戰,但是此戰項羽卻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背水一戰,還是留了後路的。此外,最經典,最讓人眼花繚亂的就是韓信的背水一戰。

    當然,背水一戰的前提是韓信提前收拾了背叛劉邦的魏王豹。

    當時漢軍出漢中平定三秦後,劉邦已經佔有了函谷關以西關中之地,並且與項羽對峙在成皋(虎牢關)。因為漢軍佔據天險,楚軍不能進,雙方遂相持不下。

    漢軍當時與諸國形勢圖

    同一年5月,魏王豹以許負相面之言以為自己當為天子,遂決議反漢。因為魏王豹佔據河東(山西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若他西進可以攻擊咸陽地區,南下亦可渡過茅津渡切斷函谷關以西漢軍後方基地與劉邦主力大軍的聯絡。所以,劉邦必須要剷除此心腹之患。

    魏國叛漢後,漢軍所受到的威脅

    這年八月,劉邦任命韓信領軍攻打魏國。韓信將兵抵達臨晉關(大荔縣)。魏王豹發兵屯集蒲津關,提前把黃河渡口的船隻全部弄走,並且把附近樹木全部砍光以掃清射界!

    此時的韓信需要考慮的是從哪個渡口渡河!

    韓信所能考慮的渡口

    首先,上圖中先排除掉風陵渡、大禹渡、太陽渡、茅津渡。

    風陵渡、大禹渡、太陽渡、茅津渡示意圖

    茅津渡、太陽渡和大禹渡三個渡口需要上山仰攻才能到達進入山西魏軍勢力範圍,山路崎嶇不便於大兵團偷襲作戰。魏軍派遣小部隊就能擋住千軍萬馬!

    餘下的剩下了龍門渡、夏陽渡、蒲津渡。

    韓信所能掌握的渡口示意圖

    (一)龍門渡:渡河有時間限制。只有在3月份上游冰雪消融之後,6月份雨季沒有到來之前渡河。現在正值八月份,黃河水位暴漲,加之龍門位於黃河大峽谷出口,兩面夾山,河寬不足四十米,黃河水從中奔騰破“門”而出,更加劇了黃河水流的湍急。

    龍門渡示意圖

    (二)蒲津渡:黃河水流流於此處已經水流平緩,適於大軍渡河。可是魏國大軍死死守住渡口,不會讓漢軍從容渡河。如果強渡,魏軍半渡而擊不說,另外河灘也容不下足夠的漢軍渡河船隻,漢軍每次渡河軍隊有限,不能形成拳頭力量,容易被魏軍一部一部吃掉,整個一個添油戰術!

    於是,韓信派遣遊騎,沿著蒲津渡上游尋找渡口。偵察兵回報:“上游夏陽渡口(韓城芝川)黃河河水極寬且緩,對岸魏軍不多,但是夏陽渡口船隻也被焚燬,沒有可用之船。”但是韓信找到了辦法,而且找到了足夠的“船隻”!為什麼呢?古代芝川地區盛產罌(ying)。

    罌(ying):陶製的儲存器,體型龐大,小嘴大肚子。肚子形態長,當地人用來汲水、存水和存糧。芝川位於黃土高原,又瀕臨黃河,對製造上好質量的陶器所需要的水、土、煤(芝川位於煤炭斷層處)這三種資源十分富有。家家不但製作還存有大量的罌!而且還遠銷各地賺回外快養家致富。於是,韓信命人砍伐木材,又收集了大量的罌。把幾十個罌封住口,排成長方形,口朝下,底朝上,用繩子綁在一起,再用木頭夾住,製成’木罌‘。做了大量足夠大軍渡河的’木罌筏‘!

    志願者製作的木罌筏

    於是,韓信現在可以實施腦中早已構思好的滅敵藍圖了!

    韓信滅敵計劃

    魏軍這邊看著暴漲的黃河,以及蒲津渡屯集的大軍,暗自高興韓信必定不能渡過河。灌嬰這邊已經在臨晉關黃河岸邊擺開陣勢,做出渡河的樣子。雖然魏國軍隊連續幾天都是虎視眈眈,嚴陣以待地準備痛擊漢軍。但是等了幾天,對面光打雷不下雨,看著漢軍也不發兵。這時後方傳來安邑被韓信攻破。韓信正領軍向蒲津關的魏軍夾擊而來。魏軍聽聞,遂大潰!魏王豹逃走,隨後被灌嬰俘虜,魏國平!漢軍掃清了魏國方面的隱患。

    韓信渡黃河,夾擊魏軍示意圖

    韓信平定西魏後勢力圖

    韓信雖然生擒魏王豹,平定了魏王豹佔據的河東之地,但是佔據太原以及邯鄲的趙王歇和陳餘仍然是項羽的羽翼。這時,趙國在韓信破魏之時,已經派遣了相國夏說自代(蔚縣)南下守太原,另派軍扼守韓信北上必經的鄔縣(介休)設定防線,阻擋韓信北進。

    韓信自告奮勇,再向劉邦請戰。聽完韓信的戰略規劃,劉邦派給了韓信三萬軍隊,同時為了鎮住趙國反對勢力,劉邦又加派了一個人物—張耳。這位與趙國實際掌權人陳餘曾經是刎頸之交,因為鉅鹿之戰陳餘與張耳結下血仇!

    公元前205年9月,韓信派曹參將步兵為前軍先發,韓信自率主力繼後。夏說率軍拒守鄔縣。韓信正面率軍攻打夏說,另派曹參從右翼攻擊夏說背後。

    夏說以為守住了臨汾到太原的必經之路鄔縣就可以阻止韓信,沒想到韓信派軍繞道越過夏說的防線攻擊了他的後路,夏說大敗,一直逃到了瘀與。不料,韓信大軍尾隨而至,夏說被就地擒斬!代地平定!陳餘聽說夏說梟首,大驚!於是他自將主力20萬隨同趙王歇馳奔井陘就地設防。

    井陘口,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又名土門關。它的附近山勢層巒疊嶂,參差環列,方圓數百里。延伸到了井陘縣東北五十里處的山口,其山四面高平,中下如井,時人稱之為井陘。

    此時的韓信正引軍駐紮在今天的昔陽縣和平定縣之間,且居高臨下的窺視著趙國動靜。為何韓信暫時不敢東下太行攻打井陘口?因為他要探聽趙軍虛實,知曉趙軍大體佈局,明白趙軍意圖。聽聞趙軍屯集井陘口,韓信立即派遣間諜探聽趙軍虛實。

    此時的趙軍高層內,正討論如何用兵抗拒韓信。李牧後代李左車向陳餘獻策,“韓信屢戰屢勝,兵鋒正勁。我們應避敵鋒芒,堅守不出。當然,漢軍最大的弱點在於糧道。因為漢軍運糧要從千里之外運送,而且山西地區山勢縱橫交錯,運輸糧草更是不易。我願意親率奇兵三萬作為遊騎,騷擾、截斷韓信的糧道,將軍率軍正面阻擊,韓信進退不得,必定會窮困不堪,不出半月,韓信必敗!”

    陳餘聽完,不屑一顧。自忖趙軍20萬,漢軍不到三萬,以多擊少,必勝。再說劉邦無故攻擊趙國,本來有錯在先,趙軍佔據了道義的制高點。所以,這一次說什麼也得給韓信上上課,別以為自己打了幾場勝仗就目中無人!此情此景,不知道幾百年後的魏徵聽到竇建德同樣摒棄他分兵入太行的建議時,會不會有李左車一樣的想法,“好良言難勸該死的鬼”。

    聽聞陳餘不聽李左車之計,韓信大喜之下立刻率軍東下太行,越娘子關到達微水(今冶河),選定附近山峰立營。設好壁壘後,韓信吩咐灌嬰引2000騎兵每人帶一旗,抄小路秘密潛行至抱犢寨埋伏,密切觀察趙軍營壘。若見趙軍主力出營立即攻入趙軍壁壘,並在關前遍插漢軍旗幟。

    而韓信呢?他自己則親率主力於拂曉之際前往趙軍井陘口大營誘敵。當士兵立起漢大將軍的旗幟時,陳餘見罷,立刻發兵攻打韓信。交鋒良久,陳餘見漢軍抵抗頑強,又從趙軍壁壘中調出部分主力。韓信見狀,率軍佯敗,一路丟棄旌旗輜重,陳餘大軍則在其後尾隨追殺。

    當滿載戰利品的趙軍士卒將漢軍壁壘層層包圍、攻打之際,漢軍卻一反常態,依靠山地優勢頑強抵抗。因為有微水阻擋,陳餘無法施展前後夾擊的戰術。苦戰之下,趙軍傷亡慘重亦不能攻破漢軍壁壘。同時,眷戀手中財物的趙軍士卒亦喪失戰心,趙軍遂退。當趙軍退到井陘口壁壘時,只見營前遍插漢軍旗幟。韓信這時也已經尾隨而來,趙軍鬥志全無,大潰。韓信派軍追斬陳餘及趙王歇,趙地平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除了紙巾創業,還有什麼最火的創業?